第一百十六章 中央谷地(十)

“行盡奚山路更賒,路旁時見百餘家。風煙不改盧龍俗,塵土猶兼瀚海沙。朱版刻旗村賜食,青氈通幰貴人車。皇恩百歲加荒景,物俗依稀欲慕華。”1682年9月初,朝鮮王國東行使趙初彥一行人騎馬走在智利中央谷地南段的一處平原上,領頭的趙初彥不知道怎麼想的,突然就唸起了這段詩。

這是北宋熙寧年間蘇頌出使遼國時所做的詩,名為《奚山路》,大意是他奉命出使遼國,路途十分遙遠,在進入遼國中京地界後,看見道路兩旁有許許多多的店鋪、民居和酒坊,與唐時盧龍塞附近的風俗非常相似,沒有任何改變。那些酒坊門口掛著木刻的紅招牌,用來招攬客人。

陪同趙初彥的外交官員級別不高,是一位軍轉幹部,本來就沒什麼文化,因此並不能夠聽明白這位來自朝鮮王國的使者嘴裡唸叨著什麼,只是覺得他似乎在唸著一段抑揚頓挫且頗有韻律的東西——請原諒這個可憐的傢伙,他在戰場上打打殺殺立下了大功卻無處安置,最後只能轉業塞到外交部裡,玩詩歌這些東西並不是他所長。更何況,這次還是趙初彥臨時起意要到智利一帶看看,外交部根本沒什麼人願意陪他到那個偏僻角落裡玩,因此就輪到了這位仁兄,也是沒法。

不過他聽不懂,跟在趙初彥身後的幾位副使、隨員什麼的卻都聽懂了。他們多是飽讀詩書的讀書人,每個人都有功名,此刻聽趙初彥這麼一念詩,雖覺得和周圍景色有些相和,但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怪味。仔細想了想,似乎是在諷刺東國人不遵聖人,不傳名教,久浸胡風,已離華夏道統越來越遠。在這一刻,他趙初彥彷彿化身成了出使遼國的宋朝臣子蘇頌,在進入遼國地界後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指指點點,那種文化上的自信令趙初彥如痴如醉,稍稍撫平了最近幾個月以來思想上受到的痛苦衝擊。

趙初彥在唸完這一詩後,似乎心情好了一些,只見他直接撥轉碼頭,朝前方不遠處的一個小小的村落行去。

村子看起來不小,大概有一百多戶的樣子,因為靠近交通要道的關係,一些有頭腦的村民在路口搭了個棚子,售賣包括醃肉、鹹魚、糕餅之類的在東岸常見的食物,同時也提供一些自釀的酒水。當然如果客人需要點名需要茶水的話,這個小小的飯館也能提供綠茶、馬黛茶、白茶等多種茶水,也是奇了,這大概和博陵縣城裡設了一家孫春陽南貨鋪的分店有關,同時更說明了茶葉進口量在東岸已經增長到了一個極為驚人的地步,以至於鄉下地方的小店都有茶水賣了,雖然這僅僅是產自寧波的較為低檔的磚茶。

這時眾人已是行了半日,腹中都有些飢餓,因此趙初彥便提議去那小店內坐上一坐,吃些食水,大家自然無不遵從了。店家看到這麼多人了,一時有些驚慌,下意識地便想拿起靠在木牆上的長矛禦敵,不過一看來者卻是一群衣著光鮮之輩,一下子又鬆弛了下來,笑吟吟地招呼兩個自家子侄(同時也是幫工)去廚房知會自家婆娘,讓她感覺準備酒水吃食,這是有大生意上門了。

趙初彥不喜飲酒,因此直接讓僕人趙正大上前囑咐店家直接上茶,店家連連應是。飲茶,在如今的東岸,無論是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還是高層的政治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與咖啡、酒並稱東岸三大飲料。更何況東岸人自詡前宋苗裔,而自宋朝以來,中原飲茶之風便愈演愈烈,因此東岸人嗜茶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而且,從飲食習慣上來說,因為有著潘帕平原和巴塔哥尼亞臺地提供大量廉價的牛羊肉,同時近海的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東岸人平日裡吃的魚肉非常之多,奶製品也不少,因此非常飲用茶水以助消化,因此飲茶文化在東岸風靡南北也就很尋常了。

東岸消費的茶葉,大概有一半產自寧紹一帶,其餘有產自浙南、浙西魯王控制區的,有從福建鄭氏那裡採購的,有從清國商人那裡走私來的,當然也少不了從順國那頭買的,總之都是來自中國大6,除了極少一部分在河間北部雲籠霧罩的玄武高原上種植的茶以外。

店家給趙初彥上的茶是從福建買來的武夷綠茶——同時這也是荷蘭人、英國人在中國採購的數量最大的一種茶了——味道自然談不上多好,但也絕不會很差就是了。陪同朝鮮人的那位東岸軍轉幹部卻沒點綠茶,而是徑自點了一壺奶茶,然後招呼幾個隨從警衛一起飲用。這種奶茶是用粗製的廉價磚茶外加鹽、乳煮成的,除了茶葉以外,敲都是東岸產量非常豐富的物事,因此也是較為流行的。

不過這種喝奶茶的習俗,在趙初彥看來就更是呵呵了,完全是一副胡人做派嘛!匈奴人、鮮卑人

</br/>共3頁,現第1頁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