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出兵河內(3 / 3)

小說:都督請留步 作者:攜劍遠行

如今洛陽以北的河陽關與北中城,是彭樂在駐守。這個地方,距離河內並不遠。高歡雖然在防守河內,但地利的優勢並不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也就是說,梁軍如果要攻打河內,那麼大軍的補給線其實是很短的,從洛陽就能提供軍糧到前線。在本地籌措糧草,就能供應大軍作戰。

相反,高洋要是回援,幾乎就是一錘子買賣,輸了連糧道都保不住,受挫後大軍有缺糧原地潰散的可能性。

劉益守覺得,如果他是高洋,還回來河內做什麼呢?高洋離開河內,不就是為了避開這個四戰之地,就是為了不給高歡當墊刀的嘛!

梁軍攻取河內,乃是劉益守對未來攻略河北提前做的“壓力測試”,用來試探各方反應,看看高歡能不能組織起一支大軍前來打反擊!看看河北世家是不是會團結在高歡周圍,抱團取暖。

同時也是為了獲得進入河東的入場券。

“河東大族,心思頗為複雜。攻佔河內後,視情形可出兵河東,到時候出河東走蒲坂與武關道、陳倉道三路大軍齊攻關中,多管齊下,一年內可定關中。”

騎在馬上,劉益守緊緊握住馬鞭說道。多路大軍齊攻關中,乃是既定策略,不在於如何進攻,而在於進攻的路線與時機。

這次去滎陽有點急,還未開春,很多河道處於封凍狀態不能行船,走不了水路只能走陸路。

不過這也讓他很直觀的體會了一下中原地區的“官道”是怎樣的一種情況。

這也是劉益守此番出行的目的之一,他是特意去考察一下江南通往中原的舊有官道如何,以此來制定未來的相關國策。

心情雖然是很好的,但行路的結果卻很糟糕,讓劉益守很直觀的體會到了所謂大運河有多麼重要。從江南到北方,要想順利連通往來不絕,沒有水路真的不行!

從揚州出發前往睢陽,再從睢陽前往滎陽,水路是很便捷的。陸路則是泥濘不堪,而且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已經變成灌木叢,也不知道多久沒有人走了。

“中原民生凋敝,天下不平,則民無活路啊。”

騎在馬上,劉益守忍不住感慨道。他還有隨從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有多少行路的人有類似條件呢?

劉益守有點理解為什麼隋煬帝要修運河不修官道了。

因為官道修起來價效比真的太低了,官道能不修就不修,寧可修運河也不修官道,似乎已經成為歷朝歷代的潛規則。

不僅是隋朝,就算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山東地區的官道,有些地方野草居然長得超過一米,行人一邊走還要一邊喊:“前面有沒有人啊?”

搞不好就會有人應答,從旁邊草堆裡竄出幾個人也是常事。走這樣的路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實在是一言難盡,劉益守也弄不明白當地人是怎麼去適應的。

羊侃不答,他不懂這些,要是劉益守跟他討論房事技巧,說不定他還能說上兩句。那些關於民生政務之類的東西,羊侃就完全不懂了。

事實上,這次也是劉益守擔心麾下的北方將領徇私,所以才把羊侃調過來攻打河內的。像宇文泰這樣的人,他更是不敢讓對方過長江。

之前路過小黃城的時候,劉益守發現城池已經被廢棄,反倒是原本離城池不遠的渡口,聚集了不少人家在此落戶。

因為戰亂而毀滅,又因為戰亂而平息,在經濟活動頻繁的地方重生,劉益守好像在這裡看到了歷史的脈絡。

“停下歇歇吧。”

劉益守翻身下馬,在親兵的陪同下,前往睢水河邊的水驛,這裡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定居點,似乎離建城只有一步之遙了。

……

“蒲坂富庶,你就給我看這個?”

高洋指著空空蕩蕩的府庫不滿的對唐邕抱怨道。

蒲坂的府庫裡一顆米都沒有了,一打聽,蔡佑全部分給本地人了。這下可把高洋氣壞了,他讓唐邕在城內貼告示:三日內將糧秣送還府庫,否則後果自負。

結果本地拿過糧草的人根本不鳥這份告示,三日後,蒲坂城中的府庫還是空空如也,一個送還糧草的人都沒有,搞得唐邕灰頭土臉的。

政治掛帥,保境安民,秋毫無犯,這些道理誰不知道呢?但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高洋自然可以依賴河東供給的糧草,但這樣也會受制於人,被對方牽制,最後淪為附庸。高洋會不明白這個道理麼?

“帶著兵馬,挨家挨戶的把糧草收上來,儘量好言勸說,讓百姓們不要中了蔡佑的挑撥離間之計。”

高洋咬牙切齒的對唐邕吩咐道。

要不是高嶽的主力還未返回,他早就下令劫掠蒲坂,三天不封刀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