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鮮卑寇幷州(2 / 2)

“昔日始皇修築長城,高祖築造關塞,以阻隔邊疆夷族為患,將蠻夷與我漢民遠遠分開,這等雄武開國之君,尚且不以自守為恥,陛下何故不能閉關自守,阻絕蠻夷!”

“此外,若是我大漢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朝堂上下一心,邊疆夷族自不敢來犯。”

蔡邕隨即附奏道“陛下,李太尉所言甚是,況且我大漢乃禮儀之邦,邊疆蠻夷粗俗不堪,何必要與這等野蠻之輩計較長短?”

說吧,他頓了一下,繼續說“即使陛下可一時擊敗鮮卑,只怕也難以將鮮卑人盡數清剿,倒不如暫且隱忍,穩固內政,待國富民強之時,鮮卑人何足為患!”

劉宏看著殿中眾臣,搖頭嘆道“朕失望透頂,鮮卑蠻夷如此輕慢大漢威嚴,滿朝文武竟為蠻夷之輩所嚇破膽,無一人敢戰?”

天子的話剛說完,段熲當即出列,正氣凜然地說道“陛下,當年羌人

如此強橫,卻也被我漢軍掃平,想那鮮卑蠻夷之輩,不懂軍略,只知劫掠,不足為懼,臣昔日征伐羌人,無一敗績,區區鮮卑胡虜,勝之輕而易舉,請陛下準臣領兵出擊,以正我大漢君威。”

“陛下不可,”皇甫規立刻反對道“段熲曾經屠戮羌人無數,以致羌人至今心懷怨恨,導致西涼多有隱患,老臣以為段熲殺心過重,其言斷不可可取。”

段熲聞言,怒氣橫生,然大殿之上不好作,只能雙眼怒瞪,厲聲道“皇甫規,你我雖理念不合,但也不能隨口汙衊本將!”

“是不是汙衊,你自己心裡最清楚。”皇甫規一點也不怵他。

自從得知段熲投靠了宦官,以前心中對段熲平定羌族的那點敬佩之情,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厭惡。

他皇甫規(字威明),與張奐(然明)和段熲(字紀明),因為三人的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在治羌中立功揚名,故而被時人稱為"涼州三明"。

只是三人在對待羌人的剿撫方面則分為兩個陣營。皇甫規、張奐贊同"撫",而段熲則贊同"剿"。

皇甫規、張奐贊同的撫,其實是在軍事威嚇的基礎上,將降伏的羌人部落遷徙到關內,撒在漢人中,讓他們由遊牧生活轉為耕農生活。

而段穎的剿則是種族殺戮。段穎在擔任護羌校尉的時候,滅掉了十餘個羌族小的部落。對於像先零這樣的大部落也是採取逐步

蠶食的方法,削減其人數。

皇甫規、段穎早年並無太大矛盾。後來,二者之間關係因為處理羌亂意見相左,而關係疏遠,但併為明顯對立。

之後皇甫規力挺張奐,張奐自然地成為皇甫規這一方面的一員。由於張奐對段穎的指責和段穎對張奐的反駁,涼州三明才徹底決裂。

桓帝時期三人都曾經或被貶官,或被免職,後來雖然都重新回到朝廷擔任軍職,但自此以後,三人對待宦官的做法卻有了很大的區別。

皇甫規由於資歷年齡,壓根不睬宦官勢力。

張奐本人也很有士人的氣節,很鄙視宦官的做法。因為竇武事件受到宦官矯詔欺騙,拒絕獎賞,最後辭官歸鄉,授課著書,不再出仕。

唯獨段穎倒在了宦官一邊,受到另外兩人的鄙視厭惡。

吳詠看著朝廷上誰都不讓誰的兩人,心中也是嘆息。

涼州三明威壓西北數十年,使得羌人不敢動彈。

皇甫規年事已高,後世記載是三年後去世。段熲是八年後,因為權宦王甫罪行被揭,受牽連下獄,在獄中飲鴆而死。

甚至於,一八四年的羌亂,也是因為涼州三明的最後一人張奐也在一八一年去世,所以羌人才敢叛亂,在此之前,羌人是不敢南下的。

想到這裡,吳詠對段熲也多了一絲同情。

段穎的羌人屠殺政策引士族的不滿,因此他想投靠士族卻是不可能的事。

當時宦官如日中天,如果段穎繼

續對抗宦官,丟官罷職也不是不可能的,甚至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雖然因為投靠宦官勢力而受到士族的指摘,但也是無奈之舉。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

後來皇甫規的堂弟皇甫嵩則是一戰屠殺三十萬黃巾眾,不可不說兇殘。

可是因為他代表士族利益,很少有人罵他。

所以說,後人所看到的史書,其實也是帶有感情色彩的。

吳詠不一言,靜靜思索著自己的心事。

天子劉宏見朝廷上大多數官員反對自己的北伐的想法,也只能作罷,但心裡卻是十分憋屈。

喜歡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