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舉火自焚(1 / 2)

小說:馬踏三國 作者:大琨翼

亂世之中,天下各處爭鬥不休。

劉表所在的荊州遠離中原,亦曾有過數次戰鬥,就更不要說中原以北的地方了。

眼下這個階段,各地的諸侯包括馬、曹操在內,都暫時結束了戰亂,但在幽州,戰火卻依舊如火如荼。

袁紹和公孫瓚在幽州的戰爭,持續了三年的時光了。起初,公孫瓚是佔據優勢的,但是袁紹在逐漸收復了冀州豪強們的歸心之後,得到眾多冀州文武將官、當地豪強支援的他,便逐漸扳回了劣勢,開始逐步對公孫瓚形成了壓制的局面。

公孫瓚苦苦支撐了三年之後,幽州的地盤大部分都被袁紹奪走了,袁紹麾下的“河北四庭柱”,即顏良、文丑、張合、高覽四人,作戰英勇,輪番上陣,殺的公孫瓚叫苦不迭,更兼袁紹麾下有沮授、田豐、審配、郭圖等謀士為其出謀劃策,接連讓公孫瓚鑽入圈套之中,前前後後損失了許多的兵馬,導致公孫瓚嘴周只能固守在幽州的治所易京,在易京築造了一座高臺,以此做著最後的掙扎。

其實公孫瓚也很明白,再這樣下去,即便袁紹只是圍而不攻,公孫瓚所囤積的糧草也早晚有吃完的一天,等到那個時候,袁紹便可輕輕鬆鬆的攻破易京了。

為了能生存下去,公孫瓚先後派出了百餘名心腹,包括他的兒子公孫續在內,喬裝改扮之後到各地去求援,希望可以有人能幫助他擊敗袁紹。

然而,世態炎涼,往日裡那些和他稱兄道弟的人,懾於袁紹的兵威,竟是無一人敢前來營救,哪怕是仁德之名聞名天下的劉備亦是如此。

公孫瓚對待劉備這位昔日的同窗,不可謂不厚道。早期的時候,便是公孫瓚最先收留劉備的,為了給劉備提氣,公孫瓚還曾在當初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之際,向與會的各路諸侯力薦劉備,最終幫助劉備坐到了第十九路諸侯的位置上。

後來劉備意欲前往徐州救助陶謙,向公孫瓚討要趙雲,公孫瓚明知趙雲的重要性,但還是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甚至還無償借給了劉備數千的兵馬……林林總總,這些恩情,便是石頭人,也會融化了吧?

可是劉備呢?是怎麼回報公孫瓚的?公孫瓚的求救信明明已經送出去了,劉備卻像是沒看到一樣,直如泥牛入海一般毫無音訊,怎麼能讓公孫瓚不寒心呢?

城內的糧食日益減少,城外的圍兵卻是越聚越多,內憂外患下,公孫瓚的心理防線,終於崩潰了。

萬念俱灰中,公孫瓚獨自一人帶著佩劍來到了易京城中的高臺之中,盤膝坐在正中間,開始回憶起自己的一生來。

這一生中,他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什麼?

大概是拜入盧師門下,成為鴻儒季長公(馬融的字)的再傳弟子吧。若沒有馬融留下的那些文稿,以及盧植的悉心栽培,公孫瓚絕然無法取得今日的成就。自己這一身本事,都是從這兩位長者處得來的。

這一生中,最遺憾的事又是什麼?

未能將一生所學好好的運用,在攀上人生的巔峰之後,因為性格上的固執,導致自己的勢力迅的滑落,或許,曾經輝煌一時的幽州勢力,明天便會煙消雲散了。可恨自己還想再為大漢盡一份心力,卻是做不到了。如果有來世,一定要改掉自己固執的毛病,那樣才能活的更長久一些。

這一生中,看錯的人都有誰?

當其衝的,他想到了劉備。看似滿口仁義道德的劉備,竟然見死不救,時至今日,公孫瓚才逐漸納過悶兒來,當初劉備要去徐州救援陶謙,怕也是別有用心的吧?或許是看到了袁紹的強大,不願和公孫瓚一起玉石俱焚,或許是貪圖徐州牧的寶座吧?後來陶謙暴亡,劉備在三推五讓中坐到了徐州牧的位置上,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

……

良久良久之後,公孫瓚緩緩站起身來,面帶淒涼的看了一眼腳下的幽州大地,緩緩的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斬落了擺放在高臺之上的燭臺,眼看著那落地的燭火,將附近的東西點燃,漸漸地燃燒了起來。

生死有命,強求不得。

自古成王敗寇,既然上蒼不站在自己這一邊,公孫瓚認栽!只是,就算是死,也不能死在袁紹的手裡,公孫瓚自己的命,必須由他自己來終結!

這一場大火之後,自己便會被燒的屍骨無存了吧?那樣也好,至少不會被袁紹侮辱自己的屍體了。

就讓這一切都塵歸塵,土歸土吧。

不知為何,在這個時候,公孫瓚的心中,竟是忽然變的通透起來,以前很多他想不明白的、看不透的事情,在這一刻迎刃而解。或許,這便是馬口中所說的“境界”吧?一個人的境界高低,將決定著他看待事物的透徹性。

這是很久之前,馬對公孫瓚所說的話。

想起馬來,公孫瓚忍不住側目看向了西北的方向,他忽然很想知道,那個少年英雄,此刻在做著什麼樣的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