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渣爹爭天下 第162節(1 / 2)

小說:我和渣爹爭天下 作者:則美

第200章 鬆動 二

此時已經接近於夏季, 到了夏季就是收麥子的時候。大概在農業的六七月份,也是全國各地徵收皇糧的時候。

所謂的皇糧國稅就是如此來的。作為農業社會皇糧國稅是支撐社會運轉的重中之重。秋葉對所有不交稅或者是想辦法偷稅漏稅的人深惡痛絕。對那些盤剝加稅的人一點活路都不給。每年的夏末,總有那麼一些人被揪到大牢裡秋後問斬, 這裡面有些是挪用了錢糧,有些就是私加稅賦。

秋葉給皇糧國稅設定的天花板是當年百姓收入的40%,這已經是高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了。但是對於百姓來說,這種賦稅是這麼多年來最低的了。他們交給地主的地租,還有交過的各種苛捐雜稅, 加起來能佔他們當年收入的7成多。現在把地主的那一層給扒了, 40%的賦稅對於國庫來說並沒有減少,對於百姓來說卻增加了收入。

秋葉的目標是將這些賦稅進一步的降低, 所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套種和育肥是一直在抓的事兒。可惜現在沒有化肥, 如果有了化肥收入簡直是成倍的往上翻。所以農業社會就有農業社會的辦法,儘可能的提高收入。

就在秋葉狠抓稅負對全國吏治瞪大了眼睛,磨刀霍霍的準備再抓幾個典型的時候。江南開鐮收割了。

到了上半年, 由春天轉為夏天的時候,陽光從赤道轉向北迴歸線, 南方的糧食先熟, 接著就是北方。如果有人能跟隨著太陽光向北移動, 就能發現,南方最南邊的糧食收割完了,就輪到了他們北方的鄰居,北方的鄰居收完了, 更北方的莊稼也該開始收了......

所以當太陽的光線越過大江,向著江北轉移的時候。南方已經全部收割完畢, 正在緊張的統計今年的收成以及各處所交的皇糧國稅。

報上來的數字並不能讓富貴滿意。

今年的收成簡直是出乎富貴的預料。比富貴想象當中的還要低了三層左右。

富貴當然要問這些糧食都到哪兒去了。

開春之後多雨確實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是遠遠達不到絕收的地步, 頂多是在某些地方減產。之所以低了這麼多原因有兩個大部分土地被兼併。而這些新的大地主大部分都是江北來的那些世家子弟,這些人帶來了大量的奴僕與金錢,從而在當地大量的購置土地。這些人家向來是知道該如何避稅和逃避交稅的。還有就是,大量的土著和進入山中,自耕自種,不受官府控制。

江南多山,在山頭上就能開採一兩畝田地,撒一些種子下去靠天吃飯,這裡陽光充足,雨水豐沛。自耕自種,加上有些地方山中有山珍,一家人餓不死。

也就頂多是鹽鐵等方面的東西需要下山去買。但是又不用天天下山,這些人也知道如何躲避官府,所以他們也能逃稅。

往往這些百姓他們生活的地方地理環境特別險惡。越是地理環境險惡,那些土匪和官府越是不會打擾他們。

所以不少人家遷徙到了山頂或者是一些進出極為困難的大山裡面。甚至有些村莊想要進出,必須在懸崖邊上踩著不到半尺的石壁一點一點的挪過去。就這樣的地方如何收稅?

富貴現在已經明白了,自己要麼找那些大地主徵稅,要麼費盡心思的去找那些百姓徵稅,但問題是這兩種人都不好徵稅。而且富貴也知道秋葉是不會放任江南發展下去的,早晚會發兵南下,就算是現在江南不主動進攻也要常備一支軍隊抵禦才行。可如今國庫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又該如何維持這樣一支軍隊呢?

富貴就決定自己應該好好的想一想,是不是應該找人去“借”點錢來,把眼下的事情給辦了。

很快石磨就給富貴找好了借錢的物件,自然是從江北遷徙過來的大戶人家,這一些大戶人家以前乾的缺德事不少,所以在秋葉還沒有一統江北的時候就急急忙忙的遷徙到了南方,到了南方之後仍然是不改在江北的做事風格。覺得自古以來,天下都是分成了上等人與下等人,上等人是一出生富貴就長在了身上,甩都甩不掉。下等人就活該給上等人幹活。

甚至這些人覺得給這些賤民們一條活路,給他們一份活幹已經是上等人的恩賜了。還想要再多那就是貪心不足。

這些人土地兼併過程當中也免不了要和當地的土著打交道,這些大戶人家的手段向來是比較噁心,只要是能把人家的土地弄到手,各種各樣的手段頻頻使用出來,為了土地是不擇手段。

這就加劇了外來人口與本地土著之間的矛盾,所以械鬥之事經常發生,人家都說窮山惡水出刁民,但是從另外一個方向也說明了窮山惡水本來就生存不易,把他們的土地給奪走了,這些人自然會鋌而走險。

所以這一些人經常成群結隊的打家劫舍,成為當地的土匪,想盡了辦法要讓這些大戶人家吃點教訓。

而這些大戶人家又跟當地的官府勾結,請求當地派兵前去剿匪,這樣一套迴圈下來,富貴就抓住機會,既繳了匪又打了土豪。一瞬間江南哀鴻遍野,但是國庫裡面堆滿了金銀財寶。

富貴現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既然這些人不識抬舉,那就不用給他們臉面。這些人要是有膽量回江北去,秋葉也饒不了他們,反正都是肥羊,到了江南了就是自己盤子裡面的肉了,不用客氣。

可是江北已經安定了下來,各行各業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沒有發生過什麼動盪了,江南的社會卻一直在動盪不安。各種各樣的土匪在山林裡面活躍,還有各種各樣的邪門教派也在民間發揚光大。

江南如今已經有了一點亂世的苗頭了。作為造反出身的富貴不是不知道,只是現在富貴覺得壓制百姓不如壓制群臣,但是群臣又不是那麼好壓制的。

秋葉對江南的局面時時刻刻關注著,為了等一封信秋葉今年就沒有再去行宮避暑。

當年秋葉還沒有做女皇的時候,就有手下的一個婢女改頭換面自願到江南去,一去很多年,每年夏季的時候寫一封信。

隨著時間過去,這一個婢女在江南的土人之間倒是有了一些威望。每年給秋葉的這一封信也成了秋葉對江南制定各種政策的重要參考。

終於在天氣最熱的7月份,這一封信從江南一路輾轉到了秋葉的手裡。所謂的信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寫在了一卷布料上的,這布料又是江南隨處可見的土布。上面有著疙疙瘩瘩的線頭,織的也不好。混在商隊裡送到江北,甚至在那些生意人看來,這樣的布織的粗糙,沒人多看一眼,當成贈品人家都不要的那種。

這布料有的時候是藍色的,有的時候是灰色的,有的時候是白色的。無論是什麼顏色的布料,只要把這批布料泡到了白礬水中,上面用當地一種樹葉的汁水寫出來的字就會顯現出來。

寫信的人根本沒有毛筆也沒有紙,就像當地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年會織上幾匹布自家用,然後拿出一些背到山下去賣。這個婢女在江南收養了十幾個孩子,住的房子是當地人幫忙蓋起來的。養了一些牛和羊,收養的那些孩子們慢慢長大,每天早上吃了飯,趕著牛羊出去。這個婢女就會帶著那些年紀大有力氣的孩子在半山坡上翻地,大大小小不規則的田地隨著山坡兒起起伏伏,這是他們一年的口糧。

偶爾她也會翻山越嶺的去給幾座山外一個村子裡面的人調節矛盾,也會翻山越嶺,在晚上還要走夜路去給人家用草藥治病。這個從外地來的女人,全身被曬的黑黝黝的,面板乾巴巴的,能教孩子們認字,能下山和官員理論,也贏得了附近十幾座山上村民的尊敬。

她所在的這幾個村子特別關鍵,是在幾個郡的交界處,這裡有各族百姓,民風民俗完全不同。這裡又因為是幾處都不管的地帶,還有著大量的土匪和百姓共存。她甚至幫土匪辨別過搶來的東西值不值錢,也幫土匪躲過幾次搜捕。這是一個黑白兩道都能混得開的女人,也是一個靠雙手,把自己養活且又養活了十幾個孩子的女人,所以她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織出來的布料也會被周圍的鄰居帶著賣給山下的行商。

行商又會揹著進入江南的京城,在某個碼頭上被不經意的裝入商船,又從江北的碼頭口岸一路送到北方。

秋葉看著這些女官們把整體布料全部浸泡完了之後晾乾,將上面的內容逐字逐個的看了一遍。與其說是一封信,不如說是工作日誌或者是日記。什麼季節有雨,什麼季節多風?各民族又有什麼樣的習俗,周圍又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事情和山下的官府又有什麼樣的關聯......簡直是一副江南民間的百科全書。

這些女官們趕快抄錄,然後分類儲存,布料會放入偏殿仔細保管。

秋葉覺得,非公侯不足以酬其勞。

把這些東西收好之後秋葉就打算和兵部的官員們聊一聊,看明年是不是一個出兵的好時機。在和這些官員們溝通之前,秋葉覺得有必要先和林榮談一談。

而最近幾天林榮也比較忙,像林榮這種不坐衙門的官員,忙的原因很多都是在忙自己的事情。

就比如林榮他常年不上朝,沒人多說什麼。一問起來林榮最近在幹嘛?回答都是在陪皇儲。秋葉就覺得林榮這官兒當的是最舒服的。他是公事私事一起辦了,人家還不能說出點啥反對意見。

林榮和明珠照樣是不在宮裡,天熱了之後宮裡面就彷彿是一個大蒸籠,哪怕是有冰,待著也不舒服,也就是晚上那一會兒吹點涼風讓人覺得舒適一些。

冬風在夏天的時候就喜歡把自己的床榻搬出來在院子裡面睡,明珠特別羨慕他小舅舅,然外邊兒晚上說不定會冒出來一些蟲子什麼的,也不安全。秋葉就不許明珠晚上睡在外邊,既然晚上不能貪涼,那麼明珠就想盡辦法在白天能夠涼快一點,如今城裡面到處都熱,只有去城外才算是舒服一些。

林榮在城外有一處莊園,所以他們父女兩個和秋葉磨了好幾天,終於獲准搬出去,高高興興的到外邊住著了。

如今聽下面的人彙報,明珠跟個泥猴似的也不上學了,和周圍一些莊戶人家的孩子混在一起,曬得渾身黑的冒油,再加上又換牙了,所以,秋葉實在是想象不出來女兒埋汰磕磣成什麼樣子。

秋葉就給自己放了一天假,第二天一早,因為天氣原因早早的結束了朝會,秋葉就收拾東西坐著馬車往莊園去了。

對於附近的農戶來說,這就是貴人的莊園,這裡大部分是荒山和灘地,並不佔用耕地。莊園的面積也不大,因為這兩年被保護起來,那些荒山上倒是長了一些綠草。雖然有一些小羊在啃食一些綠草,但是小羊啃的速度不及長的速度,看上去到處青翠欲滴,能讓人耳目一新,心情愉快。

雖然這裡的景色不錯,但是相對於宮裡面生活條件還是差了一等。

首先吃的就沒有那麼精細,據說這裡吃的都是粗糧。哪怕如此再可以找小夥伴肆意玩耍的前提下,明珠對吃的也沒有那麼多要求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