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兩路(二)(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你們動作太慢了,折將軍有些不高興。若以後都是這般表現,乾脆回山上去算了。”黃河東岸,鐵騎軍隊正李紹榮騎在馬上,對著大群正在手忙腳的義從軍軍士們說道。

党項軍士大部分聽不懂李紹榮的話。不過從他的神色來看,知道多半不太中聽,有幾個自恃武勇的人上前,打算教訓一下這個鐵騎軍的小校。他們待遇好,裝備好,令“二等公民”義從軍眼紅不已,軍中早就積累了不少怒火——或者說嫉妒。

“停下!”野利遇略騎著馬從後方趕了過來,用党項語呵斥了一聲。

李紹榮也收起了倨傲之色,從馬背上下來,行禮道:“野利軍使。”

野利遇略冷哼一聲,道:“我軍皆是步卒,還要轉運物資,當然走不快了。”

提起這事,野利遇略就是一陣惱火。義從軍八千人被一分兩半,四千步卒被沒藏結明帶走,跟著大帥的主力部隊一起行動,剩下的四千步騎由他率領,聽從鐵騎軍使折嗣裕的指揮,走小路繞道北面。

但這折嗣裕真的不像話,直接將野利遇略手底下的兩千草原騎兵抽走(由魏蒙保統帥),與鐵騎軍合在一起,五千騎如一陣風般向西北而去,然後悄悄渡河,已到了大河以西。

而野利遇略呢,就苦逼地被扔在了東面。帶著兩千步卒,監督著宥州徵發的兩千党項夫子,駱駝、馬車齊上,攜帶著大量物資,向黃河渡口挺進。

李紹榮這廝,就是鐵騎軍留守黃河渡口的人,此時竟然還跑過來奚落他們動作慢,屬實過分。

“折將軍到哪了?”野利遇略停下來拿出食水,一邊吃喝一邊問道。

“根據數日前傳來的訊息,在定遠軍與新堡之間。”李紹榮回道。

定遠軍城在今平羅縣附近。景龍年間張仁願築城,駐兵七千人、馬三千匹。先天中,郭元振復築城,置兵五千五百人,後廢。後來又置,有定遠軍約兩千人。

定遠軍往南百里是懷遠縣,就是後世的銀川,此時黃河尚未向東改道,懷遠縣城便在黃河西岸。縣西北四十里有千金堡,後更名為新堡,是一座倉城,駐有不少軍隊。韓朗作亂後,將城中糧食分賜諸軍,及聽聞定難軍西征,便把此地兵馬撤回了靈州。

定遠軍沒奉韓朗的將令南撤靈州,看樣子不是嫡系。因此,在鐵騎軍數千騎抵達此地後,只派人一聯絡,便降了,可見韓、康二人並不能掌握整個靈州的局勢。邵樹德告的那通黑狀應是產生了點效果,若是讓韓朗有了名義,順理成章接任朔方節度使的話,定遠軍說不好就要奉令了。

懷遠縣有不少人口,大概萬餘人的樣子,幾乎不比靈州少了。此地東瀕黃河,西去賀蘭山九十里,土壤平整、肥沃,有鹽池之利。赫連勃勃時期置麗子園,為軍事重鎮。北周時徙民兩萬戶至此,置懷遠郡、縣。

這麼好的一塊地方,難怪後世西夏都要把都城遷過來了。赫連夏、北周、隋代、唐代修建的密密麻麻的灌溉渠網,農田開發較多,甚至還種上了許多水稻。這樣一個塞上江南,確實有資格當一個割據政權的統治中心。

“為何不南進?”野利遇略問道:“若盡取河西諸縣,光剩個靈州,能守得住?”

“當地出現了河西党項的人,折將軍正在籌謀對付之。”

“這會怕是已經動手了吧?”野利遇略問道。

“應是如此。”李紹榮有些神往,也有些遺憾。

……

平緩的山坡上,折嗣裕翻身上馬,親兵很快將信旗展開:攻擊!

左邊山坡下的一支騎兵頓時有了動作,角手吹第一通角,旗手亦展開信旗回覆,正在地上休息的眾騎手紛紛爬上戰馬,一些留守人員開始收攏騎乘用馬。

第二通角聲響起,山坡下騎兵開始整隊,山坡上的騎兵也開始上馬。

第三通角聲響起,山下的左廂騎兵開始騎著戰馬慢跑,朝正前方的敵人衝去。

整整五千騎兵,分成了左右兩廂,一邊兩千五百。

左廂騎兵出動後,好似天邊響起了連綿不絕的悶雷。一萬隻馬蹄踩踏著平坦的草地,速度越來越快,直衝向正迎過來的敵方騎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