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晉絳諸縣已經開始了夏收。

隨著各軍家屬不斷遷移,曾經被李罕之禍害了一半以上人口的晉絳二州慢慢恢復了生機。城鄉之間人煙稠密,農田播種面積大增,各色商品不斷流入,商業也異常繁榮,甚至超過了隔壁的河中府,儼然已是附近第一大繁華地帶。

稍稍令人感到有些洩氣的是,軍士家屬多選擇住在城牆附近,即便給他們分了地,願意種的還是少,除非家裡孩子多,且成年了。

安邑縣是天雄軍家屬安置地。一萬多戶人家,幾乎全在縣城及龍池宮附近安家,以至於都形成了個大型聚居區和商業區了。

至於鄉下的土地,少有人自己耕種,能租給別人的就租給別人,不能的就隨意種點高產牧草,然後飼養牲畜,多少是點進項,畢竟完全荒廢太可惜了。

軍士家人居住的房屋也沒多考究,花費不大。看樣子,竟然是做好了再度遷移的準備。

一個廣泛流傳的謠言是,夏王早晚要廢帝自立,到時候還要搬家,沒必要弄太好。

搬了新家以後,安邑的土地賣掉,房子能賣就賣,不能賣就扔了。到時候夏王還會給大夥重新分地,又是一筆進項。

趙成的商隊從河陽回來了,帶了一些當地打製的鐵器。

修武縣的礦場、工坊規模持續穩定運轉。質量較好的鐵用來製作兵器、鎧甲,差一點的打製農具。

農具統一由河陽幕府採購,然後租給民人,就如同那些牲畜一樣。採購的錢來自絳州錢監,每年撥數千緡新鑄銅錢用來採購十萬件各式各樣的農具,無論是官辦作院還是私人作坊,都賺得盆滿缽滿。

趙成能從修武拉許多鐵質農具走,不僅僅是因為關係,事實上他已經在修武縣投資興辦了一間小作坊,專門做農具。

河陽幕府當然不願意看到鐵質農具從本地流出,但他們也不太好阻攔趙成這種有根腳的商人,另外趙氏商行也在從外地販運牲畜到河陽,更不好翻臉了。最後也只能作罷,讓他拉到了晉絳。

“修武鐵器怎地如此價廉?”

“聽聞是用石炭鍊鐵。”

“夏王不稱石炭,喚煤。”

“你管我怎麼說?石炭鍊鐵不是薄脆易折麼?這鐵器還可以啊。”

“定是修武煤有點門道,不太一樣。”

“管他呢,我全買了。”

只一個下午,趙成拉過來的鐵器就在安邑坊市內售賣一空。他到清算行衙門那邊換了幾張銀元票,然後就離開了。

華燈初上時分,龍池宮附近的大街小巷已經極為熱鬧。

因為沒有城牆,自然也不存在宵禁。居住在這裡的不是王府、幕府官將,就是軍士家屬,他們完全有錢消費,即便是入夜之後,酒肆之類的地方依然客滿為患。

驛站同樣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趙成閒極無聊,與住在這裡的商人士子在院中飲茶。

一開始大夥聊的都是今年雨水、收成之類的事情,後來轉向了生意經,談到了夏王每至一地,當地的牲畜數量定然會逐年增加,到最後飼養牲畜居然變成了與種植粟麥平等的農業活動,因此牲畜買賣一年比一年火爆。

有人聽了半天,實在忍不下去了,插言道:“諸君可知越州董昌稱帝了?”

場中為之一靜。

趙成瞄了一眼,發現是個年輕的遊學士子,聽口音應是關中的,頗為親切,頓時心中有數了。

“董昌跳樑小醜,不知死活,有什麼好說的?”有人嗤笑道:“他才多大點地盤,有幾個兵?”

“確實。”年輕士子點了點頭,說道:“但如今有個人的地盤、兵馬遠甚董昌,他會不會稱帝?”

院中更沒人說話了,這廝是激於義憤,還是喝茶喝醉了?

趙成咳嗽了一下,道:“如今這天下,紛亂不休,河隴、關中、關北、金商安定多少年了?李家天子不能體恤良民,難道還能攔著別人來護佑百姓?在座多有商徒賈客,這些年買賣做得都很不錯吧?”

“確實不錯。在坊市裡關個幾天,大夥集中把買賣做完,各自回家。夏王弄了個銀元出來,要我說,咱們商徒就該給他立生祠。”有人說道。

嗯,話有些肉麻,但意思大夥都明瞭,並且深有體會。

博覽會期間,關起門來集中交易,用虛擬的標準銀元記賬,他們交易方便,官府收稅也方便,大家都免去了很多麻煩。

很多以前沒做成的生意,現在也做成了,大夥的生意規模普遍有所擴大。

更別說,還打通了與西域的絲路貿易,獲益者眾多。

“該給夏王立生祠。”一帶著濃厚川音、胡商模樣的賈客說道:“去歲我在安邑坊市賣了批香藥,結餘銀元若干,取票而走。今歲持票進市,還可以用,夏王這信譽,沒的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