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潼關驛(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王師範在洛陽逗留了幾日。

在這裡他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有蕃僧帶著學生在討論橋樑怎麼建造。那是橫跨洛水的石橋,堪稱天津橋第二。因為需要考慮漕運的因素,這座橋會被建造為拱橋。

蕃僧煞有介事地在紙上寫寫畫畫,作了一個又一個圓,與學生們認真討論哪種更合理。

王師範親耳聽到蕃僧問學生,如果漕船更高一些,石拱需要造得更大,怎麼設計?這樣會不會坍塌?為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造一座橋罷了,按故老相傳的口訣便是,左邊幾塊,右邊幾塊,就這麼疊放不就行了?不要問為什麼,照做就是了。

但這些人偏偏仔細在那分析,說的話也都挺唬人的,王師範反正沒聽懂,但他還是覺得很有意思。

王師範還遇到了記錄洛水、谷水、瀍水寬度、深度的一幫人。他們同樣煞有介事,仔細記錄每年多雨季節河水有多深,下多少天雨,下多少雨。上陽宮畢竟是水景宮殿,以前有過發大水的記錄,為此玄宗時還修建了兩道堤壩,以御洪水。

這樣做似乎也可以理解。

總之,新鮮的東西還是不少的。王師範看了後,頓覺以前窩在青州那個小地方眼界有些淺了,想不到世間還有如此之多的有趣的東西。

十二月十八,離冬至沒有幾天了,王師範一行人離開了洛陽,往長安而去。

臨走之前,他在坊市內賣掉了財貨,換成了厚厚一疊可以在長安坊市使用的銀元票,輕車簡從前往長安。

為了保險起見,河南府州軍指揮使韓洙奉命調了五百騎兵護送。

從洛陽往西去長安,當然要過崤函穀道了。

歷經多年戰火的穀道已經恢復了寧靜。

邵樹德最早一批關西移民就安置在這一片。開始是崤縣,後來慢慢擴充套件到其他地方。

這些党項山民幾乎已經完全變成了唐人的模樣,髮飾、服裝變了,也沒人戴耳環了,只有從口音及食物之中,方能窺得一絲他們真正的來歷。

党項山民張口閉門“邵聖”,以邵聖元從自居,對後來的嗢末、回鶻、吐蕃人呼來喝去,盛氣凌人。

王師範看得津津有味,同時也對他們的軍事傳統非常羨慕。

青州承平多年,又商貿發達,卻是不如這些人吃苦耐勞了。寒冷的冬日,里正一聲令下,鄉勇迅速集結,在曠野之中操練。

看他們認真的模樣,王師範不住嘆氣。

曾幾何時,平盧軍的後裔也是這般勇武,這般吃苦耐勞。然而,精氣神這種東西,最抵不過時光的消磨。不過區區數十年之後,一個個就只想著與外界做買賣,而不是辛苦練習刀矛之術了。

邵樹德治下的這些百姓,第一代人固然勇悍絕倫,第二代或也能保持刻苦訓練的精神,第三代、第四代呢?或許也會墮落吧。

王師範突然發現自己有些多愁善感。

崤函古道,自秦時起,無數人在此廝殺,書寫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或悲歌。但這又如何?崤山依舊在,英雄人物卻已雨打風吹去。

管那麼多作甚?王師範收拾心情,繼續西行。

二十五日,一行人抵達了潼關,住進了館驛之內。

從關城之上可以遠遠看到對岸的風陵渡。此時黃河冰封,凍得結結實實。渡口旁居然還有人進進出出,透過黃河冰面抵達岸這邊的華陰。

來的主要是商徒,帶來的許多河中的貨物,以及最新的訊息。

“河中最近不太平,最好不要過去了。”有商徒說道:“我販完這趟布,就去華州姐夫家裡住一陣子,避避風頭。”

“柳二,你聽到什麼訊息了?”有人問道。

“河中馬步都虞候封藏之在城外的莊子亂兵洗劫了,死了幾十個人。”柳二說道:“據聞封藏之打算要去莊子的,臨時有事沒去,僥倖逃過一劫。”

這話一出,眾皆驚歎。如果亂兵人多勢眾,封藏之猝不及防之下,估計就像當年的王重榮,直接讓人宰了。

“此事可真?”有人不相信。

河中雖然談不上多安寧,但也有些年頭沒動亂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我騙你作甚?河東縣百姓都知道,領頭作亂的軍校名叫陶堅,慈州人,聚攏了三百餘亂兵,王帥都差點嚇得跑了。”柳二說道。

“你莫不是王瑤胯下的馬,怎知他要跑?”有人譏諷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