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屯田”(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王師魯氣定神閒地穿過提象門。

他發現城門樓居然已經修建完畢。不光提象門,北面的星躔(chán)門也完工了——上陽宮城東側有兩門,南曰提象門,北曰星躔門,都是有關星辰的元素,這與洛陽整體的建築理念是契合的。

兩門之間的城牆已經版築完成,城內堆積了很多磚頭,役徒們正在工匠的指導下給城牆包磚。

包磚這種事情,古來有之,但真正開始流行也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情,僅限於一些府城或重要的州城、軍鎮。

洛陽周邊的磚瓦輪窯一個個立起,磚瓦產量巨大。夏王又是個挑剔的人,洛陽城牆包磚也就很正常了。反正他不著急,寧可慢一點,也要精工細作。

甚至城內一些宅子,已經改變了全由木料修建的傳統風格,磚石被大量採用,以至於建起了那麼多輪窯,現在洛陽仍然是一磚難求。

夏王給出的公開理由是木頭不防火,採伐木料也會讓周邊山林光禿禿,易造成洪水氾濫,沖毀農田,泥沙淤積,堵塞陂渠。

反正他是武夫,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講道理的,你還能怎樣?

穿過提象門,目之所見,仍然有些雜亂,堆積著很多建築材料。草地上的景緻非常無序,但已經有一些大樹移栽了過來,看起來正在逐步改造。

徑直向西走,又是一道磚牆,牆上開一門,曰“觀風門”。

觀風門內外,已經有許多軍士值守了。王師魯知道,這些宮廷衛士的來歷很複雜。

會官話的,一般是官宦將校子弟。

官話說不好,但會各地方言,且年歲較長者,一般是夏軍退下來的老卒。

只會說胡語,官話腔調很怪異的——這類人最多——一般是前侍衛親軍的成員,都是夏王在草原上的奴部內的丁壯。

守門軍官仔細盤查之後,將王師魯放了進去。

王師魯左顧右看,卻見夾門而立已有兩樓,南曰“浴日樓”,北曰“七寶閣”。

立於其上,可登高望遠,俯瞰全城,更能欣賞遠近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豪情頓生。

還是天家會享受。

進了觀風門,便是觀風殿的地界了。

麗春臺、曜掌亭、九州亭錯落有致地拱衛著觀風殿。

這三處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小院落,皆已完工,雜物清理完畢,景觀開始修復。

尤其是九州亭,院內竹木繁多,不知道是原來遺留下來的,還是就近移栽過來的。王師魯覺得,酷暑之時,夏王可於亭院內納涼,聽竹濤陣陣,觀蒼松翠柏,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旋即他又有些羨慕。

只一個九州亭,便已是富貴人家才有的庭院盛景。而九州亭只是觀風殿的一小部分,整個上陽宮,還有許多宮殿,更別提規模更大的紫薇城了。

怪不得人人都想富貴,富貴好啊,好享受啊。而富貴已極者,便是天子。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誠哉斯言!

觀風殿很快便到了。在殿外等候了一會後,王師魯便被喊了過去。

“參見殿下。”行完禮後,王師魯偷偷瞥了一下,還好,夏王沒坐在龍椅上,而是與趙光逢、謝瞳二人相對而坐,品茗閒聊。

“令兄在長安還好吧?”邵樹德隨口問道。

“一切安好。”王師魯回道。

閒散官員一個,有什麼好不好的?就整天遊山玩水罷了。

“今日找你來,是有關淄青之事。”邵樹德說完,拍了拍手。

一個陌生的宦官立刻捧著一艘船隻模型走了過來。

船隻看起來似乎是漁船,因為兩側垂下了很多釣具。船體機構似乎也不太一樣,看釣竿與船體的大小比例,應該不小,遠遠大於一般的漁船。船底是尖底結構,使用軟帆,操控性和抗風浪能力應該不錯。

王師魯生於青州,對漁船還是有所瞭解的。

國朝的漁船非常小,行走在貨船旁邊時,簡直不值一提,似乎一個風浪就能掀翻。

淄青鎮捕魚的漁民也非常少,使用的工具很簡單,魚鉤、魚叉、掛簍以及手操漁網。

船隻小,工具簡單,那麼就只能在近海及島嶼附近活動,所得有限,故海洋裡的魚類甚少成為沿海居民普遍消費的商品。

以登萊為例,當地主要吃羊肉,海魚極少見到,因為產量極小,這是不正常的。

當然從經濟和政治角度而言,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蓋因在這會,出海捕魚的人誠然有,但不太多。究其原因,還是人少地多。只要在陸地上還能勉強餬口,那麼絕對不會有太多人出海捕魚。

別看赤山浦、駁馬浦經常有船隻進進出出,忙碌得很。但路途中有多少船毀人亡的慘劇呢?書上只會記載某某出海,某某在哪裡登岸,這些是活下來的人。死於海難的,甚少有記錄,而這數量往往還極其龐大。

另外就是官府方面的阻礙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