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馬車與訊息(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趙匡明到樞密院報道後,便一直在等訊息。

聖人去北平府好幾年了,洛陽這邊只剩大貓小貓兩三隻,找個做主的人都費勁。一直等到十一月初,他終於接到調令,以北衙樞密承旨的身份前往北京聽差。

沒說的,收拾行裝上路。

姚洎也混了個官:將作監主簿,從七品下,奉命前往遼東道,修繕、改建城池——這本來就是他們的活。

前往北平,以前要麼走塞外,要麼走河北,如今多了一個選擇:途經河東,再經蔚州、媯州,出軍都陘。

於是他們離開洛陽後,徑直北上,過邙山,渡河陽三城浮橋,穿過孟、懷二州,直入河東。

“過了萬善鎮,路就變得破爛了。”趙匡明下了馬,走在彎彎曲曲的太行陘道內,回首看了一眼山下,筆直的一等國道延伸到了南方的天際邊。

一等國道有東西、南北兩條,他們方才走的是雲襄道。只可惜這條路在太行陘口時斷掉了,至今沒有向北整修的跡象。

其實可以理解。太行陘的地形就那樣,很難修建完整標準的一等國道。與其在山裡較勁,不如繼續向南,連通襄陽呢。

那條路在財力、人力屢受戰爭影響的情況下,終於越過了方城縣,往南陽方向挺進。

而所謂的兩京大驛道,東面已經過了汴州,往曹州方向修,西面則通到了澠池縣。再往西,就進入陝州硤石縣地界了。

總體而言,朝廷更樂意在河南修路,因為更有價值。

河東?慢慢等吧,除非聖人干預,不然雲襄道下一步是連線鄧州、襄陽。

“衙內可知,一等國道修了幾年了?”姚洎突然問道。

趙匡明一愣,他還真不知道。

“前唐乾寧中就開始了,差不多已歷十年。”姚洎說道。

趙匡明看了看這位荊南幕府節度掌書記,頗堪玩味地笑道:“姚掌記對大夏之事熟稔於心啊。”

“談不上。”姚洎笑道:“經常往來洛陽,聽得多了,便知道了。”

“今上這種武夫,最合你們胃口吧?”趙匡明問道。

“只是最合我們胃口的武夫。”姚洎說道:“但還不是聖君。”

“得了!真聖君,卻未必應付得了眼下這個爛攤子。光和桀驁不馴的武夫打交道,聖君就做不來,非得來個狠人不可。”趙匡明笑道:“這個一等國道,你覺得有沒有用?”

“衙內覺得呢?”姚洎反問道。

“有用,有大用。”趙匡明說道:“我為兄長督運過幾次糧草,深知路越寬闊、平整,越可以上大車,途中耗費就越小,速度就越快。運糧如此,運貨大差不離。”

“然也,百貨便宜了,百姓開銷能少一些,日子便沒那麼難過了。”姚洎說道。

“有好路,可用過載車輛,但亦需好的挽馬。”趙匡明馬鞭南指,道:“那便是名噪一時的鐵力馬吧?”

姚洎手搭涼棚,放眼望去,卻見兩匹高大健壯的挽馬,拉著一輛沉重的大馬車,行駛在一等國道上。

看馬兒輕鬆寫意的姿態,似乎車廂裡的貨物對它們而言,根本算不得什麼。

果是健馬!

“應該是了。”姚洎說道:“大江南北,未見得如此雄壯的挽馬,也不知朝廷怎麼弄出來了,莫非真有點石成金之術?”

趙匡明也不太清楚怎麼回事,他甚至猜測朝廷從西域買了什麼寶馬回來,然後與本地母馬配種生出來了鐵力馬。

但想想似乎也不對,這些年朝廷偶爾會弄出一批雄駿的戰馬,讓愛馬之人為之瘋狂。但很快,這些駿馬就銷聲匿跡了,彷彿只出現了這麼一批。直到幾年後,又有一批好馬橫空出世,然後再消失。

思來想去,只有一個解釋了:朝廷在不斷培育良馬,但始終不太滿意,一直在尋找他們心目中最好的馬兒,無論是戰馬、騎乘馬還是挽馬。

“朝廷應該對鐵力馬比較滿意,一批批放出來,好多地方都見到了。”趙匡明說道:“一等國道,配上鐵力馬,拉起貨來可真是帶勁。”

“說起挽馬,我倒想起一事。”姚洎突然說道:“據將作監的大匠所言,少府、內侍省、將作監、軍器監在聯合打製一款新馬車,聽聞有四個輪子。他們試製了一輛,問題頗多。”

“哪些問題?”趙匡明好奇地問道。

“凡行,遇河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路亦止。”

“為何要停下來?”

“這車轉不了方向。”姚洎說道。

趙匡明點了點頭。

轉向這個問題,其實在兩輪馬車上也有,但沒那麼嚴重。轉彎時慢一點就可以了,多花點時間,多跑一段距離,總能轉過彎來。

但以他的經驗來看,四輪馬車轉向是比較困難的,只能停下來,用人力把車的方向扳一下。可若是車上載有重物,扳方向就很麻煩了,得想個辦法解決。

總體而言,四輪馬車能運更多的貨物,或許六十斛糧食都不成問題。如今有了挽力強大的鐵力馬,又有寬闊平整的一等國道,其實很適合四輪馬車發揮作用。

如果真能解決轉向的技術難題,那就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造福百姓甚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