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試點(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從十一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下旬,分駐伊州、高昌、北庭、焉耆、龜茲五地的兵馬,將開啟大練兵模式。

按制,在營不訓練時,一天吃四個胡餅,在營訓練時,一天六個,出征時,不管打沒打仗,都是六個。

既然無論怎樣一天都要吃六個胡餅,那麼就往死裡操練這幫孫子。

這是被糧食問題搞得心煩意亂的邵樹德內心最堅實的想法。

而且不光禁軍,蕃兵也要接受訓練。反正入冬了,牧民們也沒太多的活要幹,那就就近集訓好了。

集中到高昌整訓的蕃兵人數多達兩萬人,半是侍衛親軍,半是時羅漫山以北的蕃人,由各部夷離堇帶著,演練相對大規模的戰術,順便加強下無上可汗的權威。

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因為之前的北庭叛亂,居然有兩個夷離堇率眾造反,呼應葛邏祿人以及不知道哪來的雜胡部落。

邵樹德感覺自尊有點受傷。

剛封你當官,你一點沒覺得這個官得來不易,沒當回事,轉頭就造反,簡直豈有此理!

他直接下令,這兩部盡數貶為奴隸,連帶著朱瑾、王建及、邵嗣武三路追擊後抓獲的葛邏祿人、回鶻人、突厥人之流,總計兩萬三千餘人,一起遷往清鎮。

在全軍續募府兵兩千人,發往清鎮,每兵授田百畝,由部曲耕作。旁邊沒開發的草場是公地,所有權在官府,但可以借給府兵放牧,作為他們收入的一部分。

另,河東有少數人叛亂,被州兵平定後,總計八百餘戶百姓發往清鎮,貶為府兵部曲。

如此一來,人數差不多了。

清鎮(石河子西北、沙灣東北)作為一個軍鎮,暫隸庭州,建立完畢後,將成為大夏朝廷控扼西北的一個堅固據點,意義是相當大的。

前唐的軍事據點,一步步艱難恢復中……

十一月十五,邵樹德親自做出表率,帶著官員軍將、部落酋豪,揮舞著鐵鍬,在高昌城東北開挖坎兒井。

其實九、十月份侍衛親軍就在挖了,這次規模更大,高昌老百姓也被動員了起來,各部蕃兵在不訓練的時候,也會加入進來,預計持續到一月底——至於為何不直接挖到二、三月份,實在是囊中羞澀,糧食不夠。

“打仗,其實打的就是糧食。”五十七歲的邵樹德已經幹了兩個多小時的活,沒感覺到多勞累,顯然堅持數十年的練武習慣給他帶來了強健的體魄。

“後面如果緩過點來,糧食稍微充裕了,天山南北兩麓也要大肆修建。”

“這是個好東西。越是缺水的地方,越需要它,作用太大了。”

邵樹德聽底下人報告,唐代在天山一帶的屯墾據點,主要利用高山融水或現成的河流,坎兒井的蹤跡難以尋覓。但他記得,在後世就連烏魯木齊都有坎兒井,並不是吐魯番、哈密的專利。

如此看來,還是開發程度太低了。有沒有完善的井渠系統,糧食產量和人口承載力,完全就是兩個級別的。

與西域相比,中亞那邊的坎兒井倒很多,波斯也有大片的坎兒井灌溉農業區。獨特的環境,造就了獨特的文化習俗和生產模式,就是得因地制宜。

但話又說回來了,凡事還是得腳踏實地。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是需要人口和物資打底的,就當前這個狀況,優先拓展吐魯番、哈密成本最低、最現實——不要求有後世的水平,但怎麼著也得接近清光緒年間吧。

楊爚也在挖洞,這會已經累得直不起腰來。

邵樹德哈哈大笑,讓他到一旁休息,道:“七郎帶來了很多京中財貨,你去寫個條陳出來,給兒郎們發點賞賜。操練名列前茅者,有賞。挖溝名列前茅者,亦有賞。”

“臣遵旨。”楊爚將鐵鎬交給一名侍衛,捶了捶老腰,看了看熱火朝天的軍民,心中喜悅。

他喜歡出謀劃策,運籌於帷幄之間,在文牘上操弄千百萬人的悲歡喜怒乃至生死存亡。今日跟著聖人一起幹體力活,又有新的感悟。

什麼叫國力?

這一條條延伸到遠方的井渠就是國力。

一壟壟平整出來的農地也是國力。

將來安西鎮軍組建完畢,其家人一一搬遷過來的時候,這些農地會長出粟麥、芝麻、豆子、葡萄、甜瓜,這就是國力。

大夏國力雖盛,但大部分錢糧沒法用到西域來。河南十石麥,不如高昌地裡長出的一石粟,要想穩固西域,近在咫尺且有一定農業基礎的伊州、西州是關鍵。

“殺!殺!殺!”不遠處的戈壁灘上,數千蕃兵正在操練。

聖人有令,從禁軍中挑選軍官,集中整訓這些蕃人,提高一下他們的戰鬥力。

楊爚看了過去。

其實這也是國力的一種啊。

他參與了很多決策,十分清楚聖人對高昌回鶻舊地上蕃人的統治是不太一樣的。

簡而言之,作為各部落傳統首領的夷離堇的地位被有意無意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體制的力量。

就比如這些蕃兵,從各個部落集中而來,互相不認識,有的甚至長相、語言都不一樣,按理來說不該湊到一起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