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印刷與油墨(1 / 3)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十一月底,洛陽一行人還未抵達長安。

邵樹德已經在西京少府工坊內檢視第一批刊印的書籍了。

別誤會,這不是《同光全書》的內容,而是第一本翻譯出來的波斯文作品。

更準確地說,是一本薄薄的遊記,大概是某個海商無聊時寫的日記,其中有很多關於真臘等外國風物的描寫,也有不少有關航海時利用星象辨別位置的內容,更有大量港口水文資訊的描述,非常有價值。

日記不長,路上就翻譯完了,邵樹德打算刊印一批,發給平海軍、清海軍的軍官閱讀。

沒有任何疑慮,採取的是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

在大規模刊印標準教材的時候,雕版印刷的優勢是極其巨大的。

如果是大規模商業印刷,雕版印刷光靠成本就能把活字印刷打敗,這在歷史上是證明了的,因為直到明清兩代,書店刊印書籍時,仍然使用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事實上一直到清末,雕版印刷都是絕對的主流,清代7748種歷代書籍,活字印刷的只有220種。

熟練的雕刻師傅,雕刻起來的速度很快。

一本書籍的雕版,往往出自一人之手,文字風格統一、美觀,行距、間隔規整。印刷完後,如果想重印,拿出雕版繼續印就是了,古代甚至有使用了幾百年的雕版。

但活字多半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新舊參差不齊,文字大小、風格不一。印刷完一版後,字拆掉了,重印起來很不方便。

在印刷前審稿時,雕版印刷也很有優勢。

審稿人拿著雕版對照原文即可,非常便捷。

活字印刷則不行。

首先,定稿時從上萬個字裡面檢索出相應的漢字就很麻煩,排版也很醜。

清末民國時,因為報紙每天都有新內容,用雕版不划算了,於是改活字印刷,但字形大小、排版出現了很多問題,閱讀體驗很差。

而且,在裝完活字待印刷前最後一遍審稿時,字形是反的,審稿耗時漫長,極其容易出錯。

最關鍵的是,活字印刷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識字的工人,成本極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決定了雕版印刷的地位。

中國古代的墨水主要是水性墨,油性墨品種很少。

水墨用雕版印刷,非常清晰、完美。

但在活字印刷時,泥活字還好,金屬活字(銅、鉛)與水墨的親和性不好,印刷不夠清晰,但雕版印刷則沒這個煩惱。

所以,不要覺得古代人是傻子。明明有了一整套活字印刷術,居然捨棄不用,還在雕版印,都是有原因的。

活字印刷真正適合的其實是西方。

字母數量少,製作、找尋容易,而且他們有油墨……

“朕有一法,或可提高印刷效率。”邵樹德看了一會後,突然說道。

活字印刷,他曾經提過,工匠們也花費巨大代價製作了一批泥活字、一批鉛錫合金活字——後者用了幾年時間,花了十多萬緡錢,簡直離譜,連他都覺得貴,就別提民間了。

往好裡說,活字印刷與雕版印刷“各有優劣”,實際上麼,目前很少用活字印刷,這錢多半浪費了,算是買個教訓吧。

“請陛下賜告。”少府中尚署丞陳興雲說道。

“可否製作一種蠟紙,用鐵筆書寫文字於上,再用浸透了油墨的推子推著印刷。”邵樹德問道。

其實,這也是一種雕版印刷。只不過寫字比雕刻快,油推子推著印刷效率也更高。

邵樹德上小學時,他有個老師就是用鋼筆在蠟紙上寫字出卷子,然後自己一個人推著印刷,印完後發給學生們考試。

甚至直到初中一年級時,仍是如此,直到學校買了鐳射印刷的機器。

“陛下稍待。”陳興雲是進士,能瞭解現有的印刷工藝就不錯了,技術創新是很難的,這事還得找工匠,於是他喊來了奚超、奚廷珪父子。

他們是易州人,制墨匠人,在當地小有名氣,被舉薦到了朝廷,為少府錄用,負責一部分印刷、制墨事務,算是工頭了。

“陛下。”父子二人一齊行禮。

邵樹德又將剛才的話重複了一遍。

奚超想了想後,道:“或可一試。”

邵樹德大喜,旋又問道:“有沒有辦法制作一種油墨?”

“陛下,何為油墨?”奚超奇道:“少府進獻上去的墨,本就有松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