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佈告中外之五(1 / 3)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八月也是雲南收穫的季節。

過了中秋節後,很多地方陸陸續續開始割麥子。

府兵孔二也放下了習練許久的刀槍,下到田地中,與家人、部曲們一起收割。

老實說,這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在當募兵的時候,孔二壓根不會下地,也看不起這種事。但為了自家利益的時候,他就願意幹了,而且乾得很賣力。

原來,武夫也是可以幹農活的啊!

雲南的種植技術並不太過落後——當然,這是分地方的。

在南詔的兩京區域,或許是出於古滇王國的遺澤,或許是與中原的廣泛交流,他們興建的農田水利設施十分完善,農具的生產、應用也十分廣泛,總體產量並不低。

不過這些區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裡,如推行郡縣化、大量移民、清理戶口的大理府、昆州、姚州、騰州、曲州五地。

在種植品種方面,雲南以稻、麥、雜糧的輪作為主。

就這一點來說,甚至比中原還先進。

在北方區域,唐代以前,粟仍然是主要品種。進入唐代以後,小麥的種植比重日漸上升,中晚唐以來,甚至急劇增加——平心而論,種植小麥確實比種植粟米划算,產量略高一些,大夏也一直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小麥種植,儘可能取代粟米。

南詔似乎直接跳過了種粟的階段,稻麥輪作得風生水起,放眼望去,除部分割槽域外,大部分農田在秋收完畢後,種下去的都是冬小麥。

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

在這個剛剛被改為通海州(下轄建水、通海、江川、溫富、八平五縣)的地方,來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種麥子,但在司農寺官員的指導下,經過兩三年的適應,直接稻麥輪作。地力不夠的時候,再種雜糧緩一緩,如此迴圈,漸漸有了起色。

孔二家今年水稻畝產接近兩斛,比麥子一斛出頭的產量高出太多了,因此越收越高興,收著收著,甚至哼起了雜歌小調。

隔著一條田埂的小路上,十幾輛馬車艱難向西,往八平城方向而去。

孔二直起腰來,卻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

“拔汗那工匠!”他心中升起了明悟。

最近一年,通海州來了不少拔汗那工匠,幾百戶總是有的。

擅長的東西很多。

有鐵匠,專門打製農具,解決了通海州農耕的燃眉之急。

有皮匠,可以利用雲南豐富的畜群資源,製作衣服乃至各類皮革製品。

有木匠,可以打製各類工具、傢俱,甚至修建房屋。

有裁縫,尤善製作吉貝(棉布)服飾,畢竟拔汗那就多這類東西。

還有銅匠,專門製作銅器,而銅的來源則是昆州。

最近一段時間,昆州附近陸續發現幾個銅礦,最大一處位於新設的隴堤縣(今石林)。

不過,今年通海州也發現了銅礦,位於通海縣東北方(今華寧縣境內),燕王已派人前去勘探,確定礦山範圍,準備開採冶煉。

其實,雲南多礦,又何止這幾處?早在四年前,王師攻佔雲南之時,聖人就派人四處探勘,廣尋礦產了。

幾年下來,成果還是有一些的——

姚州南邊的山裡(今雙柏縣境內),有人找到了銅,試開一爐,煎煉成汁之時,上浮者為紅銅,下沉者為銀。雲南道、姚州二級官府欣喜若狂,飛報聖人。

大理府那邊也發現了銅礦,主要位於洱海那邊的山裡。

劍川都督府境內,當地有土人冶煉“紫銅”,朝廷聞之,遣人查驗,果然有礦。

……

雲南幾乎全境有銅,每個州都有,區別就是大小罷了。

而隨著這些銅礦的發現(往往伴生金銀鉛錫等金屬),所有人都知道,朝廷不可能再放棄這個地方了。

接下來,雲南面臨的將是蜂擁而至官人、商徒、軍士、百姓,這個天南之地將迎來大洗牌,產生不可逆轉的永久性變化。

金銀銅,朝廷都快想瘋了!

銅礦資源的豐富,極大提升了銅匠的地位,不少人甚至被赦免了奴隸身份,成為百姓,可謂人生的一次飛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