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一直到六月底,邵樹德才等到了有關錢監的全套資料。

沒辦法,他要求太高,必須把最新的資料也統計出來,因此政事堂諸位宰相派五百里加急信使前往雲南、遼東、安西等地,將所有已開發或今年即將開發的金銀銅礦統計完善,並估算了一個初始產量,最後由中書侍郎趙光逢、工部侍郎韓建、新任少府監儲慎平三人親自前來彙報。

錢監,顧名思義鑄錢的機構,直屬上級是少府。

錢是不能私鑄的,《夏律》明文規定:“盜鑄者死,家口籍沒。”

“作具已備,未鑄者,徙三年。”

“若磨錯成錢,令薄小,取銅以求利者,徙二年。”

在唐朝那會,李淵曾給皇子賜爐,允許他們鑄錢,用以酬功。邵樹德印象中是賜給了兩個皇子,其中一個是李世民。

這是一個危險的先例,好在唐朝統治者非常清醒,此後一直沒有,直到唐玄宗晚年賜爐給安祿山,允許他私自鑄錢。

武德四年(621),唐廷於洛陽、太原、成都、幽州四地設錢監鑄錢,兩年後,增設桂林錢監。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全國已有11個錢監、99個鑄錢爐。至唐末,數量稍有增加,鑄錢爐百餘。

大夏現有錢監27處、鑄錢爐二百餘,最大一處位於河東道的絳州,年鑄錢九萬多緡。

不過,近年來,原渤海國中京顯德府、現大夏顯州銅山錢監異軍突起,從一開始年鑄錢數千緡,快速增長到四萬多緡。在去年,因為發現了幾處新礦,鑄錢量一下子暴增至六萬餘緡,增速十分驚人,大有取代絳州錢監的意思。

排名第三的原本是岷州錢監,年鑄錢三萬餘緡,但去年直接被雲南道大理府的錢監超越,排到了第四。隨著雲南銅礦的陸續開發,預計岷州錢監的排名還要進一步下降。

鑄錢,其實一直是朝廷的重要收入。而且,對於一個健康的經濟體而言,如果經濟總量增加了,你也要在經濟領域投入更多的貨幣,不然會造成通貨緊縮,損害經濟。嚴重的話,會造成物價大跌,農民、手工業者破產,動搖社會根基。

“一年鑄錢六十餘萬緡、銀元二十四萬枚,合計百萬。”邵樹德看完資料後,說道:“不過,朕有一惑,不得不問。唐時銅產量幾何,今時幾何?”

“陛下。唐代產銅最多一年,當在唐玄宗天寶初年,當年鑄錢32萬7000緡。”少府監儲慎平答道:“艱難以後,許多銅礦因戰亂廢棄,鑄錢量逐步下降……”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鑄錢13.5萬緡。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鑄錢15萬緡。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不足10萬緡。

鑄錢數量穩步下降,有戰亂原因,有早年的銅礦採完的原因,有鑄錢成本過高的原因,也有朝廷控制力下降,大量銅塊收不上來,流入民間私鑄錢或鑄銅器的原因,非常複雜。

“現在金銀銅課稅還是四分取一麼?”

“是。”

“民間礦冶多,還是官府礦冶多?”

“民間礦冶是大頭。”

“朕知道了。”邵樹德想了想後,說道:“金課、銀課、銅課,可否調高稅率?”

“可以是可以,但產量一定會大大下降。”儲慎平說道。

“可有先例?”

“唐德宗年間,曾提高諸官私銅冶課稅,結果產量大降,銅價大漲,鑄錢已無利可圖,江南銅冶大量關閉,後在河東蔚州、京畿商州增設錢監,鑄錢量才有所恢復。”

是的,鑄錢也可能虧本,這不是玩笑,而是現實發生的事情。

開採、運輸、冶煉、鑄造,都是有成本的,當成本超過銅錢本身價值時,鑄錢就無利可圖。

唐代很多銅礦之所以不開採,除了戰亂因素外,也有經濟原因。

唐代還搞過禁止私人開礦,但結果是貴金屬產量暴跌、成本大漲,朝廷收入反而下降了——產量跌的原因是成本暴增,產生虧損,不得不大量關閉礦坑。

真的不要高估官僚體系的能力。這不是現代精細管理的社會,在古代,搞國營經濟不說死路一條吧,但真的風險很大——渤海商社現在一年賺十多萬緡錢,邵樹德深刻懷疑,如果換成私人來做,絕對不止這麼點利潤。

吃過虧後,唐廷摸索出了一條辦法,即相對容易開採、預計成本較低的“肥礦”,由官府直營,其他礦統一交給私人開採,朝廷收25%的產出作為稅。

直營的礦,也採取招募“坑戶”承包的方式,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此才維持了下來。

邵樹德也覺得,這大概是在現實情況下的最優解了,想出這種折中辦法的官員是有水平的。

在開礦這方面,夏朝繼承的是唐朝的政策,官私合營,稅率25%。私人開採的礦,除四分之一產出作為稅收走,交給錢監鑄錢外,剩下的也會由朝廷收購一部分,主要是用糧食、布匹收購,然後交給錢監鑄錢。

這其實也是一種消化田稅的方式。

糧食比較笨重,在交通條件不好的地方,運輸成本極高,解送中央甚至會產生鉅額虧損,只能留在當地庫中。如果附近有礦山,那麼可以透過採購貴金屬的方式,就地消化一部分,鑄成銅錢後運走,這是唐代故智,屬於沒辦法的辦法。

“有些時候,朕都覺得,索性把礦冶都交給商人好了。很多礦監,扣除成本,一年能不能有四分之一的利潤,還兩說呢。”邵樹德哼了一聲,有些無奈地說道。

趙光逢等人低下頭,沒接話。

他們知道,聖人只是發發牢騷罷了。你交給私人採礦,固然可以舒舒服服收四分之一的礦稅,但人家有可能瞞報產量啊。

所以說,怎麼做都難。

再者,很多礦還產金銀,這個利潤高啊,比銅掙錢多了。

“黃金年產幾何?”邵樹德翻到最後,才看到了幾個礦冶產金的記錄,但並未註明產量,頓時大為不滿,問道。

“陛下,諸礦冶年課金三千餘兩。”還好,儲慎平記得這個資料,立刻答道。

“包括採購自商礦的金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