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行蹤(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太子至長安時,巡視西市,召見諸國胡商,詢問商路情況。”正旦大朝會結束之後,喝得微醺的邵樹德坐在紫薇城宣政殿內,聽中官丘思廉彙報太子行蹤。

“八月底至乾州,宿於土豪齊氏別院之內,與莊客一同刈麥。”

“重陽節之時,於邠州宴請父老。”

邵樹德沒有說話,閉著眼睛,右手食指輕輕敲擊著龍椅扶手,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關西是基本盤,老根據地了。多年來不說投入了大量資源吧,但真的沒虧待他們。

官員選拔,關西得的好處是非常大的。別的不談,那一大群“大學學歷”都沒有,相當於“電大”、“職高”畢業的經學生,居然滿世界亂竄當官,即便是王朝初年,也不多見的。

農業方面,司農寺培育出來的優秀畜種,第一批就下發到同州沙苑監繁衍,關西近水樓臺先得月,也能第一時間用上。

譬如黃芽菜,最先就是在京兆府藍田縣最先推廣,漸漸擴充套件至其他州縣。現如今,黃芽菜已經成了關西百姓冬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冬菜。

烏塌菜亦如是。

甚至到了早春,當竹筍破竹而出之時,黃芽菜、筍絲燉煮之時,還能成為一道地方名菜。

河南、河北、河東現在也有黃芽菜了,但鋪開面遠不如關西,這就是區別了。

關西的商路也被打通了。

絲綢之路固然日漸式微,競爭力比不上海貿。但畢竟還是能賺錢的,且利潤很大。這條因為戰爭而大受影響的商路再次開啟,給關西商人乃至普通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福祉。

沒有商業,地方經濟只會慢慢變得死水一潭。

數十年間持續修建的一等國道,同樣繁榮了商業。

作為最先修建的一等國道,兩京大驛道早就超出了長安和洛陽的窠臼,延伸到了遙遠的邊陲。

在關西方向,這條路已經修通到了會州。從明年開始,黃河對岸的烏蘭縣會徵發役徒,開始往蘭州方向推進。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隴右和平多年,人口激增,配得上一等國道。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好處,難以一一贅述——就連科舉考試名額,關西也毫不吃虧,甚至佔了點便宜。

看到了這些好處,就能理解關西百姓對邵家王朝的感情。

太子到這些地方轉一轉,純粹是再鞏固一下邵家的威望,提升一下名聲。將來接掌大位時,能夠更加穩定。

簡而言之,去關西走一圈,效果勝過去河北走三圈。當地老鄉說話又好聽,就像回到家了一樣。

“九月中,太子率禁軍至慶州,與東山党項、涇原諸州吐蕃會操。”

“九月底,至東使城天都山牧場,檢視軍馬。又操練軍士,賞賜良馬數百匹。”

“十月中,於會寧關黃河渡口召集官員問話。查驗倉庫、船坊,懲處貪官汙吏三人。”

丘思廉繼續彙報著。

邵樹德繼續聽著。

慶州東山党項早已式微。四十年征戰下來,抽調了太多精壯,埋骨異鄉者不下五萬眾。隨後又編戶齊民,移民安東府,如此一番折騰,基本不剩什麼了。

與東山党項齊名的橫山党項,差不多是同樣的境地。四十年下來,原本歸理蕃院管理的他們,現在已轉至戶部,成了王人。

整個過程沒有什麼反覆,一切好似水到渠成一般。

涇原諸州原本有大量的吐蕃部落,唐末時還趁著涇原軍東出戰黃巢的機會,一度襲占城池。但現在麼,也被收拾的只剩下大貓小貓兩三隻,不成氣候了。

東使城是唐末時就建立起來的牧場,利用涇、原、會三州的丘陵草場培育馬匹,目前大概有十餘萬匹的樣子。天都山草木茂盛,是其核心養馬地。

會寧關大庫則是河隴一帶規模最大的倉庫了,原屬司農寺,後隸戶部,現歸稅務監。

當初修這座倉城,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儲存來自隴右、河西二道的稅款、稅糧。

會寧關也是黃河上游水運最重要的節點之一,或者說起始點。再往上,就十分危險了,只能用羊皮筏子、木排運輸。

朝廷在此設船坊,利用大雪山(哈思山)豐富、優質的木材資源,建造內河船隻,溝通關北、河東,也是應有之意。

聽到這些熟悉的地名,邵樹德不由地想起了當年電掃隴右時的崢嶸歲月。

在很多人都勸他南下關中時,他揮師西進,收復了河隴失地,獲得了巨大的威望——在那個時候南下關中,軍事上可行,政治上不大可行,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事後證明,一盤散沙的吐蕃早就無力佔住這些地盤。攻取河隴之後,邵樹德建立的朔方軍政權,已是史上西夏全盛時期的狀態,在天下爭霸的局勢中,佔據了先手。

“一眨眼四十年了啊。收復蘭州時的細節,朕都記不大清了。”邵樹德嘆道:“唯想起田星中箭,力戰不退,不欲為吐蕃知曉大將受傷,損我士氣。又有楊亮勇戰克敵,身先士卒,殺得吐蕃狼狽敗逃。可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