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小說:蒔花記+番外 作者:溫涼盞

訊息傳到京城,滿朝震驚。

朝堂之上百餘人,幾乎過半都能跟這些傷亡的學子扯上拐彎抹角的關係。關係淺的自然不會為學子謀劃,但那些關係深的,卻不得不想方設法為學子們脫罪。

但蒼天不仁這樣的口號,完全就是指著皇帝鼻子罵了,想脫罪別無他法,只能讓皇帝自己承認自己錯,這樣學子以及學子身後的家族才能逃過一劫。

但是,皇帝又怎麼可能會認錯?

之前傅元辛案讓他憋屈的不行,本來他準備忍的,但身邊不斷有人撩撥,又有軍中勢力給他吃了定心丸,於是他決定雄起一把,辦了傅元辛,出一口惡氣。

結果呢?氣還沒出盡,只不過把傅元辛給關了,還沒砍頭呢,那些狂妄的學子就敢聚眾遊街,罵他不仁?!

皇帝簡直要被氣死了。

看皇帝眼色的官員們紛紛請求嚴懲遊街的學子,但書院派以及與那些學子沾親帶故之人,卻紛紛指責皇帝失德,讓皇帝下罪己詔,善待傷亡的學子及普通百姓,處置之前針對書院的左相等保皇黨官員,以及美色禍主的李貴妃及其爪牙。

書院派們當然不是空口說白話上來就指責皇帝。自開春以來,大周已經北部已經有兩個州有了旱情,旱情伴生蝗災,如今新增流民數十萬,加上前兩年紛起的流民義軍,如今大周可謂流民四起,生靈塗炭,而南方又隱約有澇災的痕跡,使得形勢更加嚴峻。

於是,書院派便把這些天災都栽到皇帝頭上,再加上書院學子暴動,書院派毫不臉紅地給皇帝扣了個失德的帽子。

皇帝若不失德,怎麼會有那麼多災情?學子又怎麼會遊街?

雖然很多人壓根不信天災跟皇帝有啥關係,但是,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商湯夏禹那樣的上古聖賢尚能自言其罪,當今皇帝憑什麼例外?

你治理的地兒出問題了,那你肯定有問題,管他什麼天災。

以往君臣和睦時碰上天災,皇帝主動下詔,臣子捧捧臭腳,大家意思意思也就過去了。但如今雙方撕逼,書院派自然不可能放過這個好藉口,皇帝不主動認錯,那就逼著你認錯。

不知道該說書院派運氣好還是不好,雙方正撕得水深火熱時,一直飽受旱災蝗災折磨的雲州——反了。

不是以往小打小鬧的反,而是整個一州之地都被叛軍佔領,叛軍攻下州府衙門,稱皇帝失德,致使生靈塗炭,在列舉了當今皇帝奢靡、昏聵、信饞等十大罪責後,叛軍首領自立為仁王,號稱要代天誅之,拯救萬民於水火。

打下雲州後,叛軍隊伍迅速擴大,一路南下連克兩州後,大軍赫然朝著京城而來。

然而,還有更加火上澆油的,正當皇帝震怒於反賊稱王之舉時,南方發生大地動,數萬人傷亡,財產損失無以數計。

伴隨著地動,長江數個支流堤壩損壞,又兼梅雨季節,江南數州發生澇情,無數良田被沖毀。

這下,老天爺親身上陣,把“皇帝失德”這頂帽子扣得穩準狠。書院派也不知道該為老天幫忙而高興,還是為江山震動而憂心,但不管怎樣,要求皇帝下罪己詔、釋放周黃傅等人的聲音是越來越大了。

但這個時候,皇帝已經顧不上什麼書院派了,眼看仁王叛軍一日日逼近京城,皇帝趕緊調集多路大軍,一半去雲州截堵叛軍,一半進京保衛京師,因京城靠近北方,南方軍隊調動需要時日,皇帝便連守衛北地的抗戎軍都調動了半數人馬。

當然,這關頭他不敢調傅家或者黃韜學生帶領的軍隊進京,只能調剩下唯一信得過的姜家軍。

其實姜家跟如今被他穿小鞋的書院也不是毫無關係,雖然姜家子弟在書院讀書的不算多,但儒院院長周冷槐的正室夫人卻是實打實的姜家女兒,按說皇帝不應該在這關頭信任姜家,但姜家用他們的表現贏得了皇帝的信賴。

去年姜承元抗戎不利其實有著諸多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朝廷嚴重拖欠軍餉,當時說是二十萬大軍抗戎,扣去誇大的、老弱病殘的、吃不飽飯拿不起兵器的等等……真正與蠻子對抗的軍隊其實也就是三萬之數,打不過簡直太正常,因此姜承元背個抗敵失利的罪名被擼職,實在是有點冤。這點皇帝跟姜家都心知肚明,但姜家有眼色,不僅一點兒沒怨恨,事後皇帝私下召見姜承元,想假惺惺說些自己也不得已的話時,姜承元十分給皇帝面子,自承過失,把錯都攬在自己身上,把皇帝說的心裡熨帖之極。

而周家出事後,姜家沒有絲毫營救周家的舉動,反而積極為周夫人與周冷槐和離而走動,日前皇帝為傅元辛案憋火時,姜家家主更是主動獻忠,用姜家的力量壓住蠢蠢欲動的傅家,穩住軍心,才使得皇帝最終下了收拾傅家的決定。

如今傅家軍和黃韜一系的將領完全不能信任,雖然姜家跟周家還有周夫人這個牽扯,但矮子裡拔將軍,為了自個兒龍椅別被叛軍搶去,皇帝還是調了姜家軍入京。

天下生亂象,想要問鼎江山的自然不止仁王一支叛軍,除了其他小股不成氣候的叛軍外,更加想往皇帝寶座的,不是別人,正是分封在各地的王爺,也就是皇帝的叔伯兄弟們。

皇帝調了各路大軍進京,各路親王雖沒有皇帝詔令,卻也調集私軍,打著勤王清君側等的名頭紛紛湧向京城。

皇帝自然不能放任這些王軍進京,在他眼裡,這些叔伯兄弟們甚至比叛軍威脅更大。

因此,調來的各路大軍再度分兵,一部分去阻攔各路勤王軍。

但是,也不是所有勤王軍都被大軍阻攔,除了與皇帝一母同胞感情極好的睿王外被允許進京外,其餘各王中,唯一沒有被阻攔的便是端王。

當今被分封為王的各位王爺中,除了睿王外,最受皇帝寵信的便是端王,甚至愛屋及烏到曾經想為端王的獨女宣城郡主加封公主封號,只是因為端王堅決推辭才未能成事。

端王無論是在朝中還是民間都風評很好,不貪權不戀棧,喜好雲遊四海廣交名士,彷彿化外之人一般。

但皇帝在此時如此信任端王,以至於居然讓他進京勤王,卻不是因為端王風評好有名士風範。

天下皆知,端王無子,只有一個獨女宣城郡主。

一個沒有後嗣的王爺,就算奪來皇位,沒有兒子繼承,又有多大意思?

所以,皇帝信任端王,甚至比自己的胞弟睿王更甚。

只是,雖然皇帝信任端王,卻不是人人都信任他。

“皇上,端王居然只有宣城郡主一個女兒,這實在有些蹊蹺,萬一他是故佈疑陣,其實在外面養了私生子呢?再說他一直以修道的名義修身養性不近女色,說不定就是為了麻痺陛下,如今他也正值壯年,即便想再生個兒子,也是不難。”李貴妃憂心忡忡地道。

如今宮中除了皇帝外,最為心焦的便莫過於她了,外面斬奸妃的呼聲不絕於耳,她時刻都要小心皇帝一個不高興就把自己推出去了。好在,皇帝直到現在也沒過河拆橋把她丟擲去,但皇帝一旦皇位不保,不管新君是哪路人馬,她這個惹了眾怒的都毫無疑問會被砍了平眾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