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殺光韃虜再凱旋!(1 / 2)

小說:漢兒不為奴 作者:傲骨鐵心

周士相定於明日越秀大營閱兵演武,請唐王與朝廷大小官員、廣州百姓一同觀禮,一是為提升士氣,二則是震懾宵小。

北伐軍大半集中在連州、陽山、清遠等地,現下駐在廣州的只有第三鎮、第十五鎮,另外便是王輔臣新一鎮的一旅騎兵。周士相部署安排了下,命第三鎮和第十五鎮於明日各抽一旅,連同新一鎮的那旅騎兵,加上自己的鐵人衛組成八個方陣進行演兵。兵部官董常清建議可再從兵備講習所調500學員、少年兵大營調500少年兵一同參加演兵,再將第三鎮和第十五鎮的炮兵合編為一炮兵方陣,如此看著人多,軍械也多,可壯聲勢。

周士相採納了董常清建議,命諸將和軍部這就去準備。董常清這邊也連夜組織人手前往越秀大營搭建閱兵觀禮所需高臺。宋襄公去行宮前曾擔心的對周士相說道,倉促演武閱兵,未及整訓,隊伍看著會不會散亂,不要沒壯聲勢,反惹百官發笑,是不是將北伐推遲幾天,待將士們訓練完畢再行演武閱兵。

周士相呵呵一笑,讓宋襄公無須多慮。現下各鎮對於軍列訓練抓的都緊,新入伍的新兵和那些清軍降兵都是被大棍打出來的,就是不加集訓,讓他們按平日訓練所走,也堪稱威武雄壯之師了。

宋襄公基本不過問軍中之事,見周士相說的自信,便也放下心來,與袁廓宇一同入行宮向唐王通報太平軍於明日越秀大營演武,誓師北伐的事,提出請唐王觀禮,為三軍將士送行。

上次監國典禮時,周士相曾請唐王於東門閱兵,當時次輔連城壁等人提出此舉與制不合,事後有議論說監國殿下重武夫而輕士人,惹得唐王極為不高興,再加上身邊的親軍都是太平軍的人,而周士相用來鎮壓百姓士紳官員的就是親軍,故而對於太平軍頗有些不滿。不過在宋襄公說明來意後,唐王卻是毫不猶豫就同意了此請,欣然願往大營觀兵為將士北伐送行。北伐之事關係朱明江山社稷能否恢復,關係祖宗基業能否得存,唐王再是對周士相有所不滿,此刻也萬萬不會寒了周士相之心。不論周士相是不是第二個孫可望,在此時,他就是大明的天,是唐王唯一能夠相信並寄予厚望的人。

宋襄公等人退下後,唐王更是讓王妃連夜趕製一件徵袍,伺於明日親手為周士相披上,以壯聲威。王妃亦是激動,進言說不妨讓宮女們都來繡征衣,明日好讓將領們人手一件,如此也能顯監國殿下對將士們的淳淳厚望之心。唐王笑著答應,又覺不妥,找來司禮太監潘應龍,問他當準備些什麼才好。

潘應龍早年在崇禎朝內廷呆過,對於禮制方面知曉頗多,他對唐王道,不妨賜周士相金甲、尚方劍,賜領軍大將銀甲,再賜將士征衣,最後再賜酒食。

賜金甲、銀甲可把唐王難為壞了,他剛監國,宮中一應都是草設,到哪去找什麼金甲、銀甲。還是潘應龍給出的主意,命人去周士相的粵國公府找來數十件鎧甲,爾後一件刷以金漆,其餘則刷銀漆,以示金銀之甲。將士征衣方面,則是象徵性的跟周士相要來百件新制軍服,尚方劍則是取當年尚可喜用過的一柄寶劍,最後酒食這塊按理當賜牛肉,不過廣東禁止宰殺耕牛,所以命廣州府連夜殺了數十頭肥豬,又備了百壇白酒以為明日賞賜之用。

唐王那邊不停的派人過來要這要那,周士相也覺好笑,有點自己搗腰包讓唐王做人的感覺,不過卻無反感,命人一一準備。另外,在管禮部的大學士洪育鰲建議下,唐王頒下諭旨,將洪武年間廢除的大都督一職重新設立以授周士相,同時加周士相為太子太保,授徵虜將軍印。

此事讓周士相頗為驚訝,要知洪武年間的大都督乃是死後追封中山王的徐達擔任,後來因大都督權力過重,太祖皇帝在廢丞相制的同時,將大都督改為五軍都督府,遺命後世子孫不得再行恢復,怎的現在唐王將大都督又給恢復,且授予了自己呢?

周士相百思不得其解。

桂永智猜測唐王這是想讓周士相學徐達,做徐達。至於恢復大都督府,這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事,爾今軍政都出自周士相的軍帥府,有無大都督都是那麼一回事,不過是讓粵國公府的另稱軍帥府再多一個大都督府的稱呼而矣。周士相仔細一想,覺得桂永智猜的不錯,唐王這是想自己做徐達呢。

這一夜,廣州城中除了不知情的百姓外,大小衙門都是熱鬧非凡,城外越秀大營也是忙碌異常。

……

次日,唐王攜內閣、六部重臣前往越秀大營觀禮。經過行宮衝擊案,朝堂之上幾乎沒有敢反對周士相的官員立足,敢反對的現在都在牢中關著,等著審明定罪。放眼朝堂,現在只一個次輔連城壁還在頑強的堅持“孤軍作戰”,不過顯然張孝起等人的被抓讓次輔大人意識到不能和周士相硬碰硬,所以他很聰明的沒有對唐王親臨軍營觀禮提出反對,也沒有說什麼怪話,自身也是早早就準備一番前來觀禮。

同從前一樣,次輔的臉色不好看,陰沉沉的跟在唐王身後,和身邊的宋襄公、丁之相他們是一句話也不說,郭之奇他也不理睬,倒是和洪育鰲能說上幾句。

越秀大營連夜匆匆搭制而成的觀禮臺上,唐王站在最前面,周士相和郭之奇分立兩旁。內閣及六官成員、大小九卿衙門官員及家眷、太平軍軍屬分別安置一邊。大營對百姓開放,前來看熱鬧的百姓被阻擋在安全區域之外,中間留出一塊寬約兩百步的道路供閱兵將士入場所走。

巳時,白袍黃馬的王輔臣代表太平軍受閱將士縱馬馳於觀禮臺下,揚聲請令道:“請監國殿下閱兵!”

唐王興奮點頭,周士相大手一揮,戰鼓聲頓時齊齊響起,伴隨著蒼涼的號角聲,一陣陣整齊而又沉悶的步伐聲響起,一萬餘士兵分步、騎、炮依次入場演兵,喊殺震天。最後八百鐵人衛入場時地面響起的震動聲更是讓唐王看得振奮不已,只盼此強軍能北伐大捷,光復南都,光復孝陵,光復京師……

閱兵結束,禮部侍郎洪士銘輕車熟路的登上高臺,揚聲宣讀北伐檄文。

“大明永曆十三年七月初九,監國唐王檄於廣州曰:今謂滿洲者,本建州屬夷。蒙我皇祖撫養,安居遼左。熙洽繁育,歷二百年,恩不可謂不厚矣!然夷性犬羊,屢生反側;不思報效,竟作仇讎。老奴構亂遼東,人民糜遺;洪太播毒畿內,黎庶流散。及至福(臨)酋,趁我多難之時,敢興薦食之志。乃鳴鏑山海之間,神京遭據;飛渡大江之側,三帝蒙塵。而胡騎甫至,即行慘屠。父子相喪、夫婦無全。昔物華之所,皆淪鬼域;絃歌之地,盡化荒墟。又毀我衣冠,薙我頭髮。於是炎黃苗裔,人皆左衽;堯封禹土,遍地羶腥。若先聖睹之,豈不痛哭於九原乎?!

幸蒙祖宗遺澤,大明有未絕之祚;況人心在漢,中國有必伸之理。去歲潮州之捷,偽王授首;今春柳州一戰,群賊伏誅。兩載之間,已復粵桂湖廣三省;旬月之內,計斬真假索虜十萬。今虜勢衰蹩,坐困燕隅,眾醜惶惶。此實乃廓清海內、一掃胡塵之良機也。

今命粵國公、徵虜大將軍周,提水陸大兵三十萬,順天應人,誓師北伐。不日匡復三楚,直取南都;糞除羶腥,拜祭孝陵。上慰皇祖在天之靈;下安父老恢復之望。嗣後提兵北上,剿戮群兇;直搗黃龍,軫滅匈奴。迎天子復歸神京,撫黎民共享太平,豈不快哉?!

在北文武將吏,本系大明赤子,時窮勢蹩,委質虜廷,查爾本心,寧無隱忍?若天良猶存,忠孝尚在,歸正反邪,正當其時。以全省來歸者,不吝分茅裂土;以州邑來降者,必與度地紀勳。率兵來投,論其眾寡授職;潔身而至,量其才具超擢。勳同開國,功比郭李,名垂青史,勿失先機!若仍為醜虜爪牙,頑抗王師;天兵一至,頓成齏粉!身誅族滅,遺臭萬世,勿謂不預也!檄下,佈告遐邇,鹹使聞知!”

北伐檄文宣讀完畢,校場上上萬官兵山呼萬歲,唐王一怔,欲辭而不得,然心甚喜,命賜酒食犒賞三軍。

稍後,三聲大炮掠空而過。

號角手將長長的號角高高仰起,“嗚嗚”一陣悲涼鳴叫,空寂的越秀山迴音嫋嫋。剌眼陽光下,兩面紅色大旗在輕風中瑟瑟舞動,一面繡著:“皇明兵馬大都督周”八個大字;一面則繡著“太平軍”三個字大字。

唐王將金甲賜於周士相,又將銀甲賜於葛義、王輔臣、齊豪等將。周士相與諸將當即披甲,待周士相披甲完畢,唐王親手為周士相披上王妃所繡徵袍,其餘諸將也都由專人上前披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