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兩皇對峙(1 / 2)

小說:劉宋漢闕 作者:三林校尉

河東之地的兇險早在劉裕攻打關中的時候就領略過,當初為了能拿下蒲阪沒少損兵折將。

現在劉裕大軍正是從洛陽西進過弘農來到蒲阪,和朱齡石部換防。

如此一來,僅在蒲阪的宋軍就有十萬之眾。

其中蒯恩帶兵在安邑西北部威懾,朱齡石在安邑南部虎視眈眈,劉裕大軍則在中路盯著河東郡的治所安邑。

三路大軍宛如一隻張開大嘴的巨龍,只等著吞下安邑便可龍入九霄飛龍在天。

北魏的大軍並未全部縮在安邑內。

而是有相當一部分計程車卒都聚集在安邑東北部的平陽,利用地勢居高臨下的注視著宋軍。

安邑似乎成了雙方博弈的一個平衡點,或者說是未來戰場的絞肉機。

劉裕身著金甲,親自來到前線督戰。

他的目光望去,打量著遠處的安邑,和後方的拓跋嗣。

北方寒冷的天氣讓劉裕呼吸間就有白霧蒸騰,視線在陣陣水汽下變得模糊。

“安邑罷了。”

華夏戰爭在歷史上有幾個轉變。

原始階段就是西周以前的原始戰爭,沒什麼章法,也沒什麼禮儀。

到了西周、春秋,諸侯們在周公制定下的禮樂制度下開始講究禮儀,戰爭打的相當剋制。同時規格也很高,是貴族的遊戲,在春秋前期的戰爭甚至只有國人(城邑中的百姓)能參與,普通的野人(村民、奴隸)是根本沒資格的。

一直到戰國時期,孫武、司馬穰苴、吳起這種兵法家的出現讓戰爭變得殘酷起來,同時一條條計策也讓戰爭變得波譎雲詭起來。

後來一直到戰國末期到西漢前期,騎兵走上戰爭的舞臺,伴隨著其強大的機動性,戰爭的騷操作也變得多起來。

之後便是漢匈對峙。

戰爭開始崇尚起野戰與奔襲。

兩漢三國都是這樣的打法,直到永嘉之亂結束後,戰爭的形式又變了。

漢人王朝失去了北方的養馬地,沒有騎兵。

只靠著步卒去和騎兵野戰,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於是大家開始學會藉助城池抵禦敵人,這種戰爭的方式一直延續到近代文明的誕生。

這也是為什麼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後,華夏本土的戰爭史上幾乎再沒有幾例這樣大家都把兵力拉出來野戰的戰役。

終其原因就是戰爭形式的改變。

躲在城池裡守著不香嗎?

為什麼要出去野戰?

大不了吃光糧食就投。

這種猥瑣的戰爭藝術讓戰爭喪失了一些觀賞性,但是毫無疑問極大的加強了戰爭的難度。

唐宋以後的將領都很推崇先秦兩漢三國時的武將,覺得他們的戰功放在後世就是奇蹟。

真相則是……

後來的武將都變的捲起來了。

說的和誰沒看過幾本兵書似的,誰會閒著沒事幹把大軍拉到外面打一架?

多修幾座塢堡,多屯點糧食,多養些百姓。

防守,那才是真的勝利。

這樣敗也不容易敗,勝也不容易勝。

再過一百年後那個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就是靠著城池為掩體創造了一路從南方打到洛陽,取得七十餘場勝利的神蹟。

論攻城、守城,南方的漢人在經歷了永嘉之亂後的一百年早就進化出一套獨特的戰爭理論。

所以區區一個安邑,在劉裕眼中還是有些不夠看。

“今天休息,明日就攻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