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彩地活下去(1 / 8)

<b>張發</b>:時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按職權規定,可掌握兩廣軍隊,但實際真正能調動和指揮的只是粵軍。

<b>白崇禧</b>:時任軍委會參謀次長。主持了桂柳會戰的作戰方略。

<b>陳牧農</b>:生於湖南省桑植縣。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時任第九十三軍軍長,他放棄堅固陣地逃跑,被予以就地槍決。

<b>岡村寧次</b>:時任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可節制橫山勇及其第十一軍。

<b>周翰熙</b>:時任第一三三師師長。

<b>彭澤生</b>:第三九七團團長。戰死於修仁一役,淞滬會戰後,他是第二十軍第一個陣亡的團級軍官。

<b>海競強</b>:白崇禧的外甥,時任第一八八師師長。

進入1944年下半年,由於裝備懸殊,日軍在太平洋、緬甸戰場上接連遭遇慘敗,日本陸軍部如此記述:“以作戰挽回敗局已經無望,今後將逐步陷入窮途末路。”

豫湘桂會戰成為日本在舟沉前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日軍大本營幻想透過大陸交通來彌補海上交通,以此達到苟延殘喘的目的,所以儘管衡陽之戰結束後,軍內即有“一號作戰暫停論”、“ 一號作戰結束論”,或“暫停桂柳,專心打通粵漢路”等議論,他們仍決定將豫湘桂會戰繼續進行下去。

作為日軍的下一期攻佔目標,“桂柳”首當其衝。

“桂柳”是指廣西北部的桂林和柳州,二者均為西南抗戰基地,同時又都建有美軍飛機場,美軍飛機可就地從這裡起飛助戰,戰略價值極其重要。

廣西是第四戰區的防區,由粵系首腦張發奎任司令長官。張發奎可排程的人馬,多半是從長沙和衡陽撤退下來的部隊,加起來有近20個師8萬人,但因傷亡和減員,實際戰鬥力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二。

當時日軍可用於攻打“桂柳”的野戰部隊,一為華中方面的第十一軍,一為華南的第二十三軍,統共超過9個師團,在15萬人左右,僅在兵員數量上就差不多是廣西守軍的兩倍。

一對一都打不過人家,別說少這麼多了,一本賬真是算到人驚心動魄,張發奎趕快向統帥部緊急求援。

統帥部也正陷入無兵可用的窘境。長衡會戰所導致的損失,並不僅僅在於湖南這一兵略要地的喪失,更主要的是國內在南方的野戰勁旅,已消耗大半。

在此情況下,蔣介石答應從薛嶽的第九戰區抽調一個集團軍,轉歸張發奎使用。

在第九戰區調兵之前,廣西的已有部隊中,兵員和裝備較為完整一些的,是桂軍的兩個軍,以及增援來的“中央軍”第九十三軍,其中第九十三軍最為張發奎所看重,因為它有一萬多人,且號稱“中央軍”主力。

第九十三軍剛剛由黔入桂,張發奎即調該軍守衛被稱為廣西門戶的全州。

廣西論戰區是張發奎的責任,但用薛嶽的話來說,這裡又確實是桂系的“地盤”,身為桂系首腦的白崇禧不能不格外關心。

早在衡陽失陷後,白崇禧就有了強烈的危機感。他以軍委會參謀次長的名義,帶著軍令部作戰廳長、後勤總司令部參謀長等政要,親自在桂林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桂柳會戰的作戰方略。

談到如何防守桂林,張發奎按照幕僚們的意見,提出應利用桂林的地形,實行持久防禦。

白崇禧立即反對:“我們不能守著捱打,應該沿湘桂鐵路正面,在桂北或者及桂南,集中主力與敵決戰,然後各個擊破。”

誰來守桂林城,白崇禧說是由第九十三軍擔任——等全州守不住了,再撤到桂林來守,一點都不浪費。

桂林是桂系的老家,卻要把最重的守城責任交給其他軍隊,白崇禧此言一出,全場一片啞然。

張發奎的意見與白崇禧並不一致,但當場並未表示任何異議。

會議間隙,幕僚趕緊找到張發奎,對他說,白崇禧的作戰計劃表面上好像很妥

當,實際上非常危險。

“以戰區現有的劣勢兵力,還要發動攻勢作戰,哪裡有取勝的把握?再說,第九十三軍防守全州後,馬上又要它移師桂林,部隊既不熟悉地形,又無時間準備,也不切合實際。”

幕僚建議,應沿用前議,由桂軍守桂林,進行持久防禦,待援兵陸續到達,時機成熟後,再實行轉移攻勢,如此比較穩當。

張發奎認為幕僚說得很對,可他又說:“白崇禧對最高統帥部負責,自有其智慮之處,我們何必另出主意,弄到將來作戰失利,責任全歸咎於我。倒不如由白崇禧一手佈置就是了。”

幕僚不以為然,繼續進言:“你是戰區司令長官,負有整個會戰勝敗的責任,桂林得失,關係重大,為何不堅持你的意見?將來桂林不保,你還是難逃罪咎。”

張發奎喟然長嘆:“反正是廣西的事,廣西的人,我何必得罪他們,即令桂林失守,究竟誰負責任,自有公論。”

年輕時的張發奎,能打敢拼,北伐及國內戰爭時期“老鐵軍軍長”的大號,自非浪得虛名,但經過這麼多年的宦海沉浮,張發奎變得越來越世故圓滑,反映在戰場上,就是失去了指揮官應有的果敢和責任。

自抗戰以來,張發奎的戰績只能用乏善可陳四個字來形容,此前他在武漢會戰中的表現已經讓人大跌眼鏡,不客氣地說,真的是老態畢現。

會議繼續,張發奎“糊塗人辦糊塗事”,不僅不反對白崇禧的計劃,還隨聲附和,於是白崇禧的方案得到一致透過。

白崇禧馬上用電話向蔣介石進行彙報。蔣介石對攻勢作戰原則上表示贊成,但是反對由第九十三軍守桂林,理由與張發奎的幕僚所說差不多。

蔣介石定了調,白崇禧才不得不對方案進行修改,同意仍由桂軍第三十一軍守桂林。

會後,白崇禧隨張發奎等人一起去視察桂林城郊的陣地工事。按照白崇禧的說法,“桂林將成為東方的凡爾登要塞,守上半年絕沒有問題。”

接著去平樂察看地形,平樂就是白崇禧所確定的桂南會戰地點。在平東,白崇禧興致勃勃地回憶了一段輝煌的過往,那還是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的“中央軍”自廣東進攻廣西,在平樂遭桂軍擊敗,“被打得落花流水”。

距離上次擊敗“中央軍”,屈指算來,十四年光陰過去,今天又湊巧要在平樂再次進行決戰,白崇禧認為是吉兆,“當年的戰史,可能重演一番。”

如果論到抗戰時期的戰績,白崇禧與張發奎幾乎是難兄難弟,都稱得上“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在國內戰爭時期同樣威風八面的“小諸葛”,在抗日戰場上其實一直沒指揮過什麼漂亮仗,別說無法與薛嶽相比,就連和李宗仁相比,還差著一截,但在這一刻,他突然又變得神機妙算起來。

在那次軍事會議上,白崇禧還提出了全省動員的策略。他打電話對蔣介石說,廣西民氣剛強,且有民團基礎,只要給他足夠的裝備和糧餉,就可以在兩週內編成兩師、兩縱隊。將來如果後續兵團無法如期到達,這些部隊可立即投入戰場。

大戰將即,還能編出這麼多部隊?蔣介石半信半疑,但白崇禧說得如此肯定,又是急於用兵之時,為形勢所迫,就勉強點頭答應了下來。

這邊正在部署,湘桂邊境的雙方警戒部隊已發生了零星的交火,張發奎率幕僚前往全州,對第九十三軍的防禦部署做最後一次視察。

全州城位於盆地中央,受西北高地瞰制,且無預設工事,因此不利於守。真正利於守的是桂湘交界處的黃沙河,此處的防禦陣地乃軍委會直接定點的國防工程,以洞穴碉堡為中心,具備相當規模。衡陽會戰時,張發奎曾到黃沙河視察,當場稱讚它是廣西抗戰的第一道防線。

按照第四戰區的作戰計劃,第九十三軍的主力須全部安排在黃沙河既設陣地,但當張發奎前去視察時,發現第九十三軍並未照做,反而來了個前後倒置:主力被佈於全州城,黃沙河方面只使用了一個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