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錦衣千里 第一百二十章 京城小聚(1 / 2)

小說:大明官途 作者:高月

京師紫禁城,御書房內,朱元璋揹著手站在窗前,此時已是十二月的初冬,窗外寒風蕭瑟,萬木凋零,天空飄著星星點點的雪花,落在厚厚的積雪上,昨晚下了一夜的大雪,路上、樹枝、屋頂都積了厚厚一層雪。

但朱元璋卻似乎沒有看見這些,他呆呆地盯著遠方發怔,一個他希望不是真的、但又是渴望知道真相的訊息終於來了,就在他身後的御案上放著一隻木匣,裡面是秦王朱樉寫給南海衛指揮使的親筆信以及秦王金牌,還有就是李維正的正式奏摺,這是他派八百里加急快報送來。

三十萬兩白銀已經查獲,秦王的親筆信和金牌也已得到,還有就是他的兩個幕僚和二百名秦王府侍衛,人贓俱獲,秦王從日本走私白銀鐵證如山。

一片雪花飄飄悠悠向朱元璋身邊飛來,他不由自主地伸手接住,雪花在他手上立刻化成了水,冰涼之意沁入心中,使他打了個寒顫,朱元璋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痛苦地閉上了眼睛,他其實還知道秦王在陝西私募軍隊,走私的白銀就是為了募軍所用。

事情已經嚴重到了這一步,他就不得不下狠心了,朱元璋隨即轉身對身旁的侍衛道:“去把太子給朕叫來。”

……

過了沒多久,朱標被帶進了御書房,與半年前相比,朱標的身體似乎好了很多,臉色也紅潤了,雖然咯血之症沒有能夠治癒,但次數卻明顯少了,三個月前開封黃河氾濫,朱標還特地去災區看望災民,雖然只去了一個月,但他回來後,身體也並沒有出現惡化之勢,也能批改奏摺了,這令朱元璋十分欣慰。

朱標進屋便跪下道:“兒臣參見父皇。”

朱元璋連忙上前將他扶起來,打量了一下,見兒子氣色頗好,便笑道:“看來馮太醫的滋補膏對你確實有效。”

朱標點點頭道:“馮太醫不愧是國手,兒臣服用他的滋補膏,精神好了很多。”

“坐吧!”

朱元璋命兒子坐下,他先把李維正關於廣東賑災糧案的正式報告給了朱標,“你先看看這個,你有什麼建議?”

朱標接過奏摺翻看了一下,其實他已經知道了,關於廣東賑災糧和秦王走私案的結果李維正都已秘密報告了他,他是除了父皇之外唯一知道這兩樁案子真相的人,尤其是秦王走私案,涉及白銀數目之大,令他膛目結舌,但他也由此對李維正很滿意,不僅能幹,而且沒有忘記自己是誰的人。

儘管朱標已經知曉,但他還是裝模作樣地仔細看了一遍,報告中明確指出糧食中的稻麩是來自軍糧,都指揮使、同知、僉事都涉案其中,不過對外公佈卻是南海衛指揮使虞光清勾結主簿和糧倉千戶貪汙軍糧,事後還毀掉糧倉以掩蓋罪行,目前虞光清已經畏罪自殺,從其在東莞的宅子裡查抄出的錢糧價值白銀近五萬兩,已經全部充公。

朱標當然知道,這是為了掩蓋秦王走私案而讓虞光清頂罪,不過虞光清此人確實該死,僅協助秦王走私白銀就罪不容恕。

朱標放下奏摺,欠了欠身道:“兒臣以為賑災糧案雖然讓人痛心,但廣東災民的賑濟卻更重要,應讓廣東各級官府儘快完成賑災,恢復災區生產,至於賑災糧案可以後慢慢再細查。”

朱標的意思就是想希望父皇不要把這件事擴大到地方官府,到此為止,朱元璋笑了笑便道:“皇兒心繫百姓令朕感到欣慰,不過鶴亭侯張翼已承認廣東軍糧是歷年的短少積累所致,和前任朱亮祖有關,只是他疏於管理,去年才發現不符,他不敢向朕稟報,便偷偷摻了稻麩,不料最後卻成了他的罪責,他已表示認罪,願捐出全部土地來賠償軍糧,朕已經準了,並以失職罪免去他都指揮使一職,貶為庶民,而李千戶的正式公告中由虞光清頂罪,這其實是朕的意思。”

說到這裡,朱元璋便將第二本奏摺遞給了朱標,淡淡道:“至於為什麼要用虞光清頂罪,你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朱標慢慢地讀這份報告,和李維正給他的密報相比,這份報告寫得十分詳細,足有五千多字,將秦王走私白銀案的前因後果,以及他破此案的詳細經過都寫了,關於羅氏家族李維正也沒有隱瞞,他的描述羅氏家族是被秦王所逼,不得已而為之,但其在破此案中立下大功,並在抵禦倭寇的戰役中羅氏家族死傷慘重,最後羅氏家族的老家主羅恆來錦衣衛自首,願意承擔羅家的一切罪責,並將其所有的家產和土地都獻給官府用於賑災,而李維正則承認自作主張將羅氏家族的其他人放走,表示願意承擔這個責任。

而在報告的旁邊,朱標見父皇已經用硃筆批示了對羅家的處置:‘羅恆斬首,家產沒收,其餘不再追究’。

而報告最後是李維正識破秦王幕僚的金蟬脫殼計,在封川縣截獲了三十萬兩白銀,父皇的批示卻是‘智勇有加’四個字。

看完報告,太子朱標的心情沉重之極,儘管他已經知道了此事,但這份報告的詳細述說還是使他為兄弟的糊塗而感到痛心疾首。

朱元璋收回奏摺,也嘆了一口氣道:“這次李維正赴廣東查秦王走私案就是朕的安排,儘管秦王是朕的兒子,是你的弟弟,但僅‘勾結日本’這個罪名就不可饒恕了,況且還走私三十萬兩白銀,而且不止一次,朕已經對他失望之極,朕已決定將削去他的藩國,命他進京領罪,皇兒的意見如何?”

朱標跪了下來,重重地磕了一個頭道:“父皇,二弟從小就缺少父皇的疼愛,兒臣作為兄長,也沒有能及時教導他恪守道德,以致今日之禍,兒臣也有過失,懇求父皇看在手足情份上,從寬處罰二弟,給他一個洗心革面的機會。”

朱元璋看了他半響,徐徐問道:“這是你的心裡話嗎?”

朱標仰頭望著父皇,誠懇地說道:“回稟父皇,這是兒臣的心裡話,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可續?兒臣願為二弟承擔部分罪責。”

朱元璋揹著手走到窗前,默默地望著窗外的雪花。良久才聲音低沉地說道:“你看重手足之情,朕很高興,不過事情還不是你想的那樣簡單,朕已經下詔命秦王進京,等他進京後,你就以考察新都的名義去巡撫陝西,好好看一看你兄弟做的好事,然後,等你回來後朕再聽聽你的意見,最後再決定怎麼處置你二弟。”

“兒臣遵旨!”朱標低低答應了,隨即他又道:“另外兒臣想請父皇答應讓李維正隨兒臣一同前往西安。”

這個要求應該不大,朱標認為父皇肯定會答應,不料朱元璋卻搖搖頭道:“朕不同意讓他再隨你前往西安,查完廣東之案,他的使命就完成了。”

朱標一驚,難道父皇要殺他不成,他連忙道:“父皇,李維正對父皇忠心耿耿,這次查案更是智勇有加,是個難得的人才,父皇怎麼能……”

他沒說完,朱元璋便笑著打斷了他的話,“你以為朕是要殺他嗎?你想錯了,朕當然不會殺他,只是想讓他脫離錦衣衛,說實話,朕本來打算廣東案後就提升他為錦衣衛僉事,不過朕看他坦然承認放羅家一條生路,他完全可以隱瞞,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誠實交代了,並願承擔責任,朕因此就改變了主意,錦衣衛太黑暗,朕不想讓他長期呆在這種地方,所以他回來後,就不會再是錦衣衛千戶。”

朱標大喜,便趁機求道:“兒臣懇求父皇將他調到東宮。”

朱元璋並沒有立即回答他,他沉思良久才緩緩問道:“皇兒,你東宮之臣,象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會容忍李維正在你身邊嗎?”

朱標沉默了,父皇一句話便點中了要害,幾個月前,李維正進廣州的當天便當街剝了南海縣知縣的皮,這件事在東宮引起了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極大憤慨,紛紛痛斥其心黑手狠,勸諫他與此人斷絕關係,若李維正再回東宮,恐怕真的不被他們容忍,雖然他知道會有這個結果,但朱標卻不想因此失去李維正這個人才。

想到這,朱標鄭重地說道:“父皇常常告訴我,治理江山當文武相濟,重文太陰,過武則陽,雖然方孝孺、黃子澄等人都是天下奇才,或氣節崇高、或有安邦定國之才,但他們都書生氣太重,兒臣還是希望手下能有一名務實能幹之人,李維正是我在定遠縣發現的人才,一手栽培起來,兒臣不想放棄他。”

朱元璋呵呵地笑了,他拍了拍兒子的肩膀道:“不錯,你果然比從前有進步,也知道光靠仁慈是做不了事情,不錯!皇兒真的讓朕感到十分高興。”

朱元璋點點頭又道:“朕是打算讓李維正將來輔佐你,成為你所依靠的重臣,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在廣東查處賑災糧案手段太狠,已震動朝廷,羅子齊、詹徽等大臣已聯袂彈劾於他,可朕又不想把秦王之案公諸於眾,所以朕要暫時把李維正雪藏幾年,順便再好好地磨練磨練他,他這次案子辦得很漂亮,陰謀、陽謀運用得高明之極,朕從別的渠道得到了更詳細的報告,他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你就替朕好好地籠絡他,讓他忠心耿耿替我朱家辦事。”

……

朱標回到東宮,一路上他都在思索父皇會怎麼安排李維正,李維正不會久呆錦衣衛,這是他預料之中的事,倒不是因為他不適合錦衣衛,而是錦衣衛本身已經延續不了多久了,父皇不止一次暗示過他錦衣衛並非常態,將很快解散,所以李維正從錦衣衛出來,他也並不奇怪,他關心的是父皇準備把李維正安排到哪裡去?去哪裡磨練?

剛回到東宮,侍衛首領楊寧便迎來了上來,憂心忡忡地說道:“殿下,大王子好像被師傅重罰,在那裡哭呢,殿下快去看看吧!”

朱標嚇了一跳,在他記憶中,長子哭還是很小時之事,現在他都十四歲了,居然還哭了,他匆匆忙忙向兒子書房趕去,楊寧卻暗暗嘆口氣,慢慢跟在後面。

房間裡,朱允炆一邊抹著眼淚低泣,一邊抄寫什麼,門口的一名小太監顯得焦急不安,可又不敢多說什麼,這時,太子朱標走了過來,他遠遠望著兒子的背影,便低聲問小太監道:“被罰了什麼?”

“回殿下的話,方先生今天勃然大怒,罰小王爺抄寫論語三百遍,也真是太狠了。”

朱標慢慢走上前,按著兒子的肩膀笑道:“為什麼被罰?”

朱允炆一言不發,只管低頭抄寫,朱標微微一笑道:“罰抄三百遍也太多了,要不我去給方先生說說情,把三百遍改成三十遍,你看如何?”

“不要!”朱允炆抹去眼淚道:“孩兒犯了錯誤,自當受先生重罰。”

“那你告訴爹爹,你究竟犯了什麼錯誤?”朱標柔聲問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