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潛龍出海 第一百七十六章 未雨綢繆(1 / 2)

小說:大明官途 作者:高月

離開東宮,李維正並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轉腳去了方孝孺的府上,他知道僅朱允炆答應了還不夠,他的耳根比較軟,尤其聽他幾個師傅的話,要想把此事做實,他師傅這一關就必須得過,聽說方孝孺這兩天身體染恙,一直在家調養,李維正便拎了兩斤水果,一包點心前來拜訪了。

聽說李維正來訪,方孝孺並沒有擺什麼架子,而是客客氣氣地將李維正請進了小客堂,雖然他從來都不喜歡李維正,但這兩個月對他的印象還不錯,上次拜祭太子真情流露,看得出他對太子有感恩之心,在隨後的東宮爭奪中,李維正並沒有教唆朱允炆使用那些虛偽噁心的手段,而是勸他認認真真讀書、本本份份做人,這一點不僅方孝孺深為贊同,連黃子澄、齊泰二人也讚不絕口,這件事在他們眼裡甚至比李維正利用錦衣衛幹掉齊王還要出彩,最後朱允炆終在東宮之位上贏得了重大轉機,李維正也功不可沒,但隨後在百官都爭先向朱允炆表忠時,他李維正卻又沉默了,悄悄退下,這也讓方孝孺對他好感倍增,他明顯感覺到李維正從前的年輕氣盛沒有了,多了一份穩重和成熟,所以方孝孺雖然在病中,仍然非常客氣地接待了李維正。

李維正在被貶黜後確實有些變了,至少他不再象從前那樣輕蔑方孝孺等人,而是把他們看作是前輩長者,而且他也知道方孝孺等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為了贏得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儒臣對他的支援,李維正煞費苦心,在於朱允炆的交往中處處按照他們的喜好行事,再比如今天他來探望方孝孺,他並沒有拿什麼貴重的東西,也沒有刻意用什麼名人字畫來送禮,而是普普通通的一點水果和點心,既沒有禮重於人情之感,也沒有惡俗的爆發戶嘴臉,於平淡中問候,頗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覺,讓方孝孺沒有收禮的壓迫感,因此,當他坐下時,竟露出了一種難得的笑容。

“好幾天沒見李大人,李大人在忙什麼?”方孝孺說話很慢,但一字一句都咬得很清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之感。

李維正連忙欠身笑道:“我也沒有什麼事情,在家陪陪妻子和女兒,或者看看書,就等著小王爺進入東宮。”

“聽說李大人有一對孿生女兒,真是讓人羨慕。”

“她們倆可是我的心肝寶貝,最近剛學會跑步,在家陪她們一起玩耍,當真是其樂無窮。”

方孝孺微微一笑道:“李大人心疼女兒當然是無可非議,不過男人大丈夫還是要以事業為重,不知李大人對自己將來可有什麼打算?”

李維正見他很上路,便嘆了一口氣,順著他的話道:“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學問,不通經義,治理不了什麼州縣,如果有可能我還是想到地方上去領兵,為將來小王爺最終登上大位提供保駕。”

方孝孺聽出了李維正隱藏的意思,朱允炆將來的登基之位不會順利,這也是他們極關心的事情,朱允炆是他們精心培養起來的一代寬仁之君,如果他能登基,必將成為獨步千古的‘儒帝’,在他身上,方孝孺他們可以儘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以仁義孝禮治國,一洗明初的肅殺殘酷,可以說,朱允炆等否順利登位關係到他們畢生的政治夢想,方孝孺當然也知道朱允炆周圍環境險惡,他的幾十名皇叔個個虎視眈眈,且大多手握重兵,形成了外藩強悍而皇儲仁柔的局面,而朱允炆入主東宮也將和他父親一樣,都是手中無兵之儲君,這個李維正雖然心狠手黑一點,但畢竟也是自己人,如果他能在外領兵,策應小王爺,那些藩王舉事就會多少有些忌憚。

想到這,方孝孺便問道:“不知李大人有什麼具體想法?”

“我想去遼東防禦高麗。”

李維正毫不隱瞞地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他把對朱允炆說過的話又複述了一遍,最後道:“皇上明知藩王有奪位之心,如秦王、晉王、齊王之流,對他們的出格舉動也僅施以小誡,而不動其筋骨,仍然讓其領兵,這樣無異於助長了他們的纂逆野心,皇上甚至還明言: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帥鎮兵討平之,這不就使親王招兵買馬的行為成為合法,也給日後發動兵變提供了堂皇的藉口嗎?如果皇上稍有閃失,皇位接位不順,那這些藩王豈能坐失機會?所以我們須未雨綢繆,助小王爺登大位,先生為內助,我為外援,裡外共濟方才是穩妥之道,不知先生可贊同我的觀點。”

李維正的觀點,方孝孺是完全贊同,他也考慮過外援之事,但他考慮是常升、李景隆等功臣後人,卻沒有把李維正放在眼裡,今天李維正主動提出也要為外援,方孝孺贊成之餘,卻有些猶豫,他想了想便問道:“我聽說燕王、寧王都對李大人頗為看重,將來他們若反,李大人又會在站哪一邊?”

這就是方孝孺的可愛之處,胸無城府,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有些話只能心想而不能說出來,可他卻是心中怎麼想,嘴裡就怎麼說,讓李維正一下子便看到了他的底線。

李維正搖了搖頭,誠懇地說道:“燕王、寧王對我看重不假,但那只是私交,與大義無關,昔日漢之初,以無為而治國,給百姓休養生息,有文景之治,有蕭規曹隨,終得漢武之強盛;唐之初,隨隋制,均田地,輕徭賦,重名士、感忠臣,勵精圖治百年,終得開元之盛世;而當今皇上在元失其馭、四方鼎沸的形勢下,以其雄才大略驅逐韃虜,天下歸心,開創了大明萬里基業,皇上也一樣輕徭薄賦,與民休養,但吏治廢之久矣,皇上才施以猛藥治吏,但皇上心中也知,寬柔相濟才是長久之道,所以他才不予餘力地以大儒教授太子,教與其仁君思想,可惜太子不幸早夭,但皇上最終選擇了同樣寬仁厚道的皇長孫,他何嘗不希望二代明君以仁義治國,實現他心中的仁君之夢,皇上以天下為念,託社稷於長孫,這是國之大義,我李維正雖出身卑小,但也知大義之下,民望所歸,又膽敢以私心廢之,先生實在是小窺我了。”

李維正一席話說得方孝孺一陣慚愧,他連忙站起來躬身謝罪道:“公之語如雷貫耳,孝孺心窄,在此向大人道歉。”

李維正連忙回禮道:“我們當捐棄前嫌,一同為我大明的仁儒之君而效命。”

方孝孺抬起頭,望著李維正清澈而堅定的目光,他心潮澎湃,異常激動地說道:“我願支援公之策略而竭盡全力!”

……

當天下午,方孝孺便找到了朱允炆的另外兩個師傅黃子澄和齊泰,向他們通報了李維正願為外應的計劃,黃、齊二人雖不似方孝孺那樣激動,但他們也認可李維正的策略正確,朱允炆確實是需要外援,不過兩人還有另一種私心,他們不希望李維正留在朱允炆身邊,怕他從前的錦衣衛名聲玷汙了朱允炆的仁義之名,更怕他將妹子許給朱允炆從而控制住他們的學生,將來奪取本該屬於他們的位子,所以李維正想去遙遠的遼東對付高麗人,那是最好不過,三人四般心思,便將此事敲定下來,即使皇上無此意,他們也要主動要求把李維正調到外地領兵。

而李維正從方孝孺府中出來便直接回了家,他沒有去找朱植,現在還不到時候,著墨太多反而會引起朱元璋的懷疑。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經過李維正近半年的策劃,命運女神在他人生的低谷之時,終於對他展開了甜美的笑容,第二天一早,幾名宮廷侍衛在中軍府找到了李維正,皇上命他立刻進宮。

朱元璋是在批閱奏摺時無意中看到了中軍府的上書,奏摺的標題是《謹防遼東有變》,這個題目正好敲在了朱元璋的心坎上,這幾天他正在為此事擔憂,他在十天前接到遼東都司發來的快報,稟報女真人內部發生了火拼,這件事讓朱元璋隱隱有一種不祥之感,他開始懷疑高麗撤兵的誠意,高麗撤軍後說需要用半年時間來清查女真人,可清查的結果怎麼變成了火拼。

朱元璋在反覆考慮後,決定在遼東建藩國,這是他考慮了近十年的方案,最初是用於防禦蒙古,但隨著蒙古勢力逐漸衰落,他便將這個方案放棄了,但隨著高麗不斷向北擴張,朱元璋忍無可忍後,最終決定在遼東建藩,抑制高麗的北擴,他在諸多兒子中選中了十五子衛王植,他今年二十歲,弓馬嫻熟,正好對付高麗人,本來朱元璋是準備下半年才改封朱植,但遼東的不祥之感讓他決定立刻在遼東建藩,正如李維正的猜測,他一紙詔書便將參加完太子出殯剛剛返回封地的朱植又叫了回來。

不過中軍府這份奏摺也同樣讓朱元璋呆住了,他忽然意識到什麼,連忙翻到最後,這本洋洋灑灑數千字的奏摺果然是李維正所上。

朱元璋點了點頭,他又翻到前面,專心致志地讀了起來,李維正在奏摺中寫道:“臣深知高麗素為背信棄義之輩,其王騎牆之策久矣,早年明尊天朝,暗勾北元,所思所圖皆為我天朝土地,今被耽羅島局勢所迫,不得已南撤,一旦耽羅島歸己,高麗必背信毀約、返軍北上,陛下仁義終被宵小所趁,臣以為,大明已仁至義盡,高麗李成桂之流,非武力不能服之,若陛下有心南征高麗,臣願為陛下獻三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