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裡的測試讀《神曲·天堂篇》(1 / 2)

史詩在二十二歌裡描述了雙子星座內的情景。

靈界的矛盾是恐怖的,當天堂的殺機顯現,“我”被嚇壞之時,俾德麗採向“我”揭示了天堂機制的底蘊:此處是“我”的誕生地又是歸宿,復仇的意志體現為不可逆轉的必然性。但這一切都不是導向頹廢和真的死亡,而是靈魂昇華到最高階段的風景。她一邊說一邊示意“我”凝視天堂的美景,於是“我”目睹了靈魂們燃燒的壯觀。

雙子星座是天才意識的象徵,被上帝所指派的藝術家先知應該能承受任何打擊。俾德麗採這樣說:

“從這裡天上向下砍去的寶劍,

砍得既不太遲也不太早,遲和早

只是在渴慕和恐懼中等著的人的感覺。”

[145]

這意味著,如果“我”要成為發光的精靈中的一個,就得將自身終日置於屠刀的恐懼之中,決不放鬆。天堂是最美的,天堂又是最殘酷的,所謂天才意識就是意識到必須時時面對處決,在恐懼的壓榨中爆發出光芒。俾德麗採用冷峻的話語這樣教導“我”領悟必然性,因為她深深懂得,這是“我”今後每天的必修課。只要進入了天堂,人就永遠同軟弱和躊躇告別了,人無處可躲,可退,一切都要獨自承擔。

這時“我”遇到了一位崇高的幽靈,他又一次從不同的角度再次向“我”描繪天堂機制。他告訴“我”,人永遠無法直接目睹神聖的真理,追求過程的每一步都是無比艱難的,難以確定的。那就像那架天梯,它直達並不存在於空間中的最後一重天,人在攀登之時無法看到盡頭。也就是說,梯子的頂端隱沒在人不能理解的境界裡。那麼處在這雲梯上的人可以幹什麼暱?精靈這時便向“我”演示了他生存的方式——狠狠地譴責世俗,讓激情展現自明的真理。

“我”在傾聽精靈的話時,俾德麗採就將“我”推上了雲梯,於是“我”進入了雙子星座。在這個既是迴歸又是開拓的上升中,“我”的視野變得無比開闊:

我就回過頭來,讓我的眼光

經過那七座天體,看到了

我們這人寰的可憐模樣,我笑了;

認為人寰最微不足道的那個人,

我認為是最大的賢哲;凡是把思想

轉向別處去的人,才算真正地剛直。

[146]

這裡的“別處”,也就是魯迅先生在《鑄劍》中所寫到的那個“異處”,它曾被故事中的黑色人用聽不懂的語言唱出來。“我”上升到雙子星座之後,人間的一切苦難和誘惑才被“我”這個局外人所看透,所以“我笑了”。痛苦和委屈,恐怖和磨難,全都在這一剎那得到了報償。“我”雖仍看不見極境,但“我”無比清晰地看見了自己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看見了天體的偉大。這個返回本源的歷程使得我作為“人”的一切表象均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二十三歌裡歌詠的是創造的過程,那焦慮、痛苦、無奈、希望、狂喜、幸福……的過程。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對峙的張力在此達到了極限。

“我”經歷了長久的焦灼的等待之後,於瞬間獲得了神奇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愛的力量。靈感爆發了。俾德麗採這樣對“我”說:

“那使你怔住的,

是沒有東西能向之抵抗的力量。

那裡面,隱藏著開闢人間

和天堂之間的道路的智慧和能力,

人類久久渴望的就是這道路。”

[147]

這時“我”的心靈從體內衝出,“我”似乎真的看見了俾德麗採那光芒四射的笑容……然而“我”寫下的,遠不是“我”的心靈所吸收的,因為有些東西是凡人無法進入的,間接的感悟是惟一的接近。愛的力量使“我”一次次地爆發,這是上帝給“我”的恩惠。在爆發中,“我”感到:

那在天上勝過一切,就像以前

在人間勝過一切的光輝的星辰,

把她的本質和偉大映入了我的眼簾。

[148]

即便人無法看見神,也無法看見自己誕生的那個細胞,可是同創造的激情與喜悅比起來,人已獲得了太多的恩寵。愛的力量轉化成了天上的仙樂,從精神的子宮裡誕生的仙樂奏響了歌頌馬利亞的曲調,千萬個火焰向上飛昇。“我”雖無法追隨這些火焰,達不到極境,但“我”確實整個身心都體驗到了馬利亞帶來的歡樂,這歡樂從此永駐“我”心,再次成為今後創造的動力。而那些火焰的實體,無不是世俗苦難的情感體驗,如今它們已成了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說到底,一切創造都由那亙古不變的愛所引發,所以每個精靈都在仙樂終了時由衷地唱出:“馬利亞!”

光本身不能表達出來,藝術家卻可以記下無限的感恩,記下燦爛的光輝給他帶來的極致的感受,寫下《神曲》這類偉大的詩篇。為了這,僅僅為了這,他願意一次次經歷地獄的恐怖和煉獄的劇痛。“我”不能承受俾德麗採燦爛無比的笑容,可是“我”已在創造的瞬間不知不覺地見過了那笑容,雖然無法記下來,卻有可能在今後的創造中重溫那笑容。只要“我”還在“愛”,“我”就會獲得力量重返天堂,再次傾聽那碧玉豎琴奏出的仙樂。

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歌都是詩人對靈魂的拷問。

首先是偉大的聖彼得考試但丁關於信心的問題。俾德麗採對天上的聖徒們說道:

“假使這個人憑上帝的宏恩,

在死亡結束他在人世的壽命以前,

預嚐到從你們桌上落下的食物,

請照顧他的不可度量的渴慕,

稍微滋潤他一下;他一心一意

想望的東西流自你們所汲飲的泉源。”

[149]

詩人蒙天恩,正是因為他有“不可度量”的精神渴慕。因這渴慕,他來到天堂,看見了人間看不見的東西。他不但要看,還要探討,弄清其根源。而信心,信念,正是精神生存的基石。聖彼得的提問是對“我”的信心的最好考驗。“我”是那樣的樂於回答,因為“我”急於要說出“我”體內強烈感到的衝動,於不知不覺中,我的“說”本身成了對於信念的最好證實。如果人類的心靈都對某種東西有著共同的感應,如果那種東西給人的精神生活帶來巨大的歡樂,促使人的精神世界不斷發展,那麼那種東西就被證實了。信心是人的精神的屬性,它由生命的搏動所決定,由人間的信念奇蹟所證實;它又是自滿自足的,它在實現自己的過程中證實自己。聖彼得的拷問就是促使“我”實現信念,對於拷問的回答和拷問一起構成創造活動,精神不死,拷問不止。所以“證實”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對於詩人寫作者來說也許是每天要做的操練。

“我”是如何樣操練的呢?請看描述:

“那傾注在《舊約》和《新約》上面的

聖靈的充沛豐盈的甘霖,

就是那推論式,是它使我達到

這個明確的結論,與此相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