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1 / 2)

小說:盛唐不遺憾 作者:朕御山河

李安說的沒錯,若不是他提出全面普及基礎教育,讓所有孩童都能入學,並相繼提出了一大堆的要求,包括小韋在內的禮部官員也不會如此辛苦,所以,作為禮部的官員,在心裡埋怨李安也是人之常情。

這就好比後世的教師,本來教書教的好好的,突然來了一個扶貧的任務,而且,還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這自然會讓很多教師心懷不滿了,但就算是心裡有埋怨的,可這必定是上面下達的任務,是必須要完成的,所以,就算心裡有些埋怨,但肯定還是要去完成的。

小韋身為禮部郎中,主要負責此次推廣,是最為辛苦繁忙的,所以,李安覺得小韋心裡有埋怨也是很正常的。

“哈哈!李侍郎說笑了,雖然累點,但若不是李侍郎提出普及教育,下官也沒有機會升任這從五品的禮部郎中呢?這可是連升兩級啊!”

小韋笑著說道。

他之前的品級是正六品上階,也是剛升遷不久的職位,如今的官位是從五品上階,這可不就是連升了兩級麼,按照他的年紀這麼小,至少也應該再熬好多年才能獲得一次升遷的機會,如今,剛剛升遷完沒多久,又來了一次連升兩階,他的心裡怎麼能不高興呢?

雖然小韋是世家大族,有強大的靠山,但就算是權貴家的子孫,在一般情況下,也沒有升遷這麼快的,能夠快升遷的都是極個別的現象,大部分人都是很多年才能上升一階的,而普通沒有靠山的科舉人才,甚至要熬十年才能上升一級,嚴重一些的官員,一輩子都是七品芝麻官,始終不能獲得升遷的機會,這些都是常事,畢竟,官位是很有限的,越高階別的官位就越是稀少,想要升遷是非困難的,就算是在大官遍地走的京城,想要升遷都不是那麼容易,就更別提官位不多的州縣了。

所以,小韋能夠一下子升遷到從五品上階的官位,心裡是非常滿足的,對李安只有感激,沒有絲毫的埋怨,儘管工作非常疲累,但他還比較年輕,這點辛苦對他來說,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相比於獲得升遷的機會,辛苦一點那簡直就是屁大點事兒。

“哈哈哈!小韋能如此想,那真是太好了,沒事的,辛苦也就是這一陣子,只要全面普及工作完成,小韋就能好好的歇一歇了。”

李安笑著說道。

任何事情都是開頭難,往後越來越輕鬆,要不也不會有萬事開頭難這句話了,只要開頭的事情辦好了,後面小韋就不會如此辛苦了。

小韋連連點頭,對李安的話表示認可,並開口問道“李侍郎此次前來,究竟所謂何事啊!”

在小韋看來,李安應該不會就是過來看一眼這麼簡單,肯定是有事兒。

李安開口問道“小韋啊!普及教育進行的如何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多少人願意出資辦學了。”

“回李侍郎的話,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一百多人開始興辦學堂了,還有更多的人也有意向,只是還沒有選定位置,相信最多半年時間,京城預設的學堂位置,都會建立起普及學堂的。”

小韋開口說道。

李安非常滿意的點頭道“好,很好,非常好,已經有一百多人追隨本官興辦學堂了,這是很不錯的開始啊!對了,都是哪些人,已經進行到什麼階段了?”

光有人興辦學堂還不夠,還要認真負責的興辦才行,若只是為了沽名釣譽而做做樣子,那就沒有多大意思了。

小韋開口回答道“回李侍郎,目前興辦學堂的有一大半都是京城的權貴,商人參與的不足三分之一,而在進度方面,自然也是權貴進展的較快了,除了李侍郎之外,就屬右相家的幾個學堂辦的最快了,聽說右相為了早日完工,調動了城外的駐軍,貴妃的姐姐為了加快度,把莊園的僕役都調來幹活了,興辦的學堂頗大,比李侍郎辦的學堂還要大上許多,估計容納三千人應該不成問題,對了,下官叔父也興辦了一處學堂,為了趕進度,叔父與幾位堂兄弟親自去幹活,估計三個月之內肯定能夠完工,還有趙侍郎,英國公,南郡王……”

聽著小韋說了半天,李安突然覺得,商人佔比較低的原因並不是他們不想辦學堂,而是為了讓權貴們先選擇位置,待權貴們選的差不多了,估計就輪到他們了,否則,萬一他們選的位置被後來的權貴看中了,那麼,他們是讓還是不讓呢?若是不讓的話,以後就很難混得下去了,若是讓的話,他們這豈不是瞎忙活了,而且,人家大人物還沒選呢?他們就先選了,這不是不給權貴面子麼,就好比捐款一樣,人家大老闆才捐一百萬,你一個小老闆一出手就是五百萬,這不是讓大老闆很沒有面子麼,所以,很多時候,幹任何事情都需要按資排輩的,若是輩分不夠,很多事情是不能隨便乾的,否則,很容易給自己惹上不好的麻煩。

“右相厲害啊!為了早日讓學堂完成,居然把軍隊都給調動了,左相居然親自幹活,更不得了啊!本官不去看看的話,豈不是太不合適了。”

李安笑著說道。

說走就走,李安說完就離開了禮部,在路過禮部衙門大門口的時候,看到很多富裕的商人過來詢問情況,很顯然,這些人對辦學堂都大有興趣,過來就是要更清楚的瞭解政策,也好辦一個學堂。

離開了禮部衙門之後,李安先去了韋見素負責籌辦的學堂,這學堂最近,自然要先去最近的學堂了,說不定還能看到韋相公親自幹活的感人場景呢?

京城城牆內部的房價實在是太高了,就算是偏遠一些的城南,價格也是高的嚇人,所以,能住在城內的絕對不是窮人,私塾至少是上的起的,如此一來,普及教育學堂,自然是在城外了,只有城外才存在沒有學上的貧民孩童。

隨著京城人口的增加,已經朝廷對道路的規劃,京城的周邊已經形成了幾個圈,第一個圈便是城牆了,在城牆外圍還有兩個很大的圈,這兩個圈是由道路形成的,可以理解為三環路和四環路,而城牆就相當於是二環路了,城牆的四周也確實修了路,只不過,這路修的與城牆稍微有點距離,修在了護城河的外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