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窮途末日東西二府(1 / 2)

小說:大流寇 作者:傲骨鐵心

被迫從延安撤軍後,西軍東、西二府殘軍在孫可望、李定國的共同指揮下,突破順軍於延水的封鎖成功撤到靖邊堡,然後卻喪失大量輜重糧草,折損近半將士,軍心士氣低迷至冰點,每日離營士卒多達百餘人。

更有前番綠營降將唐通率部於唐毛山向順軍投降,若不是孫可望當即立斷派人看管高勳、白廣恩等人,恐怕降兵皆要復叛,如此,大勢必去。

唐通投降之後,立即將孫、李集團實情向順軍全盤托出,說西軍雖據有靖邊,然糧草斷絕,不能久持,請順軍不予西軍喘息之機,當速進兵以求一役而決。

延水阻擊失敗的順軍大將李成棟、胡茂楨二人聽了唐通交待,立時率所部騎兵數千越過延水河,向靖邊堡突進。

唐通隨後也接大順行營諭令,命其往漢中第十二軍三十五鎮任軍法官一職,隨其歸降的三千餘原綠營兵交由第一軍補充。

十二軍是以西軍劉文秀部為主整編的新軍,其第三十五鎮更是劉文秀的嫡系人馬,讓唐通前往這個鎮擔任軍法官,等於剝奪唐通的兵權,因此明眼人都知道行營這道諭令是直接宣告唐通這個前明手握兵權,舉足輕重的宣化總兵、密雲總兵,被崇禎帝兩次召見賜予蟒袍、玉帶,寄予極大厚望的大將,就此結束他“牆頭草”的生涯。

接到調令的唐通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然而不敢有半點不滿,收拾東西只帶親隨六人便匆匆啟程前往漢中。

因為對於唐通個人而言,這已經是其最好的下場。

兵政府尚書陸之祺曾詢問監國何以不殺唐通這個屢次叛變的小人,要知道當年唐通在隨李自成逃到府谷後,見李自成已經沒有前途便轉而變臉襲擊了李過,佔據綏德州,以寧武關向滿州英親王阿濟格歸降,徹底堵死了順軍再入山西的戰略企圖。

陸四給出的答覆是降者不殺,不能因唐通前番罪過而使大順失信於天下。

實際上他沒有殺唐通的主要原因是這個牆頭草不管怎麼說,也隨他老丈人在一片石大戰過,雖然這仗打敗了,但失敗的原因不能怪唐通。

畢竟,一片石之戰,唐通的表現還是對得起大順的。

後面發生的事,不過人性使然,指望唐通這個前明將領有多忠心於大順,也不太現實。

而且唐通曾被岳父李自成封為大順的伯爵,到女婿這隻給了一個鎮軍法官的職務,算是對唐通的正式定性了。

當然,還能給唐通一個軍法官職務,也是出於繼續招降西營其他將領及高勳、白廣恩等人的因素。

不然,直接把唐通押回原籍交地方看管。

……

用“狼狽”二字形容渡過延水撤到靖邊堡的西軍最是合適不過。

孫可望讓人秘密統計過,除損失士卒四萬餘人外,武甲盔甲、軍器弓弩、糧草大車損失也是巨大。

奉義父張獻忠之命東征之前,東府提調有本部19營兵、新降兵10營,合計二十九營兵七萬餘人;西府提調有本部16營兵,高勳、康鎮邦、白廣恩、唐通等綠營降將等,合計二十四營兵五萬餘人。

此後東、西二府一路東征所向披靡,又各自納降兩三萬人不等,至西營東征聲勢最盛時,孫可望這個東府提調兵馬近十萬,李定國這個西府也提調兵馬九萬餘,二位“王子”加起來擁兵近二十萬眾。

然而現在東西二府剩下的兵力卻只有十萬餘人,損失最大的是孫可望,他在金鎖關下損失上萬,北撤途中又前後損失兩萬多人,如今只有不到七萬人。

李定國這邊稍好些,除在延水損失數千人,其本部基本沒有大的損失。然而因為要在保德及榆林等沿邊留守兵馬的緣故,李定國現在能夠直接指揮的兵馬僅有三萬左右本部兵及諸降將兵兩萬左右。

單從兵力而言,孫、李集團兵力規模仍屬可觀,相當於順軍三個軍的總兵力,然而由於為了突破延水丟棄了大量武器輜重,使得西軍士卒如今有兵器的竟然不到六成,而戰馬數量更是從戰前的三萬餘匹銳減到四千餘匹,其它牲畜損失更是沒法統計。

原本孫可望是準備在靖邊稍作休整,並部署防線遲滯順軍尾隨之勢,然而尚未喘息,就傳來保德、榆林、龍州等地被從山西方面過來的順軍逐個擊破,靖邊以東沿邊長城關隘重鎮幾乎全部丟失的噩耗。

這些地區的守軍幾乎都是西府李定國的部下,尤其是保德的勒統武、龍州的高文貴更是李定國最器重的將領,如今卻全部葬於順軍之手,令得李定國痛心疾首,握拳長嘆,有些後悔自己不應該輕易從晉西北撤出,致使前番東征心血全部東流,更損兵折將無數。

龍州城這個靖邊堡東邊的最後一道防線丟守,當面順軍肯定直撲靖邊,為避免再次陷入順軍南北兩面夾擊的不利情形發生,孫可望召開軍議,同李定國等人商議後決定立即向寧夏後衛轉進,然後折道往西南經鎮戎所入固原,同定北將軍艾能奇、撫南將軍劉文秀等會合。

只是未等孫可望同李定國商議好主力轉進,何人留守替主力墊後拖延順軍時,降將唐通趁西軍看管不備潛至舊部於唐毛山向順軍投降,此舉不僅使西軍虛實完全暴露,也使本就動搖的軍心士氣再遭沉重打擊。

孫可望大怒之下竟欲將康鎮邦、高勳等降將全部殺掉以絕後患,幸李定國再三勸阻方才作罷。

雖沒有殺人,但孫可望為防萬一還是命人將康、高、白等降將全部召在他大營,命其他人兼領這些降將部下兵馬。

唐通的投降迫使孫可望、李定國無法制定完整的轉進策略,只得於臘月初三這天匆匆離開靖邊向西邊的寧塞營轉移。

許是大西氣數已盡,轉移當天下午竟風雲變色,天降大雪,寒冷異常。

陡降的大雪使得西軍將士的轉移之路變得更加艱難,此時此刻唯一支撐西軍將士甘願跟隨東、西二府轉進除了東、西二府的威望外,也是那幾百里之外的固原朝廷。

靖邊到寧塞不過一百多里的路,西軍整整走了四天多,途中凍死士卒千餘人,凍傷不計其數,掉隊者也有數千。

孫可望認為可以號召西北士紳的崇禎朝首輔大學士李建泰也再一次掉隊,這一次掉隊同先前迷路一樣,都是李大學士故意而為,因為李大學士夜觀天象,再結合西營當前實際局面,斷定西營必亡,順營必興!

所以,識時務者為俊傑!

因此,一身貂皮棉襖根本不怕凍的大學士掉隊了,接著這位李大學士不畏艱難,在兩個僕從的攙扶下冒著風雪向著大順境內前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