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不同的路(2 / 2)

袁熙出聲道:“所以我要開府設立專門的官署。”

“暫名海外都護府,我會組織一次大規模的船隊,帶著材料糧食過去,給願意去的人封賞田地,在沿海建立定居地。”

“這是今後幾年乃至幾十年,商隊最重要的任務,如果能開個好頭,便能開疆拓土,建立一塊極為穩妥的領地。”

“對了,你讓人安排一下,我這幾天去和他們見一面,同時安排他們進入義學學習文字。”

糜貞答應了,下樓去找侍女,讓其叫海西商行的掌櫃過來,袁熙望著遠處的港口,心道終歸是要邁出第一步的,越早越好。

他對此沒有什麼心理壓力,就像對朝鮮半島的高句麗諸國一樣,你不去佔,總有人去佔,地下的礦你不開,別人也會去搶,相比那些將原住民當狗一樣使喚的海盜國家,華夏人起碼是以民族融合為目的。

袁熙的最終目標,還是以商貿為手段,對外擴充套件地盤,輔以文化同化,此時倭奴國和朝鮮半島的部落民都沒有形成系統文字,直接把漢文傳播過去,便是民族融合最重要的第一步。

想要同化不同地域以前是很難的,秦始皇不愧是最偉大的先行者,書不同文,則形成不了穩定一致的地域認同感,車不同軌,則導致經濟活動和商業貿易的隔離,前者是文化,後者是經濟,只有兩項都能統一,不同民族才能漸漸融合。

在袁熙看來,漢末這個時間點剛剛好,正是海外部落對華夏文化生活產生好奇,自身卻處於無序混亂惡過程,想要同化他們,有兩條路,一是暴力征服,二是文化同化。

前者是西方殖民者的手段,後者是唐朝嘗試過的道路,雖然最後唐朝失敗了,但卻是總結出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教訓。

袁熙從中得到的最大感悟,便是關鍵的關鍵,是要保持主體民族的絕對主動權,無論是人數,還是在科技文化上,亦或軍事實力上,只有產生了落差,落後的民族才會慢慢依附過來。

譬如幽州幷州民風彪悍,胡漢雜居,誰拳頭大就服誰,這個時候軍事實力便是第一位的,戰無不勝,胡人自然會心服口服,但若打仗不行,用求和收買的手段,只會被胡人鄙視,埋下禍根,遲早生亂。

其實其他外族也是這樣,即使其有了文化認同感,要是漢人政權太過孱弱,外胡在羨慕華夏文化的同時,會生出另外一個念頭,便是吸收華夏文化,取漢人而代之,成為華夏文化的正統繼承人。

所以後世倭奴無論在軍事上再強大,也在暗戳戳宣稱自己才是華夏文化的正當繼承者,便是為了爭奪這個正統。

而棒子國便無恥得多,其直接生造歷史,掩飾其文化都是從華夏偷竊的現實,這和其地域有關,因為他們一旦放棄了這種剽竊行為,那證明其祖先的來歷便不像吹的那麼光彩,對於這種小國的民族自信是毀滅性的。

而華夏民族的民族自信,則是來自於祖先一代代輝煌的文化傳承,有清晰確鑿的證據,這使得華夏民族奉行先祖崇拜,因為其先確實有過豐功偉績。

相反以信奉舍神明大過祖先的民族,歷史上多多少少是有羞於啟齒的原因的,所以才以自欺欺人的選擇宗教來麻醉自己。

就像歐洲第一批去美洲的海盜移民一樣,多是以新教徒為主,也是有原因的,其對外宣稱是清教徒戒律森嚴,不願意和生活放蕩墮落的歐洲天主教徒為伍,於是便去尋找新世界去了。

然而事實上是這群所謂的新教徒,即使放在搞殖民地高壓統治的歐洲,也算是道德最低下的一批,後面美洲大6上生的事情也印證了這一點。

這些人渣奉行新教的原因,其實歐洲人也很明白,因為相對於天主教宣揚壞人可以透過行善改造變好的教義,新教教義更傾向於人生來就註定了的,好人就是好人,作什麼都是對的,壞人就壞人,生來就便決定了。

這種新教教義其實是從天主教重新回到了猶太舊約血統論的老路上,於是這些人在美洲大6上做什麼,都有其教義背書,所以行事才會那麼滅絕人性,也能解釋為什麼和猶太教能一拍即合,反而會排斥同體系的東正教。

一個民族的對外表現,和其信奉的思想有極其密切的關聯,有些民族骨子裡面的文化是無藥可救的,其信奉的就是徹底滅絕其他不同種族,所以華夏民族想要和其和平對話的願望,註定是一廂情願。

而袁熙現在要做的,就是在儘量多的海外之地部落形成自己的文化前,直接用華夏文化替代,便能避開將來衝突的隱患,雖然未必能成功,但不嘗試的話,連那一點可能都沒有了。

而且這個時代的海外各地包括東南亞南亞,因為生產力落後,人口並不多,相比之下,如果中原戰亂停止,人口將會迎來飛增長,在農業耕種存在上限的情況下,將多餘的人口分流到外部,也不失為一個極為有用的對策。

又過了幾日,袁熙和糜貞一起出府,去看從倭奴國回來的商隊。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