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AI時代:人類將如何變革?(1 / 5)

人工智慧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革命,未來它必將與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教育變革、思想變革、文化變革等同步。人工智慧可能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慧更有可能成為人類社會全新的一次大發現、大變革、大融合、大發展的開端。

<h2>從工業革命到文藝復興</h2>

人工智慧來了!AI正深刻改變我們的社會與經濟形態。歷史會將這個時代與20世紀70年代的PC萌芽、20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興起相提並論嗎?當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為每個桌面、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臺電腦的夢想而努力創業時,當楊致遠、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為整合全球資訊、構建連線全人類的網際網路世界而銳意創新時,他們是否能預見到人工智慧將如此快地來到我們身邊,並在21世紀早期就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從技術的社會價值來看,我認為,人工智慧的社會意義將超越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等特定的資訊科技,甚至有極大的可能,在人類發展史上,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回想一下,1760年前後,當改進的紡織機、蒸汽機開始在英國大量取代手工勞動,當林立的煙囪宣告工業時代的到來時,人類社會、經濟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大量依附於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的手工勞動消失,農民和手工業者成千上萬地轉化成產業工人,進入工廠、礦山,人們開始利用火車、輪船出行,整個世界的格局徹底改變。類似地,19世紀以電氣技術、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20世紀以原子能技術、資訊科技、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工作方式、社會結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週期。

從18世紀至今,300餘年間,這個世界透過三次工業革命,完成了自動化、電氣化、資訊化的改造。與工業革命前的中世紀相比,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由現代科技支撐和推動的全新家園。那麼,接下來,人類的發展方向又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在21世紀,還有哪一種技術可以和歷次工業革命中的先導科技相提並論的話,那一定是正在步入成熟增長期的人工智慧技術。以交通為例,蒸汽機、內燃機、燃氣輪機、電動機的發明讓我們的出行一下子從人抬馬拖的農耕時代,躍入了以飛機、高鐵、汽車、輪船為代表的現代交通時代;在人工智慧時代,僅自動駕駛技術一項,就足以徹底改變我們的交通出行方式,足以和此前汽車、飛機的普及相提並論。事實上,人工智慧技術在各行各業都可能引發顛覆性的變化,帶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歷史必將如實地記錄下這一次前所未有的產業變革——此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必將是人工智慧!

2017年1月,我在瑞士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有幸聆聽了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著名經濟學家伊安·戈爾丁(Ian Goldin)對世界現狀與人類變局的看法。他說,今天世介面臨的最大的三個挑戰是:

1.人類趕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來不及調整適應;

2.人類之間的相互連線以及資訊的迅速傳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

3.對個人或國家短期有益的事情,有可能傷及世界的整體利益(如英國脫歐)。

伊安·戈爾丁教授並不是在用悲觀的心態來看待今天的世界。事實上,他是《發現的時代:應對新文藝復興的風險及回報》(Age of Discovery:Navigating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Our New Renaissance)一書的作者。在該書中,他用詰問的方式,探尋以下問題的答案:

·我們生活在科技如此進步的時代,為什麼還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平 等?

·人類的健康、人均壽命、全球的財富、教育、科學發現等,都有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人們為什麼還充滿了焦慮?

·發展的代價是什麼?

在伊安·戈爾丁教授看來,今天這個時代與發生在歐洲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非常相似。例如,資訊科技的發展不但是今天世界的科技主題,其實也是14世紀到16世紀間歐洲思想解放、文藝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當年,以谷登堡印刷機為代表的資訊傳播技術迅速將科技、文學與藝術知識推廣到歐洲的每一座中心城市,這與今天的網際網路普及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天的世界,其實也像中世紀的歐洲一樣,面臨諸多棘手的難題,如世界範圍的貧富差距問題、環境汙染問題、傳染病問題、戰爭問題等。一方面,科技快速發展,資訊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引領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世界仍動盪不安。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的全球社會、經濟結構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不平衡和內在的變革需求。

伊安·戈爾丁教授說:“科學的快速發展應該能讓大家看清我們許多舉動的後果,把全球的頭腦和智慧都加在一起,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說,我們充滿能力。但是我們的政治系統,全球的政治結構、宗教機構等,都還停留在20世紀50年代,進化的速度出奇地緩慢……所以,在這個‘發現的時代’,我們應該重新設定我們的頭腦地圖、政治地圖、經濟地圖。”83

伊安·戈爾丁教授將科技與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聯絡在了一起。這為我們認識人工智慧等未來科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如果我們僅僅將人工智慧時代看作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那麼,我們的論述將侷限於科學與技術層面,而忽略因技術變革而造成的社會、經濟、心理、人文等層面的巨大波動。

如果我們關注的是未來科技影響下的人類整體,是人與AI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人類社會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如何轉型和演進,那麼,將今天這個時代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文藝復興也許就是恰如其分的。當哥白尼用日心說改變人類對天體執行的認知,與舊的世界徹底決裂時,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徹底改變人類對機器行為的認知,重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相互協作關係;當哥倫布在大航海時代裡第一次站在新大陸的土地上,用航海大發現重構整個世界的地理與政治地圖時,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用史無前例的自動駕駛重構我們頭腦中的出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當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用劃時代的藝術巨構激發全人類對美和自由的追求時,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機器翻譯、機器寫作、機器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

技術不僅僅是技術。技術的未來必將與社會的未來、經濟的未來、文學藝術的未來、人類全球化的未來緊密聯絡在一起。

人工智慧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革命。人工智慧因為對生產效率的大幅改進、對人類勞動的部分替代、對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而必然觸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慧的未來必將與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教育變革、思想變革、文化變革等同步。我們無法拋開可能產生的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社會倫理問題等單獨討論技術本身,這就像我們無法拋開人類思想的啟蒙而單獨談論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繪畫與音樂作品一樣。

人工智慧可能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更有可能成為人類社會全新的一次大發現、大變革、大融合、大發展的開端。

這是復興的時代,這是發現的時代,這是人工智慧的時代。

<h2>AI會讓人類大量失業嗎?</h2>

將深度學習技術推向實用化並直接促成人工智慧最新一撥技術熱潮到來的電腦科學家傑弗裡·辛頓教授在演講中經常用一個玩笑來開場:如果在座的有醫學院的學生,那你千萬不要去學放射科,不要去當放射科醫生,因為這個工作在未來5年內,就會被深度學習支援的人工智慧應用所取代。84

說是玩笑,這又怎麼只是一個玩笑?自從2016年3月Alpha Go橫空出世以來,世界公眾不僅在關注機器是不是會毀滅人類,其實他們還更關心人工智慧對工作、生活的直接影響,包括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在內,大多數人最憂慮的一件事也許是:在未來的10年,到底有多少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全部或部分取代?

人類的工作被機器取代,這件事的隱含風險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可怕的失業!

人類創造人工智慧,不就是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工作效率,不就是用來幫助我們人類的嗎?如果AI會造成大批人類失業,如果人工智慧會讓這個本就經常受戰爭、貧困、恐怖主義、疾病困擾的地球再平添一道失業的傷疤,我們發明AI到底還有什麼用?

AI會讓人類大量失業嗎?

2016年年底,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國《衛報》發表文章說:“工廠的自動化已經讓眾多傳統制造業工人失業,人工智慧的興起很有可能會讓失業潮波及中產階級,最後只給人類留下護理、創造和監管等工作。”85

霍金的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學者和公眾對於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造成失業風險的擔憂。這種擔憂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我覺得,霍金對於未來科技與世界格局關係的思考,過於片面和狹隘了。

人類文明史漫漫數千年,因為科技進步而造成的社會格局、經濟結構的調整、變革、陣痛乃至暫時的倒退都屢見不鮮。從區域性視角來看,很多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短期內很可能難以被接受,但站在足夠的高度上,放眼足夠長的歷史變遷,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無一例外地都最終成為人類發展的加速器,同時也是人類生活品質提高的根本保障。從全域性視角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次科技革命成為人類的災難而不是福音。

新型紡織機、蒸汽機等現代機器出現時,就曾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引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恐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的確出現了以“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代表的,將農民趕出土地並逼迫他們成為廉價產業工人的殘酷事實。但從長遠來說,歷史無法抹殺工業革命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貢獻。沒有現代機器的出現,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順暢的交通、高效的生產和遠比中世紀舒適、富足許多倍的現代生活。曾經因現代機器的出現被迫脫離傳統農業、傳統手工業的大量勞動力,後來大都在現代工業生產或城市服務業中找到了新的就業機會。即便以數百年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我們也不難發現,科技革命不僅僅會造成人類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時也會製造出足夠多的新的就業機會。

大多數情況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為了新的形式。

在西方城市裡,馬車被汽車取代是另一個非常好的例子。當年,汽車開始進入大城市並逐漸普及的過程中,曾經在數百年的時間裡充當著上等人出行工具的馬車,面臨著實實在在的“下崗”威脅。那個年代,倫敦、巴黎、紐約等大城市裡,馬車出行意味著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有一連串與馬車相關的工種,比如馬車伕、馬匹飼養和馴化者、馬車製造商、馬車租賃商,根據馬車的需要維護道路的工人,乃至專門清理馬匹糞便的清潔工。汽車的大範圍普及意味著所有這些陳舊工種面臨失業的風險。但只要簡單地計算一下就能發現,新興起的汽車行業擁有比傳統馬車行業多出數千倍甚至數萬倍的產值和工作機會。原本只有中上等人才能享用的馬車出行,到了20世紀,迅速演變成幾乎可以被所有人公平享用的、更加廉價的汽車出行。製造汽車的大型工廠需要數以萬計的設計、製造、管理職位,遠比當年的馬車產業對整個社會的經濟貢獻要大得多。

其實,人類越發展,就越不擔心高新科技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衝擊。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歷史的程序還伴隨著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野蠻和殘酷,那麼,到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絕大多數新科技、新產業都是在很短時間內調整和適應,之後就迅速佔據了產業制高點,引領人類在一個更高層次上,重新安排更高品質的工作和生活。

例如,行動通訊和網際網路的出現讓所有傳統的通訊方式成為過去時,電報、紙質郵件、明信片、尋呼機等基本都退出了主流舞臺。拿電報來說,今天的小孩子已經很難搞懂當年的人們是如何字斟句酌撰寫電報草稿的了。電報在全球使用超過100年,最終在行動通訊與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壽終正寢。根據維基百科的記錄:“香港的電訊盈科已於2004年1月1日宣佈終止香港境內外所有電報服務,在同一年,荷蘭的電報服務亦宣告停止,美國最大的電報公司西聯(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佈2006年1月27日起終止所有電報服務。”86在中國,今天也只有極少數的老電報人,還在象徵性地堅守工作崗位87。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電報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被取代這件事,因為人們相信新技術的優越性,相信從電報行業內離開的電報人完全可以在今天這個多樣化的時代找到自己的新工作崗位。我們只有從一些懷舊文章中,才能多少了解到曾經的電報人在新舊更替的歷史大潮中,有著何種複雜、糾結的心情,但那種感情,已多半屬於對傳統和歷史的依依不捨了。

回到我們的核心問題:人工智慧會讓人類大量失業嗎?

縱觀人類發展史,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如果把這裡的“失業”定義為工作轉變的話,那麼答案是“會的”。從短期看,這種轉變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陣痛,我們也許很難避免某些行業、某些地區出現區域性的失業現象。特別是在一個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建立之前,這一陣痛在所難免。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工作轉變絕不是一種以大規模失業為標誌的災難性事件,而是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秩序的重新調整,在調整基礎上,人類工作會大量轉變為新的工作型別,從而為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人類生活的進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礎。

2017年1月,我在達沃斯受邀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穰一(Joi Ito)討論人工智慧。其間,伊藤穰一曾說:“宏觀角度來看,我們無法否認人們會因‘新技術總會導致人們失業’而恐慌,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某些領域又會誕生新的工作。……主導AI技術研發的各大科技巨頭,如果能為人們樹立一種正確的態度,驅散人們心中對AI技術的恐懼,也將會是一大利好。畢竟人們對AI技術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對AI的不解。要消除恐懼,我們需要在兩個方面努力:其一,是消除人們心中情緒化、非理性的恐慌心理;其二,則是理性解決問題。例如,我們必須對當前的教育體系以及職業資格認證等體系進行改革,這取決於未來機器發展的速度有多快。”88

大體上我同意伊藤穰一的觀點,不過我認為,我們需要更為急迫地喚醒社會集體意識來理解並準備AI時代的到來。當今時代變革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都要快。隨著AI技術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工作如今開始被AI技術取代。舉例來說,中國有一批AI創業公司正在研究人臉識別,這類技術已能批次辨識20萬到30萬張人臉,這是一般人不可能達到的量級和精準度,諸如保安、邊防等從事辨識任務的從業人員,也勢必會被取代。在另外一些領域,AI處理人際和人機關係的能力確實還不如人類,醫療行業是最好的例證,醫療檢測中的某些涉及影像識別的崗位很快也會被AI技術所取代,但那僅僅是醫療專業的一小部分。

當前有兩項重大的任務等著我們去解決:其一,是思考如何調配未來20年大量被AI技術替代的工作者;其二,是我們的教育亟待改革。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後代進行再教育,分析哪些工作不會輕易被替代,而不僅僅去幻想從事目前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

機器帶給人類的不是失業,而是更大的自由與更加個性化的人生體驗。

未來是一個人類和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類工作的全新時代。

我們無須擔憂和懼怕這個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要做的,應當是儘早認清AI與人類的關係,瞭解變革的規律,儘早制定更能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勞動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以便更好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h3>哪種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h3>

那麼,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哪種人類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呢?什麼樣的從業者應該儘早做好準備,以適應或轉變到全新的工作崗位呢?

對此,我有一個“五秒鐘準則”,這一準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李開復的“五秒鐘準則”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