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 宣府邊外(1 / 3)

小說:頑賊 作者:奪鹿侯

蠻漢山腳下。

這塊地方屬元代的集寧路,即使到如今人們仍把這裡稱作集寧。

只不過如今沒了集鎮與城池,在大明的長城之外,這裡就只剩下一道人元帥府的邊界線。

在蠻漢山以西,是元帥府雲中鎮,也是漠南都督府和歸化城的所在地;以東,則是粆圖臺吉管轄的雁門鎮。

這個雁門鎮,其實就是過去的察哈爾故地。

劉獅子劃出的雁門鎮,只有南界和西界,沒有東界和北界。

西界是歸化城東邊的蠻漢山腳下的岱海;南界則是大明的宣大長城。

劉承宗的本意並不是讓粆圖臺吉過來跟大明開戰的,所以專門點明瞭南部邊境是明長城。

至於東邊和北邊,不是劉承宗故意不畫界限,而是劉承宗界限在哪,他沒來過集寧。

但粆圖臺吉對這裡可太熟悉了。

在他的潛意識裡,認為這裡現在滿地都應該是過去背叛察哈爾的蒙古部落,看見察哈爾象徵北元的龍旗,別人不會跟他溝通,要麼轉頭就跑、要麼撲上來就幹。

粆圖臺吉這個雁門鎮總兵官本來對這片土地有很擰巴的感情。

但過來才現,物是人非啊。

那些背叛大汗的部落,基本上都在跟林丹汗的戰爭中被打個稀碎,過去有幾千甚至上萬青壯的強悍大部,如今都不過是隻剩幾千老弱的小部,有些部落甚至湊不出五百青壯。

倒是他們的領主,都成了後金的蒙古貝勒,跑到東邊過日子了。

而那些沒有背叛察哈爾大汗的部落更慘,隨著貴族兵敗身死,整個部落煙消雲散。

這幾年後金用兵捉襟見肘,在林丹汗決意西遷之後,黃臺吉幾次派遣偏師向漠南草原用兵,但實際上不敢大量收降察哈爾軍兵。

人心的變化,總比環境要慢。

儘管北元說崩就崩,但在林丹汗死於青海之前,漠南蒙古人看待後金依然有巨大的心理優勢。

這和衛拉特四部聯軍敗於劉承宗之手有巨大差別。

以察哈爾部為核心漠南蒙古,實際上根本沒有與後金進行決戰的機會。

他們一直在和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哈剌慎、土默特等部作戰。

劉承宗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會覺得林丹汗是受到後金威脅壓迫,向西逃竄,落進自己的虎口之中。

而在林丹汗的角度上,他是一直想跟黃臺吉掰掰腕子,但在此之前得平定內亂,最後現內亂平定失敗,一堆部落拖後腿,沒法跟後金打,只能向西遷徙。

對忠於大汗的蒙古貴族來說更是如此,他們都不覺得後金可怕,只是覺得北元內部的亂臣賊子可恨。

他們這種心態,兵敗投降的察哈爾部軍兵,只有一個下場。

崇禎二年,武訥格率八旗蒙古左右營攻打察哈爾,降兩千戶,擔心己方兵少控制不住降兵,怕他們反叛歸明,遂饒了兩個蒙古貴族,把男丁殺光,搶了八千婦女孩子回去。….

這也是普通蒙古兵在漠南大亂時,一波一波往明朝跑,能歸附邊將就歸附邊將,能投靠農民軍頭子就投靠農民軍頭子的原因。

雁門鎮這個地方,基本上沒剩下啥過去的蒙古大部落,只有些小貴族,依附於哈剌慎部,在邊邊角角的地方放牧。

靠近長城最好的牧地,則被明朝邊境上那些明軍種上了糧。

去年對明軍來說是一場大勝,所以明軍的膽子大得很,管你什麼長城內外,能種的地都種上糧,不能種的地就都養上羊。

粆圖臺吉也不敢吭。

因為種地養羊的人叫付仁喜,現任宣府副總兵,本職

工作是負責張家口防務。

去年付仁喜在對抗後金的作戰中大放異彩,升職為宣府副總兵,又在去年末陳兵‘對抗楊麒有功,入了總督楊嗣昌的眼。

楊嗣昌如今是宣、大、山西總督,為了平息叛亂,對內主張開礦招工以瓦解亂黨、對外則安撫楊麒,不讓漠南生變……付仁喜負責的就是後者。

不過實際上,因為付仁喜的存在,粆圖臺吉恨大明恨得牙根兒癢癢。

因為付仁喜的兵在張家口外滿地跑,一邊保護從山西招募的流民在口外開墾農田,一邊四處招攬蒙古人,強壯的募為夷丁,瘦弱的就在口外給他的軍隊養羊。

沒辦法,作為楊麒圓圈貿易的重要一環,付仁喜可太有錢了。

可是對粆圖臺吉來說:那他媽都是我的人!

不過他可不敢跟付仁喜開戰,畢竟付仁喜攥著他的糧呢。

而在雁門鎮的東北,密雲邊外,則是粆圖臺吉同樣惹不起的哈剌慎部。

哈剌慎和喀喇沁是一個意思,明代公文的兩種翻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