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王教頭的新寵(1 / 4)

小說:大明第一貢生 作者:一語不語

<b></b>

沒有什麼懸念,朱佑樘單方面告知了有關張周出兵威寧海之事。

三閣臣以及馬文升,在從乾清宮出來之後,臉色凝重卻也沒到多焦慮的地步,反而是以往在殿前議事時顯得輕鬆淡定的張懋,這次臉色卻非常難看。

但因先前文臣武勳之間已有的隔閡,在事後,劉健等文臣也不會去跟張懋探討一下張周崛起的得失。

你們武勳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完。

“張秉寬節制宣大偏關等處軍務,動干戈是早晚的事,勝敗也早該有預料。”

劉健當著馬文升的面,評價了一句。

是表達內閣對此事的態度。

“嗯。”

馬文升這樣的老政客,自然能領會劉健言語中的深意。

張周在被皇帝派去當宣大總制時,就該想到他可能會挑起戰事,不能指望他一直去演炮、演兵,就算張周不動手,草原各部族也不會任由你們大明的軍隊在我們自己的地盤胡折騰。

只是現在張周動手過早,用兵過於“奇”,但總的來說並沒有違背大明弘治以來用兵的方針。

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利益。

弘治年間大明在西北雖然是以守勢為主,但也還是有王越分兵出擊賀蘭山的先例,且偏關和寧遠之戰後,大明邊軍的威風被打起來,皇帝所主張的主動出擊本身也未有違背邊關形勢的變化和需要。

在這種前提上,張周沒有舉兵去跟達延汗,或是火篩、亦不剌等,完成一次正面作戰,只是用偷襲的方式去襲擊火篩部的大本營……

這就很符合大明的利益。

贏了收穫滿滿,直接改變草原格局,輸了也不過是折損三千騎兵……

在大明,完成一次“大捷”,折損都不小。

明朝的捷報從來都是以殺敵數量為論功方式,己方折損多少朝廷是不會去張揚的,因為近乎每次所謂的大捷,大明將士的折損都在韃靼人之上,可謂是用屍體堆出來的大捷,如果把這種情況對外宣揚的話,那以後大明邊軍誰敢拼命?百姓的民族自豪感怎麼保持?

損失三千兵馬,在這幾個閣老和兵部尚書看來,並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

劉健言語中還有一層意思。

張周贏了,對大明有利,可取。

張周輸了,皇帝說是不追究他的責任,但會打破大明上下對他絕對的推崇,也可取。

正反我們都不虧。

反而我們應該擔心的,是這小子大獲全勝,什麼民族家國利益的,在牽扯到黨派鬥爭此消彼長的局勢中,都可以當作犧牲品。

這才叫做政治。

……

……

內閣三人在回去之後,馬上由李東陽去翰林院見到了王華。

王華對於李東陽來找他,還有些意外,因為最近他也在幫整理《大明會典》,而且最終的定稿已經呈報過一次,皇帝最近還沒有給出批覆。

一旦《大明會典》成書,王華作為翰林侍講也會得到官職上的升遷。

《大明會典》的修撰完成,對於翰林院上下來說是一場狂歡,畢竟翰林院這種清水衙門,平時也真撈不著什麼立功受賞的機會。

“德輝,我不是來跟你談修書的,是有關令郎伯安的事。”

李東陽也就把話挑明瞭。

王守仁乃是我欣賞,乃至於大明正統文臣所欣賞的後起之秀,你們王家怎麼搞的?讓張周把王華調去研武堂也就算了,現在大明要出兵威寧海,居然讓你兒子去當隨軍的文官?

當然,李東陽不能把出兵威寧海的事直接相告,他只能旁敲側擊,去問詢王守仁最近的交友和政治立場等事情。

王華嘆道“說起來,在下對伯安的管教,也有些疏忽了。過去數年,他都在各處遊學備考,兩次會試不第,對他心性也多有改變。”

李東陽打斷了王華的話,問道“我是問他對於西北軍政的見地。”

王華搖頭“他跟我說,心中推崇王威寧,尤其心向王威寧奇襲威寧海,此番治喪之事也乃是他主動提出……卻也好像跟秉寬有關係。說是秉寬問過他,是否要去治喪,他便應允下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