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攘於外,安於內(1 / 3)

小說:大明第一貢生 作者:一語不語

內閣再沒法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去將張周當成異類來排斥了。

連首輔劉健,都要考慮如何去跟張周於朝堂相處。

硬的不行,只會引來皇帝的疏離;軟的更不妥,儒臣的硬骨頭還是需要的……這就需要一個不軟不硬的度。

劉健對李東陽的期待,那就是你以後要扛起對抗張周的大旗,還不能把這種對抗過分呈現於表面。

大概就在說,其實我也沒有對策,一切的裁量度靠你自己來把控了。

接下來兩天。

朱厚煊的病情逐漸恢復,除了還會呈現出一些輕微風寒的症狀,已基本無大礙,連太醫院的幾位也都獲准進去探望病情,但每次都讓人盯著,好似生怕他們會再把沒病的治成將死的。

朱佑樘自己則也有一些閒心,走出宮門,他要去做一件事,就是給他的愛妃挑選一塊地方來修建行宮。

由錦衣衛指揮使牟斌和司禮監太監李榮陪同他出宮,正好朱佑樘也想去散散心。

“京城倒是挺熱鬧的。朕好久沒見到這麼多人間煙火氣了!”

朱佑樘看到市井熙熙攘攘的人群,還顯得很感慨,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出宮門。

李榮笑道:“陛下,今年邊疆頻傳捷報,韃靼、女真等蠻夷皆都鎩羽而歸,如今正是秋收之後,百姓自然都出來走動,京師的早晚兩市非常熱鬧。”

“嗯。”

朱佑樘只是點了點頭。

往前走一段路,他才想起什麼來,停駐腳步道:“但今年各處都是在奏災啊。”

李榮一時間有些尷尬。

大明弘治十一年之後,呈現出了南澇北旱的狀況,弘治十二年情況相對較好,但弘治十三年情況明顯又有所惡化。

不過李榮到底是“老江湖”,他很快理清思路道:“本來歷年災情,朝廷在賑災上多受邊地用度之掣肘,但今年邊疆各處,既有蔡國公統籌調運,於宣大等處重開商屯,又有秦制臺於三邊開荒拓屯,最重要的是陛下您倡導的節儉,令戶部和各地的府倉有餘糧賑濟災民,以至於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這才造就瞭如今京師的繁榮啊。”

“是嗎?”

朱佑樘臉上這才有了笑容。

他可不是那種隨便就好糊弄的皇帝,畢竟明朝多數的奏疏他是親自過目的,尤其是重要涉及到災情賑災的,各地的上報就算是有司禮監和內閣處置,但大事一概都是要由朱佑樘過問。

不能說,大明一邊在遭災,你一邊在他面前吹噓什麼太平盛世,他不信。

可經過李榮這一說,主要是陛下您和那位張秉寬的功勞,把西北被鎮住,大明開銷可以更多用在民生上,然後就換來太平了。

朱佑樘這一聽,又覺得臉上有光,又覺得合情合理。

……

……

朱佑樘臉色好了,在京師遊走時,也就興致盎然起來。

他將牟斌叫過來問道:“最近京師百姓之中,有何不同尋常之事?”

牟斌作為錦衣衛指揮使,其實並不負責去探聽市井之人的風聞,但因提督東廠的楊鵬不在,很多事他還是很留心的,他道:“最近京師中正在上演《楊家將演義》,說是根據宋初楊氏一門抵禦契丹外族所編寫的,有說本和戲本,同時在上,是由蔡國公的戲樓先開始的。”

朱佑樘點頭道:“楊家將?朕以往也聽過,這個《演義》,跟以往有何不同嗎?”

牟斌道:“以往也有,但未有如此之詳盡。臣未曾讀過史書,並不知曉有何不同。”

牟斌並非虛言。

他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

歷史上楊家將的故事,從宋朝到元朝、明初一直都在流傳,但故事基本遵循貼近史實的方向,一直到明朝中後期,女真崛起之後,大明百姓對於徵虜文化有了極大的市場,才於萬曆年間編寫出較為完善的楊家將故事,諸如紀振倫的《楊家府演義》、熊大木的《北宋志傳》。

至此,一些並不存在於歷史上的楊家人物,諸如穆桂英、楊宗保,還有不存在的事件,才以演義的方式呈現於市井小民眼前。

總的來說。

就是精神可嘉。

一切故事無論真實或者虛假,都是為了烘托這種為朝廷奮不顧身的精神,史實往戲劇性發展。

張周大概讓這種精神提前了六七十年。

李榮笑道:“陛下,既是演義,必定不會全都遵照史書,百姓推崇,正因與眼下大明與韃靼外敵交戰,一切都是符合的。若是陛下有空閒,可以親自去聽聽。”

朱佑樘點頭道:“無論看戲還是聽話本,朕都中意,只是這都是秉寬所寫的,沒有秉寬在旁作陪,總覺得少了什麼。便先留一些念相,等秉寬回來之後,與他一同去便是。”

“是。”

李榮心說。

連聽戲都要一起去,還真是君臣同心。

“走,再到東安門外去看看,那邊是秉寬的老宅,再就是北邊秉寬的新居,周圍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地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