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好鋼用在刀背上(1 / 4)

小說:大明第一貢生 作者:一語不語

又是一日早朝。

眾大臣才剛入宮,有關寧夏大捷的訊息就傳開了,這次沒有什麼遮掩,甚至連內閣早早就得知情況。

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大捷」,大臣那邊沒有多少準備,因為先前朝中議論的風向還是楊一清等幾路人馬追不上韃靼人,會讓韃靼騎兵過黃河之後到寧夏鎮周邊劫掠云云……

一扭臉,捷報來了,韃靼人也循規蹈矩往關外敗退,之前還想借題發揮一下,現在還怎麼發揮?

「劉閣老,您看這事?」

戶部尚書佀鍾過去找劉健提及此事。

他想徵求意見。

他本來是眾矢之的,朝中傳統文臣想借助戶部的力量,以西北排程的問題,扼制皇帝對於軍政的把控,缺少錢糧財政緊缺,總是可以作為打消皇帝不切實際觀念的理由,不過這要建立在韃靼人劫掠完揚長而去的基礎上。

先要壓制張周,才能談收攏權力。

現在捷報傳來,佀鍾覺得自己的使命已經可以結束了,剩下就看內閣對這件事如何定性了。

劉健沒說話,一旁的李東陽提醒道:「戰事結果如何,要等胡虜離開邊關,一切都恢復穩定之後再說。現在言之過早。」

捷報是捷報,不代表這場勝利後面跟著的就一定是韃靼人灰溜溜逃走,誰敢說韃靼小王子沒有後招呢?

佀鐘點頭,他還是鬆口氣的,至少內閣也沒強行讓他去跟皇帝提什麼過分的事情,他可以安心看朝中其他人的表演。

朝議開始。

朱佑樘端坐在他的皇位上,跟以往每次有捷報他都顯得很振奮不同,當天的他顯得有幾分頹喪,等大臣禮畢落位之後,他還咳嗽了幾聲,說明他現在染病在身。

由蕭敬出來宣讀西北的捷報,只有楊一清上奏的一份。

楊一清在捷報中充分肯定了崔元的作用,沒有竊占功勞,甚至表明此戰中因為有崔元的英勇無畏,而令戰事推進非常順利,最後取得大捷……還表明其所部人馬不過是從中做了一點配合。

「……此戰斬殺敵首一千一百六十三,俘十一,繳獲大牲口七百二十二,另有軍械戰甲過兩千副。賊寇敗退渡河時,狼狽不堪,被沖走的賊寇數量也在一二百人……」

等蕭敬宣讀完畢,站回到原位。

這會很多人才發現,本來作為事件主角的張周居然不在場,這種跟皇帝一起享受榮光的時刻,張周居然也不上朝?

心真大呀。

等蕭敬說完了,本來朱佑樘應該點評兩句,但朱佑樘氣色仍舊不好,由一旁的李榮代為總結道:「此戰之後,賊寇無力與我大明邊軍周旋,但大明邊軍連日急行軍、交戰,也很是疲乏,加之出征河套的數路人馬一直未能馳援跟上,之後與韃靼人交兵的可能性不大。在巡撫寧夏等處楊一清的上奏中,提到已無力阻擋韃靼人從關口撤出。」

兵科都給事中屈伸走出來道:「啟奏陛下,寧夏本地人馬不能全力與韃靼一戰,令韃靼有機會撤走,寧夏巡撫楊一清公然以無力為由推卸,當以懈怠軍機之罪論之。」

你楊一清居然敢上奏說你沒能力阻擋韃靼人?

就算事實真如此,你也該玩了命上去阻擋,哪怕是身死也在所不惜,最多我們把你當大明忠烈,而你現在居然還好意思訴苦?

李榮道:「寧夏本地守軍,數百里奔襲,連日連夜未曾休整,將士們早就疲乏,且火彈等消耗過多,與韃靼正面交戰的優勢已不存,此時若想全面將韃靼人合圍甚至是全數殲俘,非要有各路人馬的通力配合不可。」

按照一般道理來說,太監在朝堂上不能訴說自己的意見,更多是作為皇帝跟大臣之間訊息的轉換器。

說白了,就是個傳話的。

而李榮如此出面為楊一清和寧夏本地將官說話,皇帝也絲毫怒氣沒有,這在有經驗的大臣看來,這完全是皇帝授意的,也就是說,朱佑樘一早就知道可能會有人借題發揮去攻擊楊一清放任韃靼人撤走。

「咳咳。」

朱佑樘突然咳嗽了兩聲,就在眾大臣以為他這是清嗓子準備開場白時,朱佑樘隨後又不做聲了。

李榮繼續道:「此戰中,保國公等人表現差強人意,錯失戰機。」

又是不符合李榮身份的言論。

這話,本應該是由旁人來說,由直諫的言官去參劾,不該由李榮挑起話題。

哪怕是言官去參劾了,或許皇帝也會迴護朱暉,畢竟朱暉可是朱佑樘派出去領兵的,現在朱暉表現不好,說明皇帝「時任不明」,這不是在打皇帝的臉?

先前剛說完話,都還沒退回臣班的屈伸繼續道:「保國公戰時畏敵不前,多次延誤戰機,令韃靼馳走於大明疆土如入無人之境,是乃為將者不能護其民,論罪當斬!」

這下不說是什麼罪名了,直接說罪刑。

楊一清那邊好歹還有軍功當底子,最多是論個罪,然後「功過相抵」。

換做是朱暉,雖然這老小子也有河套之地殺敵的戰功,但那點功勞……完全不能跟他的過錯相比,直接弄死算了,削奪爵位什麼的都是便宜他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