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在省示範高中年會上交流論文

小說:鼠年說鼠人 作者:瑾握國

2003年9月,學校聘任了原蚌埠二中校長孫立均為督學。蚌埠二中是有名的省示範高中,孫校長人脈資源廣,為擴大學校影響,提高合肥北大附屬實驗學校知名度,孫督學建議學校參加當年在淮南二中舉行的皖中地區示範高中聯誼會年會暨新課改論文交流會,12月,王勇校長和鼠人都去參加了。鼠人事前以學校名義準備了一篇論文,《確立課程意識,提高育人自覺》,發過去,上了論文集並獲獎。在孫校長主持的新課改論文交流會上,鼠人作了發言,全文如下:

確立課程意識,提高育人自覺

——兼談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當前,課程改革已進入關鍵之年,而對課改的認識問題仍是首先要談的問題。原因很簡單。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不到位,很難想象實際行動能紮實有效,不出差錯。

課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業外人士,會因立場、所處位置不同而有各自的看法,甚至有對課改根本不瞭解而持異見者,如一位家長對初一數學教材的看法和對執教老師的教學建議就很有代表性,這位家長認為新教材不如老教材概念清楚,定義明確,要求老師把老教材的這些內容加進去。那麼,身處課改漩渦之中的教師,如何去適應新的要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呢,本文就此略陳淺見,以就教於方家。

課程改革,從字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課程,學校教學的科目和程序,詞典上的解釋明確而簡單;改革,意旨也熟悉而好懂。那麼課程改革,是否是這兩個詞義的簡單相加呢?表面看,似乎有點像,這次課改,教材都有了較大的變動,課程設定也有了新安排,但如果僅從這方面看,就會流於形式,就會將這種改革簡單化。調查顯示,有的教師對教材變來變去不以為然,有的認為新教材不如老教材線索清晰、容易把握,有的認為新教材圖太多,不好教,有的認為現在的教材這樣上課時不夠,這些都是從形式上來著眼評價的。其實,現今的課程改革要求人們觀念要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要改革,考試評價制度也要改革,是一個全方位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適應時代要求,在世界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成潮流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提出的。

縱觀全球教育改革,面對新世紀挑戰和激烈的國際競爭,特別是從我國是人口大國的實際出發,我國必須透過基礎教育改革,實現培養目標的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應對未來的挑戰,真正實現把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變成巨大的人才優勢。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先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有效的教學,而是我們究竟培養什麼樣的人,受過教育的人該是怎樣的,教育承擔著怎樣職責和使命等一系列大問題。如此一來,作為教師應該關注的就遠遠不是課堂教學行為、有效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模式等問題,而應該關注我們為什麼需要教育,為什麼要開設語文、數學、科學、藝術等課程,為什麼要倡導發展性教育評價,為什麼要開發校本課程等,這就需要確立一種全新的課程意識。

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明確的課程意識支配著教師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方式、教師角色乃至教師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與生活方式。在新課改中強調教師確立課程意識,就是要求教師著眼於課改的大背景和教育的新理念,以自己對課程的獨特理解為基礎,從目標、課程、教學、評價等維度來整體規劃教育活動和行為方式。

首先要有主體意識。一方面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從學生需要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髮展出發,根據學生主體發展的要求,選擇課程內容,處理課程內容,變革學習方式,另一方面,教師又要發揮專業自主權,將自己有益的人生體驗和感悟、獨特的有價值的經驗有機地融入課程內容之中,並且不斷地創造課程實施的新經驗,探索有益的教育教學策略。

其次是生成意識。課程本身不是一個靜止的、完全預設、不能變更的教育要素,而是可以改造創生的。課程內在的價值只有師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在與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的能動作用下才能實現。鮮明的課程生成意識要求教師完整地把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維度的課程目標,注重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對課程目標作精細分解和設計,並時刻關注課程目標的達到程度和學生髮展狀態。更重要的是,教師要為課程目標的實現不斷地對預設課程創造性地進行處理,為學生主動發展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

再一個就是資源意識。教師確立課程資源意識,就會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字性資源,不是課程的全部。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善於結合學生的實際,聯絡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緊扣課程標準而不是緊扣教材,同時,利用並開發各種教材以外的文字性課程資源、非文字性課程資源,為課程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的平臺。其實,教師自身也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與課本、學具、標本、掛圖、音響和網路這些“冷冰冰”的課程載體相比,教師作為性情中人,最易於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使課堂、教學產生情境和感召力,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教師能夠創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學習氛圍,這也是現代化的教學媒體不能取代教師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教師的課程意識,內涵豐富,包容面廣。一個教師有了明確的課程意識,就會從多種角度、更高的層面來觀照教學行為,運用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和模式,無疑,這對適應課改,推動課程改革更好地發展是有益的。

長期以來,教師對自己的定位似乎有一個誤區:一個教書的,能把書教好就盡到責任,其他管不了那麼多。這種定位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更簡化為學生考試成績好就行,其他無關緊要。不僅教師自己的定位有這樣的誤區,社會、家長的評價也有這樣的傾向。基於這種定位和認識,難免會出現下面兩種結果:一是教者精於教書,疏於育人,教學走向技術化操作,課上津津樂道於解題方法,得分技巧,把本該精雕細琢的個性、人格、情感因素“置之度外”;二是學生片面追求分數,人格畸形發展,而育人者渾然不覺,常常還偏愛有加,然而事與願違,遺憾、痛心之事經常發生,一個省城某名牌大學“家長陪讀”的淒涼故事,發人深省,當年以高分考入這所大學的“天驕之子”卻因經不住種種誘惑,入學不久考試成績紛紛亮起了紅燈,連畢業、拿學位都成了問題,其中責任,難道就只是大學的?

面對新課改,教師必須給自己重新定位,要提高育人的自覺意識。應該明白,作為教師,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個學科的教師。教育者經常澆灌學生向善向美的幼苗,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了,師生情感交流順暢了,學科教學必然是事半功倍,遊刃有餘。不同的學科教學,儘管都有自己一些具體的目標,但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必須始終把握,那就是要使學生成為一個自主的人、完整的人,一個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民主社會的建設者。學科教學的具體目標,應該自覺地朝向最高目標,並使其作為一個步驟而存在。當然,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有無這種自覺意識,其課改實踐的方向和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有些參加課改實驗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主動”就兜圈子提問;為了師生、生生“合作”就進行小組討論;為了完成多個教學環節,課堂上就開展許多教學活動,佔用有效的學習時間,看似很體現課改要求,實際還是將新課程改革理解為教學形式的改革,因而將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變化上,顯然,這跟新課改倡導的目標是有距離的。

僵化的模式與課改絕不相容,必須摒棄,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個性,鼓勵創新,不拘一格“育”人才。愛迪生的成長,得益於其母親的個性化教育培養,華羅庚的脫穎而出,離不開慧眼識珠的熊慶來。有現在所謂“跛腿學科”的吳晗,當初的數學極低分,並沒有阻礙他成為成就卓著的歷史學家。今人提出的合格+特長的培養標準,比起高考的全面要求已算比較寬容,殊不知,按這一標準,當年的吳晗也還是進不了清華大學。看來,不合格而有特長也能成才,並且能成大才的!

也許,面對現在的以高考為代表的選拔考試製度,我們的教育者似乎無法保持先輩們的寬容大度和平和心態了,畢竟,“指揮棒”的威力是無可置疑的。不過,我們已經看到,新課改關於評價與考試製度的改革也已在探索和研究之中,“實驗區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的設計,應鮮明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鮮明地體現改革的目標和要求”。(《課程改革如何向縱深發展》)一切懷疑、顧慮、擔心都是多餘的。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創新和深化的教育實踐過程,廣大中小學教師是這一實踐的主體。隨著改革的推進,更多的教師將登上這一提高素質、實現創造的舞臺,如果每個人都能確立課程意識,提高育人自覺,找準自己的角色位置,相信一定能上演出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課改活劇來。

喜歡鼠年說鼠人()鼠年說鼠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