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王華的擔子(2 / 2)

小說:大明嫡長子 作者:皇家僱傭貓

“都是為了殿下,且我與你那小兒尚有一分情誼,他雖然被貶黜,但我知道,殿下還是心念於他的。剛剛那些話,我是代殿下和你說,接下來一句話是我自己和你說。”

王鏊多少也是想到了王守仁,才要和他的父親講上這句話,“魏彬的下場你要引以為戒。殿下從來不是不敢擔責之人,當年護張永,保楊廷和都能看得出來,但浙江的事,不要累及殿下。至於咱們做的事……嘿,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但求無愧於心就好。”

王鏊是覺得王守仁犯得事,不值一提。

但王華去了浙江,如果腦子不清醒,就很容易出大問題。

到時候搞得殿下想用王守仁都不行。

王華心說:難怪這個堂堂的吏部尚書要提及自己那不成器的兒子。

這是拐著彎兒告訴他,此行兇險,但只要不把太子拖下水,家人就不會有事,反過來,則不一定了。

這是真正救命的話。

聽得懂便聽得懂,

聽不懂也只能聽不懂。

王華旁得不多說,正兒八經的行了一禮。

隨後步伐堅定的離開了。

其實與民爭利,真的是個很不好的名聲,

似王鏊、王華這樣正兒八經讀科舉出身的官員,很容易就會像劉大夏一樣,理解不了這種行為。

尤其內閣大學士李東陽說的山東、京畿百姓生活困苦,面有菜色不是假話。

但朱厚照也沒有辦法。

不把北方的危機解除,他在內部的改革又會是比較激烈的那種,一旦有什麼亂子起來,那可就是更大的災難了。

其實劉大夏也不覺得自己是在做什麼錯事,

他還是心憂天下的,百姓過得是那樣的日子,不久之前,浙江官員又紛紛反應,說宮裡派了人在浙江。

宮裡的人,太監嘛,

不用怎麼渲染,像劉大夏這些人就會他們有比較深的惡意。

而且人也好猜,不是陛下派得,就是太子派得。

魏彬之前就在東宮,所以為殿下斂財,這如何不好猜?

請注意,所有的事情都還是在猜的階段,既然是在猜,你哪怕知道魏彬在給東宮送錢,你也不能說。

這是太子,不是路上隨便拉來的人。啥證據也沒有,你就這麼‘風聞奏事’了?

魏彬現在又沒有伏誅,他還是浙江鎮守太監,浙江也沒有誰能對他說一句‘如實交代’。

劉大夏和禮部尚書張晟商量到一半,就聽到外面來了訊息,

“……說是,要調山東布政使王華,巡撫浙江。”

劉大夏人有些瘦,個頭也小,所以看起來就像一個留著白鬍子的小老頭一般。但所謂人不可貌相。

劉大夏這個人,在弘治晚年非常受寵,弘治對他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他也是那種傳統的、比較剛烈的儒學大臣。

“王華是詹事府右諭德出身,當今太子還是幼年之時,就和王華熟識,據說還問過‘你是否有個兒子叫王守仁’這樣的話,可見關係之親密。這個時候調他去浙江,看來大司馬給皇上的奏疏,皇上是給了太子看的。”

張晟歲數也不小,六十多了,但腦子還是清醒的。

只從這一個動作,就看出皇帝做過什麼。

但劉大夏也沒什麼驚訝的表情,“陛下寵愛太子過甚,甚至有時太子逾矩,陛下不僅不制止,反而鼓勵。所以咱們這個奏疏上去,皇上是肯定會給東宮瞧得。其實關鍵不在於王華、也不在於浙江巡撫,而在於,怎麼能知曉,浙江的太監在給東宮輸送銀兩。只要這一點確認,朝中的御史言官上疏諫言,東宮又歷來愛惜名節,這件事也就可以止住了。”

“如果沒有證據,胡亂上奏。以當今太子的果決,其反擊不可小覷。督察院的御史顧忌這一節,即便有人上奏,也不過三兩人罷了,成不了氣候。”

畢竟海瑞那種人,大明朝兩百多年也就才一個。

“那大司馬的意思是……”

“咱們也該派個人去浙江,事涉太子,還是要仔細小心些,咱們也不能聽他們忽悠,萬一情況不屬實冤枉了殿下,陛下那邊難以交代。更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咱們兩個人身死道消不值一提,但從此以後,浙江成了私庫,可就苦了百萬黎民了。”

“派誰?”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吏部現在在王鏊的管轄之下,憑什麼一個兵部尚書說派誰就派誰?

且如果派一個明顯和太子不對付的人過去,那弘治皇帝會同意?我眼睜睜的看著你跟我兒子搗亂去?

所以這問題很難,但難不倒劉大夏。

他撫了下鬍子,略作思量心中已有了計較,“派湖北左布政使李儼才任浙江布政使。”

張晟一開始還不明白,但眼珠子一轉,頓時明白了過來,忍不住拍案叫好,“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