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這叫首揆(2 / 2)

小說:大明嫡長子 作者:皇家僱傭貓

只不過很快就反目成仇。

張璁這個人呢,有理想、有手段,但是有一點不好,他非常的急功近利,不怎麼講究手段。

後人以為,這或許和張璁的年紀有關,他中進士時已經四十六七歲,雖然抓住了嘉靖皇帝的信任,但一個新人,提拔再快也要時間。

而他心中又有‘大業’要做,於是乎就顯得非常急躁,當然這只是一種解釋原因。

也許他性格本身就是如此也說不定。

所以張璁在官場上的圓滑程度,確實不如後來的張居正。總得來說,就是得罪人太多,總要把前面的人搬走。而且一旦皇帝寵信其他人,他就會心生妒忌。

另外,他最初借楊一清之力,最後又不管不顧要詆譭楊一清,搞的楊一清不得不在嘉靖皇帝面前解釋。這事做得讓人覺得很不恥。

不過這其實才像一個活生生的人。

一個人不可能都是好,也不會百分百的壞,有好有壞,這就是人本身的複雜性。

這一時空中,張璁的境遇好些。他如今年方三十六,在官場上也是極有前途之人,即便急功近利,最近的遭遇也能讓他滿足了。

陝西道監察御史,已經是從五品了。

而楊一清確實對其欣賞,志趣相投嘛,雖然隔了年紀,然而這份做事的勁頭與他相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發現了一個人可以接著做下去,正常人的念想便是覺得繼承人找到了。

當然這個想法,楊一清只是一閃而過,具體怎樣,還需要看得更多一些。況且,又不是隻有張璁一人能入他的眼。

他這個閣老本身提拔的人也多。

現在的兵部尚書齊承遂,還有那個仇鉞。

仇鉞在他當三邊總督時就已經提拔,正德二年,仇鉞作戰有功,也因功升衛所指揮使,這個衛,正是朔方左衛。

因為那段時間楊一清還和王守仁有許多接觸。

王守仁的才能、品性同樣讓他信服和欣賞,所以王守仁統管河套,他也全力贊成。

歷史上,楊一清就以善於發掘人才而出名,上述幾人都是他在任總督時發掘推薦,也全部都與他保持不錯的關係。

不僅如此,正德二年,他卸下總督之位,回京擔任內閣首揆以後,又陸續推薦了些人。

其中最有出息的,便是王廷相。

王廷相與王守仁、張璁都是一般大的年紀,在三十六七左右。王守仁出名最早,張璁最晚,王廷相居中,他已經接了王守仁的位子,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

其最初顯露頭角,是在弘治十七年,上《擬經略邊關事宜疏》,其中提出如何應對邊關告急形勢的幾個方法,凸顯了其在軍政上的部分才能。

當年,皇帝授其兵科給事中。

可眼看就能試煉任用之時,不巧他父親在弘治十八年去世,於是歸家丁憂,至正德二年方回。

當時楊一清回京任首揆,他見此人邏輯清楚,做事幹練,於是一杆子給人家推薦到陝西。

那次也是特殊的事項,陝西涇陽、咸寧有百姓造反,這在封建王朝其實也不鮮見,這種事不大不小,派大軍是瘋了,完全的消耗民力,但是不管也不行。

後來楊一清想到這個人,朱厚照也有點印象,於是便派此人前往。

沒想到王廷相處理的相當出色,其實很多時候,有些事就看有沒有膽量做,比如說有些人會私佔正軍名額,王廷相敢於禁止杜絕,實在不行他就告御狀。

對於暴民,他是堅決鎮壓,力主‘剿滅人口、掃蕩盡絕’,不能手軟,同時對於猶豫不定的百姓,他則是處處張貼告示,勸誡百姓回鄉。

加上他處置公正,不怎麼剋扣軍餉,而且他始終認為軍隊要有戰鬥力,缺餉是不行的。

所以王廷相領著一幫人,漂漂亮亮的把這事給辦妥了。

事後,朝廷一看,這真是個人才啊。

於是正德二年底,朝廷為更進一步處理好陝西事宜,便一步提拔王廷相為陝西都指揮使。

正德四年,王廷相在大朝會之期入宮陛見。

其在為官上敢於提出大膽改革主張,在做學問上以經國濟世為務,在軍隊訓練上提出“予儲軍餉”,“振刷兵制”這樣比較中肯的建議,同時在他大出風頭的鎮壓起義問題上,他則認為應當減賦稅以降低百姓負擔。

而且他奏對之時,對自己轄區內的事情瞭若指掌,回答時言辭清晰、思路清楚。

這麼一個三十多歲、年富力強的官員,怎麼能不被皇帝賞識和注意?

所以正德四年的大朝會,王廷相收穫最豐,他說的那些資料一經侍從官核實為準之後,皇帝做主升了他的官,巡撫陝西!

不為別的,能把自己管轄的事情說的很清楚,這就是用心、肯做事。

楊一清看人也真是準的。

不過這次張璁西北之行,又是一大考驗,對他們兩人來說都是。

為此,他這個閣老還真得給王廷相再打聲招呼,張璁離開以後,他便在石桌上親自寫起了信。

他是內閣首揆,用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事都得他去做,所以這才叫首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