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經筵

皇帝要開經筵了。

這是這幾天除了金英下獄之外的另一件朝廷大事。

這件事兒起初是禮部左侍郎儀銘建議的,並且立刻就得到了朝廷上下文官們的贊同。

去年土木堡之變,太上皇朱祁鎮北狩,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登基稱帝,穩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並透過互市、救災等一系列的施政展現出一位明君的潛質。

但是,朱祁鈺畢竟是臨危受命,之前學習的都是皇家教育,並未經歷過正經的帝王教育,所以,在施政期間,朱祁鈺也是隱隱感受到了文官集團對於他所做決定的排斥。

對於此事,某天他在處理完禮部政務的時候和儀銘吐槽過,儀銘便建議朱祁鈺可以重開經筵,拉近和文官們的關係。

經筵這件事,朱祁鈺聽說過,但是並不熟悉,儀銘索性便解釋了一番。

經筵,漢唐以來專門為帝王或者太子特設的經史課堂,一般由朝廷重臣和翰林院諸官擔任講師,主講儒家的經史子集和歷朝歷代的帝王學說,是朝廷文官們極為看重的一項政務。

與皇帝的御前講習不同,經筵要在每個月固定日期召開,並且分為經筵和日講兩種,經筵每月三次,被列入講官行列的人,如無例外,都要參加,日講則是每天都有,但是不需要那麼多人參加,只需要當天有講課任務的大臣參加即可,其他人愛來不來。

有明以來,只有朱祁鎮開過經筵,因為他登基繼位的時候年齡太小,還處理不了政務,所以政務都是有張太后和內閣三楊商議處理的,但是朱祁鎮畢竟會長大,早晚有一天要親政,所以內閣輔臣楊士琦進《請開經筵疏》,請求重啟經筵制度,為朱祁鎮講授儒家經典和治國之道,張太后果斷同意,於是,八歲的朱祁鎮便開始了悲苦的經筵之旅。

儒家重禮儀,經筵自然也不會缺了相關設定,文臣們設定了一整套極為複雜的流程來規範經筵,甚至細化到了筆墨紙硯的擺放方式都有明確規定,更別提人員設定了。

經筵有知經筵事,負責經筵的一切事務,又怕他忙不過來,還設定了兩到三名同知經筵事來分擔,其繁複程度可想而知,要知道,大明朝廷統轄億萬子民,各部衙門也不過是一個尚書兩個侍郎,經筵几乎等同於各部了。

而且整個經筵從開始到結束,參與者都不能輕言妄動,只有負責主持的鴻臚寺官員可以按流程唱和,儀式上的嚴謹度比開大朝會還高,而且不像朝會那樣是在廣場上,而是在一間屋子裡,誰有個風吹草動立刻就會被人現,然後扣一個不敬經典的罪名。

皇帝也是參與者,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經筵上還特設了一個展書官,專門負責替皇帝翻書,因為經筵制度規定,皇帝也不能隨意亂動,包括翻書......

所以,經筵這件事,折磨了朱祁鎮整整八年,直到張太后去世,朱祁鎮親征,經筵這才暫停,但是也沒有明旨,只是說沒時間,暫時不開而已,畢竟這件事是文臣們極為看重的,要真是明旨關閉,那文臣肯定要爆,誰也不會沒事給自己找麻煩不是?

不過文臣們為什麼這麼重視經筵這件事呢?

自然是有好處的。

先,經筵本身規格就足夠高,給皇帝上課的講堂,哪個書院敢相提並論?能參加經筵,給皇帝講課,自然說明自己的儒學經典已經熟練掌握,退休後自稱一聲大儒都不為過,這對於文官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其次,經筵是給皇帝授課,自然算是帝師,這個名頭也是大明立國以來極少存在過的,畢竟太祖朱元璋登基之時已進不惑之年,太宗朱棣登基也四十有二,仁宗在位時間太短,宣宗也是二十八歲繼位,並且經過了太宗的悉心教導,對於朝政大事熟稔於心,治理國家駕輕就熟,不需要什麼人教導他治理國家,至於建文?他認為的那三位帝師就別提了,削藩削得建文帝都失蹤了,建文這個年號到朱祁鈺這會兒還是不存在的,大明史書裡活生生空出來好幾年,還有什麼好說的。只有倒黴蛋朱祁鎮開過經筵,有過帝師,那些大臣基本都是名利雙收,例如內閣的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的胡濙,吏部的王直,工部的高谷......

還有,經筵本身講授的是儒學經典,那群武將勳貴基本上是沒有機會擔任講師的,有資格給皇帝講課的全都是文臣,這就意味著文臣可以將儒家的治國理念灌輸到皇帝的腦子裡,暗中影響皇帝按照文臣們的思路來治國安邦,這對於文臣的地位自然是有極大好處的,隱約間便高了武將一頭。

還有,經筵是文臣接近皇帝的好機會......

還有,一旦誰在經筵上得到皇帝的青睞,提拔度將會極快......

總之,經筵這件事對於文臣來說,好處極多,壞處則幾乎沒有,自然要大力支援。

於是,朱祁鈺在慎重考慮之後,果斷下旨,重開經筵,命寧陽侯陳懋知經筵事、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高谷同知經筵事、戶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江淵、翰林院學士商輅、侍講學士劉鉉、吏部右侍郎俞山、禮部左侍郎儀銘、兵部右侍郎俞綱、國子監祭酒蕭鎡、左春坊左諭德趙琬等人任經筵官,翰林等衙門儒臣侍講吳節、趙恢、徐珵、陳文、劉定之、周旋,修撰林文、李紹,編修薩琦、楊鼎、呂原、周洪謨、劉俊、陳鑑、嶽正、萬安、劉吉、劉珝、李泰,檢討邢讓分值侍講,太子太傅兼禮部尚書胡濙、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王直、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刑部尚書俞士悅、工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石璞、都察院左都御史陳鎰、王文等經筵侍班。

不過與文臣們所期待的經筵有所不同的是,朱祁鎮還命武清伯石亨、昌平伯楊洪、安遠侯柳溥、大都督府右都督張輗等一眾武將參與經筵,講授兵法。

對此文官自然不同意,禮部尚書胡濙上書言說:兵事乃殺伐之道,過重則有損江山氣運,皇帝貴重,身系江山,不可入險地,太上皇便可為例。

不過朱祁鈺也沒搭理他,而是甩出一句話,要麼讓大都督府一同參與經筵,要麼誰都別來,經筵不開了。

文官們一合計,還是開經筵划算,果斷閉嘴了。

於是,景泰元年九月初二,朱祁鈺登基以來第一次經筵盛大召開,數十名文物重臣悉數參加,聚集在文華殿內給朱祁鈺授課。

授課之前,朱祁鈺親自講了話。

“朕以眇躬,祗膺天命,嗣承祖宗大統,臨御兆民,顧惟負荷之可勝,必由問學之能敏。夫六經載帝王之道而萬世仰治教之,兵法謀略安天下社稷而君王必知之,則以我祖宗之聖,尚猶銳情於斯,況朕安所務而不然,卿等其務端心,竭誠相與,講論臻其極,毋隱且徇徒事虛名,必二帝三王之蘊奧得於心,而施於行俾四方萬國之廣遠,蒙其德而被其澤斯足以,輔朕之素志。”

聽得在座的眾位文武重臣激動萬分,紛紛正心養性,準備在皇帝面前一展自己的學識,尤其是翰林院一眾翰林們,更是感動非常,直呼朱祁鈺是聖君再世,必然德蓋五帝。

當然,上古三皇沒法比,那個起點太高,單說禪讓一事,就足以讓朱祁鈺砍了他們滿門了。

朱祁鈺也是比較驚喜,翰林院裡面有好幾個他都聽說過名字的翰林,例如萬安,大機率就是成化朝的那位內閣輔,萬歲相公,劉吉,應該就是號稱不怕彈、越彈越升官的劉棉花,那個劉珝應該也是當時的內閣輔臣之一。

因為後世教育的原因,朱祁鈺對於歷史上描寫的著名人物並不是太相信,尤其是後人的評價,幾乎影響不到他對別人的判斷,這也和他做人事經理的經歷有關,很多時候在別人口中說出來的事情,未必是真實的,絕大多數都是隱形失實,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斷。

萬安雖然被稱為萬歲相公,但是他能做到內閣輔,需要的基本素質一定是具備的,皇帝再怎麼昏庸,大臣再怎麼內鬥,都不會同意一個笨蛋去做這個文官領袖,更何況能透過科舉的,哪裡還有傻子呢?

更別提那位劉吉劉棉花了,他能在其他人的彈劾下不斷升官,就完全體現出了他的能力,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

劉珝估計也差不多,能和前面兩位同殿為臣,一起混進內閣,能力一定也不會差了。

好吧,扯遠了。

隨著鴻臚寺卿的唱和,經筵正式開始。

但是就在他的尾音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一個小宦官突然出現在門口,今天隨侍的興安靠了過去,只見小宦官在興安旁邊小聲耳語幾句,興安臉色突然大變,急匆匆衝進殿來,在朱祁鈺的耳邊說出了一句讓朱祁鈺震驚的話:“南臺傳來訊息,太上皇遇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