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風雲變幻(1 / 2)

文化的隔閡真實存在,即便是在資訊達的今天依然如此,對於東方的觀眾,說起耶穌的話,很多人的印象恐怕只有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讓世人知道了耶穌在蒙難前如何坦然面對這場必然的死亡,身處光明中的耶穌手持酒杯和薄餅,對自己的信徒侃侃而談;而躲在黑暗處的猶大則是一臉的恐慌,他知道,自己的下一次擁抱將會讓面前這位睿智的賢者陷入死亡的漩渦……

這片子展現的就是耶穌受難前十二個小時受到的折磨和酷刑。

影片是《聖經》中一段情節的藝術化再現,但事實上梅爾-吉布森將其拍成了一部動作片,影片中的刑罰場面讓人震撼,耶穌的面部被打得血肉模糊,看過之後叫人無法忘記。

梅爾-吉布森賦予影片一種卡拉瓦喬式的巴洛克風格,用強烈的色彩對比突出一種逼真的攝影效果。

這使影片看起來更為暴力,更為陰暗。

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內容是在夜間或在封閉的室內拍攝的,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更能體現出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激烈衝突。

人物的服裝色調以棕色、黑色和淺褐色為主,在配合場景總體色調的同時,這種色彩也能夠更好的詮釋人物的內心和性格。

任何宗教題材的片子,都容易引起爭議,何況是梅爾-吉布森執導拍攝的電影。

當年馬丁-斯科塞斯的一部《基督最後的誘惑》可以說是犯了眾怒,最後虧了血本。

為了不重蹈覆轍,羅南在使館影業買斷《耶穌受難記》的版權之後,特意找到宗教界的權威人士審定了本片,確定並沒有違反教義並且是忠實於聖經之後才把它放進影院。

即便如此,也引瞭如同潮水一般的抗議。

在看過影片之後,對於羅南這樣的人來說,影片留下的印象就是血腥。

梅爾-吉布森在宣傳中說過“我就是要儘量的表現殘酷,出人們忍耐的極限。這樣才能讓觀眾們真正體會耶穌為了救贖人類,給人類開啟永生之門付出了多大的犧牲。”

《耶穌受難記》正式上映,將本就熱度極高的爭論,引得更加火爆。

無論是影片畫面上所展示出來的血淋淋的殘酷,還是涉及到的種族、宗教問題,都引出兩極化的爭論。

血腥,殘酷。

這幾乎是所有人在看完《耶穌受難記》之後的第一反應,這是一種來自感官的直接體驗,不用理性分析也可以得出結果,所以最為真實。

畢竟影片全長12o多分鐘,其中大概有1oo分鐘的時間,耶穌都在忍受著恐怖的刑罰。

批評這部電影的人說它血腥,認為導演梅爾-吉布森在惡意的挑釁觀眾,他只是為了想讓觀眾受不了。

但影片題材的敏感與畫面中的暴力都未能阻擋住影迷掏錢買票進電影院。

電影市場總是這麼有趣,越有爭議的電影,往往越能吸引觀眾。

好電影不如爭論大的電影有市場,已經快成為普遍現象了。

得益於影片上映前引的熱度,開畫時的影院數增加到了近33oo家,其中不少多影廳連鎖影院都專門向使館影業函,要求三到四個複製。

也就是說準備三到四個影廳放映《耶穌受難記》。

這部影片週末是爆炸性的,這在業內早已達成了共識。

所有的爭議與熱度,只有轉化為票房,才是真實有效的,否則沒有任何用處,爭論也只能停留在爭論上而已。

北美上映第一日過去,捷報就傳到了羅南的辦公室,《耶穌受難記》在北美單日豪取2588萬美元,輕易壓過由亞當-桑德勒和德魯-巴里摩爾主演的愛情喜劇片《初戀5o次》,穩穩站在了當日票房榜的第一位。

而且這也創造了北美電影市場二月份的開畫紀錄和單日票房紀錄。

因為之前的爭論和熱度,外界對於《耶穌受難記》票房有所預計,但沒有料到會如此大爆。

雖然影片引巨大爭議,但支持者的數量並不比抗議者少,甚至更多,全美各大教會組織先後公開言,認為影片基本上符合《聖經》的記載。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真正抗議這部片子的人群或者媒體背後,站著的是什麼人。

他們確實勢力龐大,但在北美這個地方,並不能做到一家獨大。

因為反對他們的人,勢力同樣巨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