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定國灣(1 / 2)

小說:大明艦隊 作者:鐵血坦克兵

島上有二十多名蘇祿人,正哇哇亂叫著,衝著正準備登6的明軍揮舞著手中的武器。

為了保險起見,王新宇下令一次性登6六十名刀兵,後面跟上十名親兵壓陣。

王新宇覺得十分好奇,這些落後的蘇祿人,僅僅憑藉著獨木舟,怎麼可能來到距離呂宋島近百公里外的黃巖島呢?

這其實是王新宇不瞭解歷史的胡亂猜測,其實蘇祿人的造船技術不算太差,當年的蘇祿王國,擁有呂宋島、加里曼丹島、爪哇島、蘇祿群島、納土納群島等各島嶼,雖說大部分的蘇祿生番還是處於原始人狀態,但是早在中國宋元時期的時候,航海來中國貿易的阿拉伯人,就把他們先進的文明帶到了南洋島嶼上,同時也給蘇祿人帶來了伊斯蘭教。這也就是後來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信仰穆斯林的原因。至於菲律賓,因為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加上後來美國人在菲律賓經營多年,所以才信仰基督教。

蘇祿人的航海技術並不差,他們可以自由穿行在各島嶼之間,甚至能夠遠渡南海來大明要求封賞。他們除了能造獨木舟,也能造出較大的海船。

而王新宇碰到的這些蘇祿人是沒有經過阿拉伯人傳播文明的生番,儘管是生番,可是他們也有接觸過其他比較先進的同族人,懂得觀察日月星辰在海面上航行。而黃巖島,是他們偶然來過,就記住這個地方了。

具有了一定文明程度的蘇祿人,已經有了佔有土地的概念。當他們現明軍要上岸的時候,試圖用手中的武器抵抗。

這些蘇祿人的武器十分原始,除了頭領手裡有一把鐵製的刀之外,其他的蘇祿人用的還是石頭武器。

登6作戰,王新宇計程車卒們無法身披鐵甲,火槍手和弓箭手都派不上用場,但他們可以披著木甲登6。就這些木製的鎧甲,也不是蘇祿人的原始武器所能夠擊穿的。

當六十短刀手乘坐小船上岸的時候,島上的蘇祿人用石質箭頭的弓箭嚮明軍起攻擊。

蘇祿人手裡那種最原始的弓箭,穿透力極差,箭頭射在木甲上,根本無法洞穿。這些蘇祿人眼睜睜看著明軍跳下小船,揮動手中的短刀,向自己衝過來。

“呀!”蘇祿人抓起長矛,嚮明軍殺去。

蘇祿人的長矛,矛杆是木頭的,矛頭是用石頭打造的,用繩子簡單的捆在木頭上。這種原始的武器,對明軍根本無法構成任何威脅。

六十名明軍士卒踏上沙灘,手中鋒利的鋼刀舞動,刀光所過之處,一道道白虹晃動,刺眼的血劍噴射而出。

這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轉眼之間,二十多名蘇祿人就全部倒在血泊中,而明軍無一傷亡。

而跟在後面壓陣的十名親兵,根本就沒有動手的機會。他們上來本來就不是為了動手的,而是為了壓陣,以免新兵不敢動手殺人,被那些土人逼退回海中,那樣的話就只能他們這些老兵動手了。但沒想到的是,所有的新兵都爭先恐後殺上去,沒有一個人害怕,這說明這段時間的訓練還是很有效的,這些新兵第一次上戰場就敢於殺人。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就讓老兵們目瞪口呆了新兵們面對滿地的殘肢斷體,落在地上的人頭,流出肚子的內臟,這些新兵再也控制不住,紛紛彎下腰來,大口大口的嘔吐。

老兵們並沒有辱罵這些新兵,而是拍著他們的肩膀安慰說“不用怕!第一次上戰場都是這樣的!見過了血,以後你們也是老兵了!”

王新宇站在船上,用望遠鏡看著這場戰鬥。從明軍踏上沙灘到戰鬥結束,王新宇用懷錶計算了一下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分鐘!

島上開始一邊倒的屠殺同時,海面上也在進行一場一邊倒的屠殺明軍戰船追上兩艘企圖逃跑的蘇祿獨木舟,把它們撞得稀巴爛,狠狠的碾壓到海底。掉在海里的蘇祿人在海水中沉沉浮浮掙扎著,卻被明軍戰船上射下來的燧槍子彈打死在海中。

解決了島上和海上的蘇祿人,又是一批小船靠上沙灘,王新宇親自帶著一批士卒上了岸。

“時間還早,我們在這裡立個石碑,補充點淡水,就直航呂宋島。”王新宇摸出懷錶看了一眼時間,才早上七點十分。計算了一下時間,從這裡往正東方向航行,到呂宋島不過五六十海里,以六節的度航行,到傍晚可以抵達呂宋島的海岸。到了海岸線之後,再往北慢慢尋找自己要找的那片海灣,估計到天黑之前可以找到。

王新宇想有了懷錶,真的是方便了好多!等到了馬尼拉,賣掉貨物,向那些洋人多買一些懷錶過來,自己手下的幾位骨幹,每個人都要裝備上懷錶,這樣就可以掌握精確的時間。還有這望遠鏡,也要多買幾副來用。

有懷錶,再加上望遠鏡,日後同清軍交戰的時候就能更好的掌握戰場時間,又能遠距離觀察對方的動靜,配合上先進的偵察手段,就能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

一塊石碑在黃巖島上豎立起來,上面刻著大明帝國黃巖島。後面簽上署名大明定西伯王羽立,明永曆十四年七月。

黃巖島上的淡水水質還不錯,不僅可以飲用,也能用來做飯燒菜,而且不需要再打井,這些蘇祿人已經挖好水井,明軍水師輔兵只需要從井中打水上來,裝入桶內,就能運回船上。

離開黃巖島之前,島上蘇祿人的屍體被綁上石頭,沉入海底,變成附近海中魚兒的美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