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三種練法(1 / 2)

小說:校園修仙狂少 作者:炎哥

國術,通俗點講,就是指武功。

而武功,以前丁毅只在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中才看到過,但是小說和電影都有點神話,其實很多武功,就包含在生活中,有些簡單的功夫,只要你勤加練習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大家都知道有些殺豬的人,一刀下去,切肉幾斤幾量,清清楚楚,這是常年積累,日夜練習的後果。

古書上有苞丁解牛“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他一生宰牛無數計,一把殺牛刀用了十九年依然鋒利無比,這也是因為反覆實踐,殺牛多了,最後才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像這樣的人,如果有名師指點,稍加練習,就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刀客,國術好手。

現代社會,一些著名的運動員,常年練習一項運動,只要有名師指點,也容易成就明勁高手。

陳家的陳若鋒,在那鄧師父的指點下,站在高臺上,用一根長繩,一頭綁著短棍,一頭綁著一桶水,雙手十指緊抓,不停的扭動捲起長繩,提起水桶,長年累月之後,手掌五指之勁會強大無比。(現實中有人這麼練了很多年,吃核桃時空手一捏即碎。)

當然了,陳若鋒和運動員們,練好了也只能算是外家的功夫,外家功夫只能算是國術的皮毛,沒有明師指點,自己練的話,很容易傷筋傷骨。

所以一些運動員,軍中的兵王猛人,退役之後,身上會有很多毛病。

國術真正巔峰算是清末和民國之初,而國術的稱呼也來源於那個時代。

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多次刺殺滿清高官,甚至親王,其中多倚仗武林中人出力。

至1927年,國民政府委員長張之江起,馮玉祥、於佑任,蔡元培等人呼籲,於南京創立了國術研究館,稱‘國術館組設,原本救國之熱誠,以期強種強國,而循至民眾均國術化’。(看最後一句話,那個時代,政府都希望全國百姓人人習武,強健體魄,保家衛國。)

1928年,更名為中央國術館,相當於民國時期主管國術的中央行政機構(與現在的教育部,衛生部等一個級別。)

之後省、市、縣級國術館(分館,支館)紛紛新設,且館長很多都是有市長,縣長兼任。

由此可見當時國家政府對國術的重視,從此迎來中華武術界的‘黃金十年’。

在那個時代,拔刀相助是英雄的象徵,快義恩仇是俠義的精神,全國各地湧現出諸多國術高手,有很多人物都在後來被搬上電影螢幕,成為膾炙人口的武林傳奇。

也同樣在那個年代,火器開始盛行,所謂‘武功再高,一槍撩倒’,甚至一些國術大師都死在槍口之下,很多練武的人都失了銳氣,覺的辛苦練上幾十年,不如一個拿槍的少年,再加之後國家日趨穩定,政府重提‘俠以武犯禁’,慢慢的國術變的日漸衰弱。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國術精華都已經失傳殆盡,青黃不接,國內一些所謂練武的都只有花架子,擂臺上常見的自由搏擊,武林大會等,更多的就像是小孩子打架,抱著你摔我摔。

看到這裡,丁毅也不禁唏籲不已,曾經中華民族的愧寶,保家衛國的根本,在這個時代曾經流落到用來武術表演,坑蒙拐騙的地步。

現在他終於明白,當初練國術的人會說出一句‘只殺敵,不表演’的堅定,是何等的熱血。

丁毅定了定神,繼續在網上搜尋,心中對國術也越來越有興趣。

後面看的更讓他大跌眼鏡。

大概在兩三百年之前,又或者是一百多年之前,網上似乎對這段時間描的很隱晦,在丁毅所現在所呆的城市,東寧市裡又湧起幾位國術高手。

這些人不知從什麼人身邊學到了真正的國術,使國術大放光芒,再次迎來一段時間的黃金期。

經過這麼多年的展,如今帝國的國術已經在全世界揚光大,國內的門派也百花奇放,不過因為政府也同樣堅定‘俠以武犯禁’這個根本,國內正面不準有國術的報道。

所有學國術的人,都是私底下學習,各門各派的招生也非常低調嚴格。

甚至普通子弟都沒有機會接觸到國術,只有一些名門貴族,世家子弟,政府高層的子女才有機會進入各大門派學習國術。

“原來國術的再次盛行居然從東寧市開始的,不知東寧市出了什麼樣的天才,竟然能重新帶動國術的崛起?”丁毅仔細在網上查閱,這段歷史好像被故意隱匿,所謂的東寧市幾大國術高手,全部沒有名字和資訊留下,他們的故事也很傳神化,像是小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