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內閣會議(二)

關於朱厚照的功過是非,後人早有定論。

總而言之,他繼位後,大明的國力未有明顯下降,在武事上還有進步,但是後期他所用的這些奸臣,確實也給大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對於這些弊政,即使楊廷和不提,朱載圫也會廢掉,無他,太費錢了,光豹房的那些豹子,每日就得花費白銀百兩。

楊一清摸著鬍鬚緩緩說道:“皇上,戶部曾經算過,光遣返工匠、雜役這一項,便可每年節省漕運糧食達一百五十萬石。”

朱載圫搖了搖頭道:“錢不是這麼省的,這些人當初也是受朝廷之命入京的,現在遣返,朝廷也要做好事後撫卹工作,決不能讓這些人自生自滅,都是我大明子民,先帝所犯之錯,買單的該是朕,而不是他們。”

“皇上仁慈,老臣記下了。”楊一清喜笑顏開道。

朱載圫點了點頭道:“先生,那第二件事呢?”

楊廷和乾咳一聲道:“整頓吏治,此事由吏部與都察院牽頭。”

不用說這個提案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朱載圫又補充道:“朕決定將東廠與錦衣衛合二為一,整頓吏治之事,錦衣衛也可以協助,但錦衣衛只能提供情報,沒有執法權。”

“臣等贊同。”

輔說完後,接下來就該是楊一清與王守仁了,兩人互相謙遜一番,最後還是楊一清拔得了頭籌,無論是在資歷,還是在執政經驗上,此時的王守仁都差楊一清很多。

至此也確定了楊一清內閣次輔的地位,四年後,若楊廷和告老,那麼楊一清便是下一任內閣輔。

楊一清乾咳一聲道:“老臣也有兩項提案,請皇上指正。”

“先生過謙了,但說無妨。”

“老臣在西北任職八年,深知當地局勢,現在關中已漸漸破敗,要想往西北運糧,需從兩湖或川蜀啟程,路途遙遠,五石糧食,到達西北邊境能剩一石就不錯了,依老臣之見,朝廷應該再次召集商人開中,實行商屯。”楊一清拱手拜道。

中鹽之法,軍守邊,民供餉,以鹽居其中,為之樞紐,故曰開中。

後來鹽商們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巨大,便在各邊直接僱人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便於更多的獲利,這種辦法就叫做商屯。

但隨著各級官府的逐漸腐敗,那些皇親國戚、勳貴們見此事有利可圖,紛紛奏討鹽引,轉賣於鹽商,從中牟利,因為他們的貪得無厭,導致食鹽供不應求,慢慢的鹽引也不值錢了。

直到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改舊制,讓商人以銀代米,邊地鹽商大都舉家內遷,商屯被徹底破壞,走上了末路,葉淇這種做法雖然增加了國庫收入,但對於九邊防務來說,卻是弊大於利,從那以後,九邊之糧基本上都是由朝廷放,邊地存糧大幅度減少。

所以這件事難就難在朝廷該如何取信於民?一個國家的信譽建立起來的過程很艱難,但毀掉就太容易了,朝令夕改乃是朝政實施的大忌。

“交糧還是交銀?這兩種方式哪一種更經濟?戶部計算過麼?”朱載圫皺著眉頭問道。

楊一清苦笑一聲道:“皇上,現在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是大明缺糧啊,近幾年多地受災,各地常平倉已經全部清空了,再這樣下去,即使有再多的銀子也買不到糧啊。”

“那不如就安排勳貴、皇親們去商屯,百姓們要是見到這些人都去了,說不定會對朝廷重拾信心……”

“不可,皇上!”還不待朱載圫說完,眾人便異口同聲的阻攔道。

“有何不可?”

楊一清搖了搖頭道:“皇上,您想想,若是勳貴們都去了九邊,誰能制衡他們?若有那種野心家,說不定會與手握重兵的將領暗相勾結,這又該如何是好?”

文官們奮鬥了好多年才把勳貴們關進籠子裡,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是不願意開啟籠門的。

朱載圫長嘆一聲道:“那依先生之見,該如何做呢?”

“皇上,老臣覺著此事需朝廷徵召,只要符合條件的鹽商,不去就強制遷去,至於各地鹽引的控制,應使用嚴刑酷法,伸手剁手,伸腳跺腳,誰都不能例外。”楊一清殺氣騰騰的說道。

“好,此事,朕支援先生。”

最終這個提案也透過了,只不過不是全票,毛澄、毛紀二人就沒有表態。

楊一清點了點頭繼續說道:“老臣說的第二點便是實施“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老臣認為這才是萬代不移之良法。”

聽到這兩個熟悉的名字,朱載圫的心臟很不爭氣的開始加跳動了。

朱載圫嚥了口口水興奮的說道:“先生,詳細說說。”

“皇上,現在各地名目繁多的雜稅比較多,不如將田賦和各種雜稅合在一起徵收,百姓除了負擔必須徵收之米麥,其它的一律折收銀兩;另外在徭役方面,百姓們也可以出錢代役,然後由官府僱人做工,這便是一條鞭法。”楊一清侃侃而談道。

朱載圫聽罷,重重的一拍桌子吼道:“好辦法,實在是利國利民之良法啊,還有那個攤丁入畝,先生快些說,朕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楊一清掃視了一番眾人,嘆了口氣道:“皇上,此法若出,老臣將不容於朝堂,為此老夫也曾經左右為難過,但想起先帝恩德,老臣今日就斗膽了。”

“哈哈,先生但說無妨,有朕在,還輪不到您去當替罪羊。”朱載圫給楊一清吃了一顆定心丸。

“多謝皇上,所謂的攤丁入畝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消人丁稅,按照田畝多少來繳稅,也就是說無地的百姓,哪怕家裡人口眾多,也不用繳納一厘錢田稅,反觀那些大戶、豪紳繳納的田稅會成倍增加,老臣知道這麼做會得罪許多人,但我大明朝要是想避開歷朝歷代土地兼併的魔咒,這是唯一的辦法,還請皇上明鑑。”

此話一出,滿堂震驚。

朱載圫此時已經興奮的有些坐不住了,他萬萬沒想到在明代中期,文官們便已經有了這種想法。

朱載圫本想找個合適的時機,自己提出來呢,現在不用了,有了楊一清的這番話,日後自己閃躲騰挪的空間就大多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