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8章 饋贈的價格(2 / 2)

。。。。。。。。。。。。。。。。。。

或許你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明明自己於對方有恩,為何得到的卻是對方的仇視。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就得先引用一個心理學概念——心理預期。就是說在心裡上對一件事物的發展的提前預測評估。

我們在生活中會感到失望是因為事實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而喜悅則是事實超過了心理預期。事實是一個固定的既定現實,客觀的存在。而心理預期卻是會變化,也就是我之前說的“三位太極思想”中的“人心”的領域的東西。

就好像,你有個兒子。如果他平時考試都是滿分100分,那麼你對他高考的心裡預期,就會是即便高考不是100分,那也是90分。畢竟高考很難不是嗎?但是好小子給你考了個六七十回來,你能笑得出來?

而相對的,如果你兒子平時學習成績就很差,一直在及格線上掙扎。那麼你對他高考的心裡預期,估計連混個大學都難吧。但是忽然老天瞎了,不對,是開眼了,他給你考了個一本線以上,你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興奮得就想衝到村頭,抱著圈養的那頭老母豬生啃?!

一樣的道理,一開始,大夏軍的那些人並不知道,葉楓有隨意關閉虛無空洞的能力,當初絕大多數人都是將葉楓視作囂張找死的廢物。所以,他們對於未來的心理預期是,一定會死很多人。因此,即便是面對8萬弟兄的犧牲的事實,他們還是能接受的。因為這個事實是和心理預期相符的。即便他們依舊會悲傷。

但是當所有人知道了葉楓的能力,那麼他們的對於現實的心理預期就變成了,任何人都不用死,那個葉楓去關閉兩個虛無空洞。但事實卻和心裡預期產生了極大的逆差。

而人們對於損失的厭惡心理,是要遠大於獲得的喜悅心理。這個就是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屬性在慾望加持下的必然結果。

舉例來說,就是你得到100塊錢,和被偷走100塊錢,那件事你更加耿耿於懷呢?結果不言而喻。

因此大夏軍對於,這事實和心理預期之間巨大的逆差,會帶給他們的就不再只是悲傷,而會變成了憤怒,甚至是仇恨!而葉楓就是那個被仇恨的物件。他們只是需要一個發洩口而已,根本就不會管這個發洩口找的合理不合理!

這個其實和我們古訓中的那句話“升米恩、鬥米仇”本質上是一樣的。

你在困難時對人家忽然施以援手,人家會感激你,因為他一開始並不認為你會出手相助。但如果你長時間持續地幫助後,對方反而對你的幫助形成依賴,認為“你幫我”是理所當然的。那麼如果你突然停止幫助,對方就會因為你不幫助他而記恨指責你,並被長久的怨恨。

雖然無數先賢留下的真理、道理都在告訴人,要實事求是、遵從客觀規律,不要被感情左右,衝動行事。但是人本身就是情緒動物,如何能徹底摒棄感情情緒?就算是聖人也做不到絕對的六根清淨,徹底沒有七情六慾。所謂的“聖人”,只不過就是,自制力強,受自我受情緒影響的程度,遠低於普通人罷了。

絕大多數不理智不合理的行為決策,都是因為受到情緒影響的比重過大了,簡單的說,就是感情用事。就像是此刻那些仇視葉楓的大夏軍。

而這一切追根究底,還是因為人類的慾望是無上限的。慾望會讓人的心理預期無限拔高。

《六國論》有這麼一句話:“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只要你展露出來,總會有心理預期高出你的能力。即便你只有能力把地球送給別人,但是人家的心理預期認為你能送太陽系給他,所以你說別人能不怨恨你嗎?

這個也是葉楓為何總是低調,不會輕易展露真正的實力,就是不想讓別人產生這些沒有必要的心理預期,淪落到如今被所救之人仇恨的地步。雖然這些事情葉楓不在乎,但是麻煩就是麻煩,能少的話,自然是少一點好些,難道不是嗎?

因此,你不要去當一個無條件的、無償的老好人,你可以善良,但請你在行使善良的同時,還要展現出你善良中的所有鋒芒!你要告訴別人,你的善良不是無償的,是有條件,有價值交換的,是有原則的。否則你的結局註定是悲劇的,灰飛煙滅、有死無生的!

“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醫不叩門、師不順路、千金不傳無義子”

這些千百年流傳下來,經歷過歲月千錘百煉的智慧結晶,是有其背後意義和價值的。

因此,葉楓幫助別人的時候,即便再舉手之勞的事情,即便自己不在乎,即便自己吃大虧,都會和對方進行有條件的交易,其原因就在這裡。

到這裡,你們能明白葉楓的一點做事邏輯了呢?

請記住,你要做個好人!

但同時你也要讓受惠者知道:

“我的善良是有成本的,包含著沉甸甸的代價!”

“我給予你的任何饋贈,早已冥冥之中標好了價格,你終究是要分期付款還回來的!”

喜歡凡仙逆續()凡仙逆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