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傷敵八十自損一萬(2 / 3)

且隨著火炮和火銃發射次數的增多,炸膛的情況也會比之前更容易發生。

在王守仁看來,既然己方的火器已經出現了磨損和彈藥劇烈損耗的情況,就沒必要繼續與韃靼人血戰,能順利撤回大明,把勝果帶回去,其實比再殺更多的敵人,也更具效用。

……

……

王守仁的軍隊,在穩步回撤。

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的人馬並沒有第一時間出現,不過韃靼各路增援的人馬也在增多。

到翌日時,大明後方尾隨的韃靼各路兵馬數量,已超過四萬。

韃靼人近乎把所有能排程的後方留守人馬,都調來打王守仁這路人馬,倒不是說他們想阻截不讓王守仁帶兵回去,他們得到調令出兵時,是知道自己後方的部民正被王守仁追趕,等增援過來之後才知道作戰已經結束了。

失去的已經沒法挽回,只能避免王守仁繼續帶兵西進追擊,那就不如“目送”王守仁帶兵離開。

至於巴圖蒙克回來之後會責罰他們……

這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

法不責眾,現在沒有哪路人馬敢去跟王守仁所部正面交戰,誰都不想送死,既然王守仁都已經選擇撤兵了,就算換你巴圖蒙克回來,給你十萬大軍,你真的敢直接去跟王守仁玩命火拼嗎?

這場仗打完,以後日子還過不過了?

把王守仁和他的六千兵馬給阻擊剿滅了,草原部族損失個幾萬人馬,回頭大明就沒人殺過來了?

張周你們能應付?還是說就覺得這一戰,能讓大明從此放棄攻勢而選擇繼續固守?

至於說不甘心……

沒有什麼甘心不甘心的問題,因為以往每次韃靼人進中原劫掠之後,每次回撤的時候,大明的軍隊也是目送他們離開的,不是不想阻擊,只是要計算成本。

“按照地形圖,從此處到威寧海,需要兩天兩夜以上,中途休整的話,或需要走三天,而從威寧海撤到有大明兵馬駐紮的貓兒莊,大概再需要走一天一夜,沿途不能過多停歇!”

王守仁趁著陣前會議時,跟軍中將領傳達了現在的情況。

大概需要四天四夜的時間,南撤到大同鎮外線兵馬所駐紮的貓兒莊,那裡也曾經是他成名之戰所進行的地方。

如今大明已在貓兒莊築城,大同地方也駐紮了至少萬數的兵馬在此處,並重新設立了烽火臺,往北再到威寧海,都是大明兵馬巡邏的區域。

“好在此番是輕兵南下,若遇韃靼主力圍困,不得不戰,才可戰!否則一律避戰!”

“以韃靼人進入到三里範圍之內,或阻路而不退為標誌!”

韃靼人不主動開戰,大明一方不去追擊,也不主動尋求作戰,這是王守仁所定下的撤兵原則。

如此也算是給韃靼人釋放了一定的“善意”。

你們可以為了面子,跟我們來決戰,我們也不是怕與你們作戰,但請考慮清楚作戰所帶來的後果,我們六千人已經殺了你們過萬的人丁,已經殺夠本了。

往後再殺的,那就是我們賺的。

誰願意當添頭,誰就請上來展現你們的實力,別是當了添頭全軍覆沒,其餘幾路人馬還只是眼睜睜看著不過來馳援,到時你們部族的女人就要被他人所繼承,你們的牧場也要被別人所佔。

……

……

王守仁正在按部就班撤兵之中。

大明按照約定,本應該在韃靼小王子撤兵之後,完成各路出兵,並儘可能做到各點開花的各路將士,卻在出兵方面並沒有做到協調一致。

這跟楊一清遲遲未將韃靼撤兵的準確訊息傳告出去有關。

楊一清也不清楚巴圖蒙克撤兵的原因,對於草原上的戰事,他近乎是一無所知的,京師也未及時把王守仁進犯草原的訊息傳過來,他現在還正在糾結於跟朱鳳有關“奏功”還是“請罪”的細節。

秦紘也是保守派的。

明明延綏周邊的韃靼騎兵已經撤走,秦紘也認為有可能是韃靼人的“誘敵之計”,最好就是先觀察。

反倒是偏頭關一線,當王瓊得知韃靼人已經莫名開始回撤的時候,他是最先派兵出偏頭關的,也不是說他比別人果敢,只能說偏頭關所駐的兵馬和火炮數量最多,而他王瓊又是張周提攜起來的,他知道自己在關鍵時候必須要“挺身而出”。

如果張周和皇帝那邊他落不到好,那他以後在朝中就沒法混了,別指望傳統文臣會在西北邊政上站在他這邊。

大同和宣府則相對寧靜得多。

……

……

此時,也是由宣府往西,由皇帝親自發出的詔書,告知了王守仁從遼東進兵草原的訊息。

此訊息本身是為了給西北將士吃定心丸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