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官多不壓身(2 / 4)

這樣一部書,對朱佑樘明君的名聲,可說是意義重大。

書成。

修書的功勞自然也一併下發,首功並不屬於張周,而是內閣三名掛名的總編撰,但因三人本就已位列宰輔,官職暫時不變,卻是朱佑樘當場言明會有嘉獎。

所謂的嘉獎,其實朱佑樘心中已有定案,就是給三人加封少師等官爵,同時也準備賜玉帶和蟒衣。

但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未來一段時間執行。

三個總編撰功勞大,但也只是口頭表揚,實際獎勵沒下。

在場大臣也都知道,這所謂的首功也不過是個幌子,真正有功勞,會升官的,還是下面那些真正幹活的人。

“……加副總編撰翰林院侍講張周,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程敏政為翰林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改國子祭酒兼禮部侍郎林瀚,為吏部左侍郎;進翰林侍講梁儲,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兼詹事府少詹事……”

一次加官有五六十人。

不過除了功勞比較大的這些,剩下的人多是要在未來幾個月慢慢擬定的,畢竟也不是說一股腦全升上來就行,一個蘿蔔一個坑,只先把重點的官職給安排好,剩下那些侍讀、侍講、修撰、編修的,則要一個個去把官職調動理順。

在場大臣最在意,也是最妒忌的,自然是張周以修書的功勞,直接升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這件事。

要知道這倆職位中,侍讀學士可不是什麼兼職的,是學士就是學士,這是在一個新科進士入朝不到半年的情況下……如果再加上張周現在身上揹著的總制宣大軍務、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的職位……

說張周是目前大明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權勢之人,好像也不是不能這麼說。

當然張周若被調回京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給他正職的六部尚書或左都御史職位,連五寺正卿也夠嗆,多半是騰挪個六部侍郎給他,以兵部侍郎的可能性為大。

文官自然知道以張周目前的功勞,做完了總制,回來當侍郎,是情理之中的。

他們現在也便在想。

既然皇帝給了張周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的官職,那讓他回來再兼個禮部右侍郎的虛職,那就再合適不過。

等於說,張週一回朝,就把他的權力給架空了,哪怕他繼續留在翰林體系,可能以後有晉升翰林學士甚至是入閣的可能,影響到大明中樞決策,但至少張周對朝廷的禍害,在短時間內會降到最低。

……

……

當天朝議還不止《大明會典》成書和嘉獎。

此事之後,朱佑樘又讓戴義將張周派兵去威寧海日常巡防的事,當眾公佈。

因為此訊息前日便已傳揚開,在場大臣也不覺得有多稀奇。

朱佑樘則顯得很振奮道“……國朝對於草原的治理,以往多都流於紙面,出兵後即便有戰果也多都即時回撤,如今要在草原築城,並以牧民放牧、耕作以長久經營治理,算是為日後國朝安邊塞之土定下規範。朕其實也希望秉寬能長久留在邊陲,震懾狄夷,但朝廷上下也缺不了他。”

大臣一聽。

這啥意思?

皇帝這麼快就要把張周給召回來?不對啊!現在明明是張周出兵的時間段,提這個真的好嗎?

“另外狄夷部族頭領火篩,將會在三四日後抵達京師,禮部和兵部酌情擬定迎候之事。”朱佑樘又提了一句。

大臣又沒聽明白。

皇帝讓禮部安排迎接,這能理解,讓兵部參與其中……就算火篩曾經是兵部頭疼的物件,可現在作為使節上貢到訪,這跟兵部有何關係?

很多人望向劉健和馬文升,似在等他們出來給定個基調,也想讓他們為不明就裡的大臣釋疑。

可無論是內閣,還是六部尚書,都沒有出來反對或是註解的意思。

……

……

朝議結束。

剛出奉天殿,一群人就把劉健等人給圍住,有點大朝會之後要開小會的意思。

謝遷有驅趕之意,擺擺手道“陛下要以兵部和都督府派人,或以火炮等震懾狄夷,這有何難理解的嗎?”

刑部右侍郎何鑑道“謝閣老,聽陛下的意思,是要召張某人回朝,以他如今的官職回朝之後如何安置?如今西北未平,陛下召他回來,莫非西北的事就交給他人?”

“是啊。”人群后面有人在搭腔,“一個人背那麼多官職,朝廷上下遇事到底應該聽誰的?”

“呵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