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編 白種人的負擔(2 / 3)

<b>而這個公司的後盾就是英國政府。</b>

<b>土兵起義?1857年,東印度公司僱用的印度土著士兵發起了起義。這場起義像野火般蔓延開來,存在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的危險。憑藉苦戰,英軍才佔據上風。為了防止再發生此類突發事件,幾萬名反叛者被屠殺了。土著皇帝也被流放了。</b>

<b>印度得到了一個教訓,反叛是危險的。</b>

<b>印度在英國統治下?土兵起義的後果之一是,英國政府決定將印度從東印度公司手裡收回來。1858年之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由倫敦委派的英國總督來統治。在印度的其餘地區,土王們只要服從英國的掌控就能保住王位。為了給當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於1877年採用了印度女皇的稱號。</b>

<b>印度的進步?在英國的統治之下,印度人民在學習歐洲文明方面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他們修築了鐵路與公路,建造了灌溉工程,成立了棉花與黃麻廠。不同人種與不同宗教的民族被教育(或是被迫)及和平生活在一起。他們還編寫了法律,與英國有關公平的理論相一致。建立了幾所大學與很多學校,雖然英國統治印度的主因是促進英國的商業,而非促進印度的教育。

</b>

<b>自治運動?但是印度的上層階級學到了一件某種程度上違抗英國人意志的事情。在歐美學習的青年人,學到了為印度爭取被英國人與英語民族重視的自由與自治權利。所以他們回國之後,辦起了報紙,還組建了意在獲取印度自由的會社。</b>

<b>這些自治的倡導者是所謂的印度“民族主義人士”,越來越堅決主張印度自治。作為對他們的請求的讓步,英國准許當地人推選出諮詢委員會里的幾個委員,這個委員會除了供總督諮詢以外,沒有其他權力。在多半省份,也設有相似的諮詢委員會,其中有的人由當地人推選,剩餘的由英國官員指派。</b>

<b>英國的反對?直至1914年,印度上層階級民族愛國主義與自治的主張更進一步,已超過了英國人所准許的範圍。英國人為了商業利益必須要管理印度。除此以外,他們說,自治是無益的,由於印度尚未做好準備。印度人口太多,被種姓、種族、宗教和不同的語言與習俗所割裂,無法自治。英國人說,假如將它丟棄不顧,印度就會再度陷入混亂與無政府狀態之中。</b>

<b>民族主義的渴望?還有一方面,印度民族主義人士宣稱,他們可以自治,會比英國人治理得更好。有的人承認,他們自己建立的政府,或許會比不上英國人幫他們建立的政府,可是不管怎樣他們要自治。這就是印度學習歐洲文明的後果。年邁的印度正在過去,而年輕的印度卻急著要辭掉它的“老師”。</b>

<h3>五、亞洲的其他部分</h3>

<b>法國在印度支那?在印度與中國之間,橫跨著廣闊的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半島屬於熱帶地區,當地居民將印度與中國的文明相結合。19世紀後半葉,印度支那的一個當地國王將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處斬了,這就為法國拿破崙三世征服那幾個省提供了理由。法國的屬地一點一點地擴張,直到“法屬印度支那”攫取了半島的東半部。在某種程度上引入了法國的法律,還建立了少數的法國學校,可是總的來說,法國更關心的是如何銷售法國製造的食品,而非本地人的歐化。</b>

<b>暹羅的進步?在印度支那半島的中部地區,只剩一個獨立的王國暹羅(今泰國),地處法屬印度支那與英屬緬甸之間。雖然一些邊境省份被英法佔領了,可是暹羅依然是獨立的。它在國王的統治下,聘任了歐美顧問,所以900萬橄欖膚色的人民得到了快速的進步。還建立了郵局與電報業務。年輕人被派往外國留學,本國也建立了學校。這些進步舉措的結果是,暹羅(現今的泰國)與印度或是法屬印度支那相比,按照人口比例算,如今有更多的人能讀能寫,還有更高的兒童入學率。</b>

<b>俄國在西伯利亞?現在轉向亞洲的北邊,我們發現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況。西伯利亞是亞洲大陸上唯一被歐洲人殖民的地方。這個於16世紀和17世紀被俄國征服者與探險家所佔據的廣闊區域,於19世紀至20世紀接納了上百萬的俄國殖民者,其中有許多是被流放的俄國罪犯。西伯利亞人口總數達到了800萬,俄國人佔了大半,和土著部落的人口比例約為四比一。多半殖民者居住在西伯利亞南部,那裡的土地非常肥沃。而北部大面積的荒蕪貧瘠之地依然無人居住。俄國政府於1891年至1905年所建成的橫穿西伯利亞的大鐵路,有利於促進這片遼闊殖民地的發展。</b>

<b>俄國的擴張被遏止?俄國想要將滿洲與朝鮮併入西伯利亞的意圖被日本打亂了。另一個敵人——英國阻擋住了俄國自西伯利亞往南向印度與波斯灣的擴張。在俄國漸漸擠入中亞、裡海與中國之間的時候,英國為了印度的安全而恐慌起來。最後,英國公開宣佈,西藏與阿富汗應當作為緩衝區域,俄國不能計劃征服它們。之後,英國讓這兩個山區變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b>

<b>近代波斯?英俄野心的矛盾,在古時輝煌而現今衰落的穆斯林王國波斯尤其尖銳。英國人擔心俄國人掌控了波斯,那便距離印度很近了。最終,於1907年,英國與俄國簽訂了協議,波斯北部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波斯東南部屬於英國的勢力範圍,至於中部則當作是中立或者緩衝地區。</b>

<b>這項協議從阻止了英俄戰爭的角度來講,是件好事,可是對波斯人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像很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波斯存在一個改革政黨,它希望採取歐洲的制度但不必犧牲波斯的獨立。這些改革人士勸服波斯王(沙)頒佈憲法,成立國會以及聘請歐美顧問。可是俄國沙皇卻希望波斯總是這麼衰落下去,所以阻擋波斯的改革,甚至還挑起了內戰。他希望找到一個理由將俄國軍隊派往波斯。最後,波斯依然處於混亂與落後中,它的北面諸省還在俄國的掌控之中,南部被英國所掌控,很大的中間地帶落在了目無王法的匪徒手裡。作為兩大強國間掠奪的物件,這種處境比被單獨被其中一個吞併更壞。

</b>

<b>亞洲土耳其與巴格達鐵路?在放下亞洲之前,有關土耳其帝國在亞洲的部分,還要說幾句。這部分包括了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等。</b>

<b>19世紀末,土耳其人管理的這個地區的糟糕程度,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除了在敘利亞與亞美尼亞的基督教教會修建的幾條很短的鐵路之外,歐洲文明依然不為人們所知。可是在20世紀初期,一個德國公司從土耳其獲得了修建一條穿越小亞細亞與美索不達米亞的鐵路的權利,將君士坦丁堡與巴格達以及波斯灣連線起來。德國人希望採用這種方式得到一條自德國到波斯與印度市場直達的道路。而且一旦與英國作戰,這條鐵路也會派上用場。此外,德國人希望透過灌溉能從美索不達米亞獲得大批次的穀物供給。他們還深信,豐富的油田與礦山的開發與利用能夠為德國資本家們帶來豐厚的利益。</b>

<b>反對巴格達鐵路?巴格達鐵路計劃遭到了德國敵人們的強烈反對與阻攔,可是德國人卻堅持要修建這條鐵路。俄國人不想德國掌控土耳其。英國擔心一條至波斯灣的德國鐵路會威脅到自己對印度的統治,和對波斯灣周邊那些有價值的油井的掌控。事實上,巴格達鐵路所引發的仇恨,是導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間接原因之一。</b>

<h2><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F93X.jpg" /></h2> <h2>第42章 非洲的征服</h2>

<b>非洲的版圖看起來非常像一張百衲被,由大塊、小塊與中等塊的補丁組成的奇怪樣式。這些“補丁”是屬於不同國旗下的領地。這些領土多半是被歐洲列強自1880年至1914年間吞併的殖民地。在那段時期,7個歐洲國家爭先恐後地加入到這場瓜分“黑大陸”的驚人鬥爭中來。</b>

<b>“黑大陸”?直至19世紀末的時候,非洲從很多方面來說仍是 “黑大陸”。比如,它基本上不被外人所知曉,大多數地方仍是未探究過的荒原。它的多半居民膚色是黑的。他們許多人的頭腦是相當閉塞和黑暗的,因為文明之光尚未照到那裡。</b>

<b>非洲北面的埃及與一些地區在歷史上還算是古老的,可是廣闊的非洲內陸卻不為人知且未被征服。它彷彿被沙漠與遙遠的距離,被叢林地帶、熱病以及野蠻部落安全地護衛著。19世紀之前,非洲只有一個由歐洲強權建立的真正的殖民地,那就是位於極南端的由荷蘭人建立的開普殖民地。</b>

<b>英國於1814年佔據了開普殖民地。法國於1830年征服了北面的阿爾及利亞。在西部海岸有很多小貿易點,歐洲人在貿易點購買奴隸與象牙。直到1880年,十分之九的非洲還依然留在土著人手中。之後因為種種原因,歐洲闖進來了。</b>

<h3>一、善因和惡果</h3>

<b>在1850年至1900年,歐洲人對非洲產生了新的興趣,有四個原因:(1)民族主義。在1848年至1871年,尤其是德國與義大利的統一戰爭,使歐洲諸國的愛國精神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後,法國、英國、德國以及義大利熱情的國民急切想要擴大他們自己的屬地。(2)教會。在天主教教徒與新教教徒中,極大地爆發了同樣的傳教熱情,人們要去開展取消非洲奴隸貿易,並讓異教的土著皈依基督教的工作。(3)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讓各種製成品數量大量增長,歐洲的資本家迫切地要為他們的貨物開拓新的市場。(4)探險。膽大的探險家被科學的好奇心或是對刺激的愛好所驅使,走遍了整個非洲地區,並進行了測繪,在吃人族與森林的奇異猛獸中歷經奇險。</b>

<b>利文斯通與斯坦利?最偉大的非洲探險家之一就是大衛·利文斯通醫生,一個善良的蘇格蘭人。他於1840年以一名醫生、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了黑大陸,並於1873年在那裡死去。他在1869年至1871年失蹤,又被《紐約先驅報》的記者亨利·M·斯坦利找到,這個故事太長了,就不在這裡講述了,可是非常值得一讀。之後,斯坦利接續了利文斯通未竟的非洲探險工作。</b>

<b>斯坦利找到利文斯通之後便回到了歐洲,告訴歐洲的棉布製造商如果將顏色豔麗的衣服賣給非洲的裸體野人,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b>

<b>歐洲在非洲?由於以上原因,歐洲各團體與列強大概從1880年起,爭先恐後前往非洲去奪取據點與領土。比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憑藉斯坦利的幫忙,得到了一個非常大的非洲王國——剛果自由邦。同時,法國得到了非洲北岸的突尼西亞,並在剛果河流域北部豎立標杆,表明這個地方歸其所有。義大利在紅海岸邊吞併了一塊土地。英國派遣軍隊將埃及置於它的統治之下。俾斯麥也幫德國佔領了四個殖民地。</b>

<b>這只不過是一場瘋狂的領土掠奪戰的開始。

</b>

<b>獲取領土的方法?在非洲建立帝國是件容易的事情。幾瓶燒酒、幾桿槍以及幾件俗豔的小裝飾品,就足夠賄賂非洲酋長簽署條約(他看不懂那個條約),將他的土地置於一個歐洲強國的“保護”之下。有時候就連這種儀式也不需舉辦。通常只需要兩三個歐洲外交官坐在巴黎或是倫敦,將一張地圖擺在面前,只要在上面畫上幾條線,就可以在他們各國之間分割幾千萬平方英里的非洲土地。</b>

<h3>二、帝國的創立者塞西爾·羅得斯</h3>

<b>英國在非洲如此活躍是意料中的事,而我們已知的塞西爾·羅得斯,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b>

<b>開普至開羅計劃?前面已講述過,英國於1814年從荷蘭手裡奪得了開普殖民地,於1882年控制住了埃及,儘管尚未獲得徹底的統治權。一個有眼光的人可以自南部的開普敦望到4 000英里之外的北部的開羅。羅得斯就有這種眼光。</b>

<b>夢想的日子?這個時代,人們的腦海中都構想著偉大的計劃。幾年之前的1869年,蘇伊士運河曾經讓舊世界東西兩方的船隻暢行無阻;在新世界中,第一條連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鐵路建成了。可是幾年之後,俄國修築了橫穿西伯利亞5 000英里的鐵路,而德國皇帝卻正計劃著修築穿越小亞細亞至波斯灣的鐵路。</b>

<b>羅得斯很有眼光,英國擁有人力與財力,可是開普至開羅的鐵路計劃卻遭遇阻礙,被長期延後了。</b>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