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王凌壽春測兇吉,楊康司空府告密。(2 / 18)

小說:晉亂山河 作者:雲中燕

“乃暴貴者現。”

王凌則是說的直接。

浩祥聽完,心中有數:“大都督,並不全對。”

浩祥明白,如果完全按王凌的說法,則太容易被王凌識破,迴旋起來則顯的更加真實:“若果此兆兆東吳,則是大凶之兆,實有熒惑守南斗,君王殿下走之說,然,此兆兆於大魏,對於大魏來說,則乃是暴貴者現。然此兆兆於魏吳共佔之地,則是兆天下王者興!”

浩祥說的頗為肯定。

王凌聽聞,不覺大喜過望:雖與我所佔卜稍有不同,然起事討伐司馬懿,卻是擁立楚王曹彪為帝,此不正是王者嗎?功成名就,不就是王者興嗎?

“天師果然名副其實,王凌甚是佩服。”

即刻好生招待,畢,以金送於浩祥。

王凌雖開開心心送走了浩祥,心中卻還是不甚踏實,一則曹彪一直是令狐愚交往,現雖知曹彪有意,但令狐愚卻是已然暴斃,還需再對接曹彪方可。

即刻派舍人勞精又去白馬,不久,勞精回來稟告,楚王意決,只需周密行事。

勞精從白馬回來不久,接替令狐愚兗州刺史的楊康也已到任。

自此,事所慮二已解其一:師出有名了。

然如何獲得調兵虎符,卻一時又讓王凌陷入僵局。

只是令王凌沒有想到的是,機會竟然很快就來了,且來的如此之快,而這麼快到來的機會,正是王凌所觀到的熒惑守南斗之象。

熒惑守南斗之象,不僅僅王凌觀到,東吳自然也是觀到。

而此時的東吳,卻是深深陷入南魯儲爭的死局,導致東吳朝野上下幾近分崩離析,令東吳社稷岌岌可危。

熒惑守南斗之象報於孫權,孫權聽後大驚:“熒惑守南斗,傷君之凶兆,須必解之。”

孫權遂壯士斷腕,果斷處置南魯之爭,廢黜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以解熒惑守南斗之兆。

然孫權雖壯士斷腕解決了南魯之爭,但東吳社稷的動盪,卻是被大魏的徵南將軍王昶嗅到戰機。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子。

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王昶封為武觀亭侯,遷升徵南將軍、持節,都督荊州、豫州諸軍事,親自操練水軍,廣積糧草,為伐吳做準備。

當王昶嗅到伐吳戰機後,即刻上奏朝廷:孫權因南魯儲爭,為解熒惑守南斗之兇,誅殺魯王孫霸,致使東吳社稷岌岌可危,應於此時起兵,攻伐東吳。

朝廷得到王昶伐吳奏章,即刻問詢太傅司馬懿。

司馬懿對王昶大加讚賞,遂派調兵虎符與王昶,王昶即刻憑藉調兵虎符三路大軍攻伐東吳:

新城郡太守州泰兵巫縣、秭歸。

荊州刺史王基兵夷陵。

徵南將軍王昶兵江陵。

共三路大軍,攻伐東吳。

三路大軍皆來勢洶洶,準備充分,士氣高漲,一時間斬殺數十員東吳大將,擊殺吳軍數千人,大獲全勝。

三路大軍勢如破竹般的進攻,一時間驚到了吳主孫權:“雖已讓魯王孫霸自裁以解熒惑守南斗之兇,看來孫霸非為君主,此兇不能解。我已年逾七十,行將枯木,生死乃是旦夕之事,我死尚不足惜,只是若果魏國從淮南方向趁勢南下,豈不瞬間可奪我東吳?如此看來,為保東吳社稷,需提前防備為好。”

孫權遂十萬大軍進駐堂邑,將流經堂邑的塗水堵塞,借窪地構築巨大塗塘,用以阻斷曹魏南下建康之路,以保東吳社稷安危。

東吳堂邑構築塗塘以絕魏國攻伐東吳之路,如此大的動靜,讓王凌不禁大聲叫好:“此乃天滅司馬懿!正好藉此於朝廷討要調兵虎符,調動天下兵馬,迎擁楚王為帝,都許昌,討伐司馬懿。

主意打定,即刻上奏,討要調兵虎符。

然,朝廷卻是回到:“東吳孫權堂邑構築塗塘,乃是防禦,非是進攻,於魏國並無威脅。”

竟然否了王凌討要調兵虎符的請求。

為何?

王昶攻伐東吳,朝廷即刻下調兵虎符,而王凌為何卻是被朝廷阻止?

一切皆需從令狐愚暴斃說起。

令狐愚暴斃前,忽接朝廷下旨,要令狐愚前往洛陽陳述兗州地方政務,而此時的令狐愚正與楚王曹彪接觸,無暇顧及朝廷陳述政務之事,即安排其心腹家臣楊康前去洛陽。

“真乃天助我也。”

王凌得知,即刻尋到浩祥,帶入大都督府一問究竟。

“天師,我夜觀天象,見熒惑守南斗,不知兆何事?”

王凌也不囉嗦,直問浩祥。

浩祥豈能不知如此天象?

然在浩祥看來,熒惑守南斗,乃是傷君天象,大凶之兆。然若是傷君之兆,則此兆必兆東吳,與王凌並無干係。可如今王凌請到府中相問,又不得不答:“此次熒惑守南斗之象,現於魏吳所共佔之地,解釋起來則頗為複雜。”

浩祥只得賣個關子,套大都督王凌意圖:“大都督覺此天象兆何事?”

唯恐言錯,得罪了王凌,則是吃不了兜著走,周旋起來才有餘地。

“乃暴貴者現。”

王凌則是說的直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