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論(2 / 2)

在西西里,鬥爭主要以敘拉古為中心。迦太基和羅馬的艦隊在這裡相遇,但是羅馬艦隊的實力要明顯高於迦太基,儘管迦太基人曾經不斷地向敘拉古城裡運送補給品,但是他們還是避免跟羅馬艦隊硬碰硬。羅馬艦隊在這裡控制了馬薩勒、巴勒莫和墨西拿,他們還在這裡建立了牢固的軍事基地。在那時南部的通道還是暢通的,迦太基人才可以堅持反抗和鬥爭。

根據以上的種種事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而且這個結論是非常有依據的,那就是:羅馬的海上力量已經控制了從西班牙的塔拉弋納(Tarragona)到西西里島西端的馬薩勒,再從馬薩勒到亞得里亞海的布林迪西一線以北的海域。而且在戰爭期間,這種控制一直持續著。雖然這種控制不能完全阻止迦太基人的襲擊,但它卻遏制了漢尼拔急需使用的海上交通線。

另一方面,戰爭頭10年,羅馬艦隊的實力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在西西里和迦太基之間的海域長期持續性作戰,所以羅馬艦隊不可能到自己能力範圍外去活動。當漢尼拔一起程,他便傾其所有來維護西班牙跟非洲之間的交通線,而當時的羅馬人也沒有襲擊這些交通線的想法。所以,羅馬艦隊的做法完全使馬其頓置身於戰爭之外,也沒能夠有效地制止迦太基人在西西里進行的多次有效的牽制攻擊,但它確實遏制了迦太基人對遠在義大利作戰官兵的支援。那麼,西班牙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

漢尼拔的父親和漢尼拔都把西班牙當做他們入侵義大利的根據地。在戰爭開始前的18年裡,他們佔領了這個地方,並非常有政治頭腦地擴大和鞏固了在這裡的權力。他們訓練出了一支龐大的、極其富有經驗的軍隊。漢尼拔一起程,就把在這裡的政權交給了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哈斯德魯巴(Hasdrubal)。這種忠誠是漢尼拔無法在派系林立、紛爭不斷的非洲本土得到的。

隨著漢尼拔點燃戰火,迦太基人就取得了南部港口加的斯到埃布羅河之間地區的使用權。雖然在埃布羅河與比利牛斯山地區之間居住著很多對羅馬人十分友善的部落,但是當羅馬人離開之後,他們也沒有有效地抵抗漢尼拔。漢尼拔留下了由漢諾(Hanno)統帥下的1.1萬士兵對這個國家進行軍事佔領,以防止羅馬人進犯和騷擾他們基地之間的交通線。

但是,在同一年的這個時候,西庇阿⑧(Scipio)率領2萬士兵打敗了漢諾,佔領了埃布羅河沿岸和內陸以北地區。這樣一來,漢尼拔就跟哈斯德魯巴⑨斷了聯絡,並從這時開始,羅馬人對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部隊大舉進攻,而羅馬人與義大利相連線的水上交通線卻一直平安無事。羅馬人還在塔拉弋納(Tarragona)設立了一處海軍基地,跟哈斯德魯巴在西班牙東南港口喀它基那(Cartgena)的基地對抗,緊接著他們大舉攻擊這塊基地。這次戰爭的指揮者是年輕的西庇阿兄弟,7年來雙方各有勝負;但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哈斯德魯巴給予了他們毀滅性打擊,西庇阿兄弟被殺,迦太基人幾乎就成功地將增援漢尼拔的預備力量突進到比利牛斯山脈。然而,當他們準備再次發起攻擊時,卡普阿(Captla)失陷了,這樣一來,圍攻卡普阿的1.2萬羅馬士兵就在克勞迪阿斯·尼祿⑩(Nero)的率領下開往西班牙。尼祿才能超長,深通謀略。在第二次羅馬與迦太基間的布匿戰爭中,正是卡普阿將軍做出的具有決定性的軍事行動才確保了羅馬人對哈斯德魯巴行軍路線的控制,這條方便快捷的交通線,就被羅馬海軍給切斷了。

兩年之後,年輕的西庇阿接過了在西班牙的統帥權,他採取海陸聯合進攻的策略,迅速佔領了喀它基那。緊接著不久,他便做出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舉動,即解散了他的艦隊,並把艦隊上的所有官兵水手全部調撥進陸軍。西庇阿野心勃勃,他並不滿足只作為一支鉗制部隊去封鎖比利牛斯山通道,他還長驅直入進入西班牙南部,在瓜達爾基維爾河與哈斯德魯巴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此後,哈斯德魯巴匆匆忙忙北上,從比利牛斯山西端經過,挺進義大利。那時候哈斯德魯巴的處境已日益窘迫,部隊減員很厲害。

這時候戰爭已經進行了10年,哈斯德魯巴幾乎沒有遭受多少損失就進入到了義大利北部。如果說他能夠跟漢尼拔大軍會合的話,那麼歷史將會是另一個樣子。因為當時的羅馬軍隊也已經山窮水盡,瀕臨崩潰,他們連線殖民地和盟國的關係已經出現裂痕。然而,哈斯德魯巴和漢尼拔兩人的狀況卻更加叫人擔憂,兩兄弟一個在梅陶羅河(Metaurus)畔,另一個還在阿普利亞(Apulia),兩者相距仍有200英里之遙,而且他們還要應對實力強大的敵國,而羅馬的軍隊則剛好處於兩者之間。造成這樣險惡的戰局,除了哈斯德魯巴姍姍來遲以外,還因為羅馬軍隊徹底控制了海洋,使得哈斯德魯巴和漢尼拔兩人相互支援時只能繞路走高盧。而正當哈斯德魯巴在這條遙遠的路上繞行時,已經有1.1萬的羅馬士兵途經海路去增援正在跟哈斯德魯巴打得難分難解的羅馬陸軍。結果不言而喻,哈斯德魯巴派往漢尼拔處的信使們紛紛落入克勞迪阿斯·尼祿之手。尼祿獲悉了哈斯德魯巴的進軍路線之後,親自率領8000名最優秀的官兵前去跟北方的部隊會合。等到兩軍合二為一的時候,一切都已成定局,兩名執政官以其佔絕對優勢的兵力全殲了哈斯德魯巴的軍隊,這位戰功卓著的迦太基將領也在戰場上喪命。當自己兄弟的頭顱被扔進漢尼拔的營房的時候,漢尼拔才大夢初醒,絕望地疾呼,羅馬已經成為了世界的主人。接下來,兩個國家之間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梅陶羅河之役打響了。

這場戰役想當然地以羅馬的全面獲勝而告終,總結其軍事形勢,可以歸納以下幾點:迦太基人要想推翻羅馬人的統治,就必須進攻羅馬人在義大利的權力中心,破壞以羅馬為首的軍事聯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迦太基人就必須擁有堅固的根據地和一條堅固而穩定的交通線,根據地已經由軍事天才巴卡在西班牙建立起來,而交通線卻總是斷斷續續。如果要建立一條穩固的、安全的交通線,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透過海上,第二個是繞道高盧。第一條線路沒辦法衝破羅馬海軍在海上的封鎖,第二條几度岌岌可危,並且在最後被羅馬陸軍佔領西班牙北部後切斷了。羅馬的陸軍能夠做到這一點,其主要原因還是羅馬人控制了海上霸權,而迦太基人從來沒有控制過海上局勢,所以根本不會對羅馬軍團構成威脅,因此對於漢尼拔和他的基地來說,羅馬人佔領了兩個重要的位置,一個是羅馬帝國本身,還有一個就是西班牙北部。它們之間有一條穩固的交通線來連線,這樣,相互之間的支援會源源不斷地進行。

如果地中海地區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羅馬人堅守在科西嘉島和撒丁島的山脈,並在塔拉弋納、馬薩勒與墨西拿、義大利沿海靠近熱那亞一帶建立據點,同時還在馬賽與其他地區建立了盟國;再如果羅馬人還擁有一支所向無敵的武裝力量,可以自由馳騁在沙漠中,而羅馬人的敵人又十分落後,只能勉強集結部隊迂迴奔走;那麼,這種軍事局勢就已經註定了,即使你用再怎麼誇大的詞彙形容這支勁旅都不會顯得過分。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無論敵軍的實力多麼微弱,都有可能佔據有利的地形實施襲擊,哪怕是燒燬一座村莊,或者讓一些臨近邊境的地區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甚至有可能會截擊護送給養或者裝備的隊伍。但從戰略意義上來說,這種小打小鬧根本不會動搖交通線。這種類似於獵食性的行動只能被交戰中較弱的一方使用,但是,接下來有人得出的一條推論卻是大錯特錯了。他們認為這跟我們掌握的歷史事實並不符合,那就是“羅馬和迦太基都無法擁有對海洋無可替代的所有權”,因為“羅馬艦隊會時常開到非洲海岸耀武揚威,而迦太基艦隊有時候也會在義大利沿海招搖過市”。在我們設想的那個圈子裡,海軍成為對我們所想的荒漠起決定作用的角色,然而,在大多數人眼中,這個角色似乎可有可無,顯得非常陌生,這就相當於一個遠古時代的不同人種,沒有自己的祖先,自己包括自己周圍的人都對這些一竅不通,那麼即使其對於這個時代乃至這個世界歷史有深遠的影響,也會被忽視掉的。如果這個論述正確的話,那麼海上力量最終將會從主要因素中刪除掉,這顯然是錯誤的。

我們所列舉上面的例子,其時間間隔都與現在相去甚遠,有的可能是本書討論之前的,有的可能是之後的,但無論怎麼說,這些例子都用來說明這個主題的重要性和從歷史中所要借鑑的教訓。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這些例子都屬於戰略範疇而不是戰術範疇,與其說它左右著戰鬥的行為,還不如說它影響著戰鬥的部署,因此它具有永恆的價值。在這一點上,有一位權威人士說了幾句箴言,傑米尼⑪說:“1851年年底的時候,我剛好在法國巴黎,一個聲名顯赫的知名人士問我,近年來武器裝備的緊張會不會對戰爭的方式帶來任何比較大的變化。我當時就回答說,武器裝備的更新或許會對戰術的細節問題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在大規模的戰爭中,我們還是要運用那些過去時代裡偉大的軍事統帥獲勝的戰爭策略和原則,比如愷撒、弗雷德裡克和拿破崙。”

對於海軍來說,研究這一原則比以前更為重要,因為現代的蒸汽艦隊具有強大而穩定的運作能量,所以制定出巧妙精確的作戰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在單層甲板船和大帆船時代,我們可以制定出最為精妙的作戰方案,可這一切都有可能因為天氣的原因而化為泡影。但是對於現在的海軍來說,這種困難已經不復存在,我們強大的艦隊能適應任何惡劣的氣候環境。指導大規模的海軍行動原則都是我們根據歷史經驗總結出來的,這些原則無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都非常有用,不同的是我們現在在執行這些原則時,不用大費周章地去考慮天氣原因了。

我們常常提到“戰略”這個詞,要是非給它下個定義的話,只能把它侷限在一場或者幾場軍事行動之上,這些軍事行動或是單獨的,或是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但都被當做戰爭中的現實或者就近的幾場戰鬥場景。不過這可能單單指的是陸上的軍事戰略,對於海上行動來說可能並非如此。最近法國有一位著名的作者非常正確地指出:“這種定義對於海軍的軍事戰略來說,實在是太過狹隘了。”他還說:“海軍戰略跟別的軍事戰略是有區別的,哪怕是在和平時期,它都需要制定自己的戰略。在和平時期,透過購買或者簽訂某種條約,可以在一個國家中佔領一方很好的據點,這種手段有時候比透過戰爭手段取得的更加管用,也能在最後的關頭髮揮出意想不到的決定性影響。這種軍事戰略會指導我們在什麼地方選定地點站穩腳跟,漸漸由暫時性的佔領變為長久性、確定性的佔據。”

這種意見有一些人會非常樂於接受,他們在10年之內已經親眼目睹了英國成功佔據塞普勒斯和埃及,雖然在表面上只是暫時性的佔領,但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這塊被他們佔領的土地的。這種暫時性的佔領最終都將變為長久性的佔據,這是暗地裡持續不斷的精神所致。實際上,現代的海軍強國都堅持把自己計程車兵和艦隊滲透到不同的海域和戰略要衝,雖然他們的做法沒有英國佔領塞普勒斯和埃及那樣引人注目。因為海上戰略說到底還是為了本國的目的,無論是戰爭時代,還是和平時代,都要建立、維護和發展本國的海權。所以說,海軍戰略的研究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全體公民而言意義非凡,對於那些擔任著外交任務和軍事任務的人來說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將仔細研究一個瀕海國家能夠崛起的必要條件和一般條件,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在本書中,我們開始考察17世紀中葉幾個歐洲瀕海國家的情況,並驗證這些戰爭教訓和經驗,得出正確的結論。歷史的總結就從這裡開始。

註釋

①教義:原指宗教所信奉的義理,本文采用它的引申義即“信仰和準則”。

②唐尼布魯克,美國地名,因為在當時舉行的博覽會以組織、混亂而著稱,作者引用來比喻混戰的局面。

③公元前415年6月,敘拉古人將軍在遠征西西里時說,“藐視敵人攻擊的最好手段就是勇敢地行動,做好充足的準備,視真正的危險已經來臨。”

④法國戰術家,現在法國小鎮莫羅古斯就是因紀念他而命名。

⑤1797年2月,傑維斯和納爾遜共同指揮了聖·文森特角海戰,傑維斯的作戰原則是“緊咬敵人不放”。

⑥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基人為“布匿”得名。

⑦漢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軍事家,終身與古羅馬為敵。

⑧又譯斯奇皮歐,古羅馬名門貴族,在共和國時期以軍功顯赫著稱。

⑨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遠親,在羅馬和迦太基爭奪西地中海控制權的鬥爭中誓死保衛家鄉。

⑩古羅馬著名將領,因第二次布匿戰爭而聞名於世。

⑪一個讓拿破崙感到恐懼的天才,近代兵學師,瑞士人,一生卻為兩個敵對大國法國和俄羅斯效勞,其軍事鉅著《戰爭藝術概論》被歐美各國普遍列為軍事教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