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農科院和爺爺一起穿了 第24節(2 / 2)

就算這時候崔教授和時知還是沒動過要拿出紅薯、玉米、土豆的念頭,如果南瓜不是因為不適合大規模種植他們也不會這麼輕易拿出來。

原因很複雜,一部分現實原因是這些作物突然出現會引起懷疑,帶來危險,時知和崔教授不願意多生事端,但這其實只是他們剛來時的狀態,如果有心,運作幾年還是可以順利把這些作物平安推廣出去。

可他們絕對不會這麼做,或許一般人覺得這些高產糧食是“開掛”般的存在,但崔教授作為專業農科人員卻很清楚這些作物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危機”。

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並不高,對比時知他們那個時空,也就明清時期一半的生產力,要知道他們那個時空,在引進玉米、紅薯並且度過本土馴化期後,玉米和紅薯幾乎迅速就改變了北方的食物結構。

傳統本土農作物變成了金貴“細糧”,大部分土地都開始只栽種這兩種糧食作物,也因此產生了一波“人口爆炸”,這某些方面是好事是進步。

可是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和明清隔著五六百年的距離,現在這時候拿出來這些高產作物,崔教授幾乎可以確定沒有幾年大良不分南北都只會大規模種植這兩三種農作物,哪怕是江南最上等水田也會放幹水去種植,畢竟這裡差了幾百斤的糧食產量。

明清時期本土糧食作物的種子其實已經馴化非常成熟穩定,再加上耕作方式的進步,“精耕細作”已經到了一個高峰,所以小麥、小米、稻米這些作物最好的田畝產四五百斤也不是問題。

所以“細糧”作物佔得比重下降但不會直接“消失”,可現在不同!

如果突然出現“神種”,那現在已經馴化的糧食作物就可能“退化”甚至“絕跡”!但凡有些生物學常識的,都知道作物物種豐富人類才能抵抗大自然的威脅。

而且現代的高產作物種子在培育條件達不到時,多次耕種留種的種子會出現“減產”退化現象,這也是現代農業耕種幾乎每年都要買新種子的原因。

空間裡這些高產作物對於這個時空來說都是外來的物種,除了崔教授哪怕時知也不怎麼了解具體培育和種植,以後萬一出現病變或者退化,種植的作物又單一,那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這些年崔教授一直努力推廣先進的耕作方式,和培育適合本土高產的小麥、蜀黍就是為了先把大多數作物平均畝產量提高上去。

只有這樣,某一天那些高產農作物問世時,才不會讓所有人陷入高產作物瘋狂的耕種模式,導致人類努力馴化萬年的多種糧食作物消失在人類食物結構中。

如果真出現這樣的事,崔教授認為自己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這個時空文明發展程序的“罪人”。

以上這還是“百年危機”,往更遠處看,千年後如果這個文明也能進化成他們那個時空一樣,那麼現代的“種子危機”只怕也會降臨,這顆雷也許會把千年後“種子危機”炸得更加嚴峻。

南瓜雖然也高產,但它只是可以充飢的蔬菜,有儲存和運輸這個兩個“短板”,農人就算想大規模種植也無法長久儲存,它代替不了糧食的地位。

而且這種作物犄角旮旯都可以栽種,農人不會捨得浪費上好農田去大規模種植它,目前來看這個作物“危害性”不大。

送完種子後崔教授馬不停蹄開始投入到今年的育種工作中,而時知原本的計劃是今年開春前把基地的“學校”開起來。

可因為戰亂和流民湧入,白雀他們大部分都派出去探聽訊息了,直到戰爭結束他們才陸續回清河,計劃只能改變。

“先把選出的人帶去適應一下,讓人先教他們武學和簡單的藥理吧。”時知如今脫不開身,只好先改變計劃。

冀州之亂雖然沒大規模擴散到桐州,可為了安置難民,家主府的存糧幾乎全部掏空了,要想恢復元氣,今年必須更快推廣更多的良種和先進的耕作方式。

這個時代的人抗風險能力太低了,時知和崔教授都感受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今年棉花也要擴大試驗田的規模,因為朝廷強制送流民回原籍的政策,家主府也沒辦法留下太多勞動力,蒲尊山的勞工也已經陸續返回原籍。

但還是有些人聽到崔氏的名聲特意過來投靠賣身,想在這亂世中有個可以得到活命和庇護的地方,家主府挑了一些合適的,經過一番操作,收留了五百多流民打算安排他們開荒去種棉花。

第35章 .驚雷工作狂瘋狂輸出

時知讓人在劃出的荒地蓋了個莊子,為這些人提供臨時住處,今年上半年的口糧也提供給他們就當是開荒的酬勞。

這些人的戶籍也讓官府幫著辦好了,都落在了崔氏名下,戰時崔氏鼎力相助刺史府與郡守府都很願意給這個面子與方便。

三月末時家主府名下三百畝荒地被開墾出來,時知讓人送來十頭耕牛幫著加快耕種速度,一百畝種上了空間的棉花種子,另外開墾的二百畝地種上了高產蜀黍,等到了秋天這些蜀黍應該夠這五百人的大半年口糧。

計劃裡等秋天這三百畝全種上冬小麥,然後還要再繼續開荒,來年春天新開的地再種棉花,這塊荒地大概有兩千多畝,崔教授計劃三年內讓人開墾完。

崔教授如今已經不用再經常盯在小麥地裡,莊子上農人對“神農六號”的習性已經非常熟悉了,他只要傳授留種問題和技術就好了。

今年棉花培育是崔教授工作的重心,他隔三差五就要過來記錄資料,同時也要傳授種植棉花的技術和注意問題。

如果今年一切順利的話,棉花也能慢慢推廣,不過這應該是個漫長的過程,就算是他們那個時代棉花普遍種植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畢竟經濟作物和糧食的重要性在百姓心中不一樣。

時知暫時不去貓耳山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研究了幾年的水車終於做出來了了,她要做測試,看看效果有沒有符合標準。

自從時知把圖拿給匠人們看了之後,時知幾乎每個月都能收到匠人們層出不窮的問題,比如輪軸與齒輪問題。

這個時代做輪軸的技術和這個水車需要輪軸的技術差了大概之前二百年的距離。

時知雖然不是機械專業的,可在現代她也是見過各種輪軸的,憑藉記憶和原理知識總算是幫著匠人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齒輪的製作和組裝也讓匠人們頭禿了不少,一些製作工具都是時知想辦法給重新設計的。

水車輪輻直徑16米,提水最高達到15米左右,驅動力可以切換的成水力和畜力兩種模式,水力小的地方可以換成畜力。

等測試透過後,時知立刻安排所有木匠全部投入製作水車零件製作中,而最核心的零件只有幾個參與研製的匠人會製作。

零件做好一批後,木匠們帶著五百助手,在各處莊子歷時兩個月後,組裝起了近四十架大型水車。

看著僅僅靠水力或者幾頭牛或者幾頭驢就把源源不斷的水源灌溉入農田,完全不想過去的水車那樣需要人蹬著使力。

聽說一輛水車可以灌溉四百畝農田時所有人都驚呆了,一時間“崔氏翻車”被傳得神乎其神,很快整個清河都轟動了。

一些當地的名門望族與達官顯貴都派人到安裝水車的田地旁觀看,確認這個東西好用後很多人都心動了。

時知把水車的事安排下去後就馬不停蹄組織人去種甜菜了,一場戰亂讓她計劃都打亂不少,年前只把精油作坊和玻璃作坊遷入莊園外堡,但白糖的事兒還沒安排。

甜菜地原本是安排在清河郡以外的種植,但因為這次猝不及防的戰亂,時知最後思慮再三還是打算把甜菜基地安排了清河郡。

這個時代的甜菜是種來吃的,本土甜菜含糖量不高,幾乎沒人知道這東西還能用來做糖,時知讓崔教授給她寫了種植指南後,才把空間裡的甜菜種子拿出來安排人種植。

甜菜的事兒還沒弄完,族裡許多人就跑到崔教授面前,吞吞吐吐打聽可不可以幫著做些水車,時知和崔教授才反應過來這水車出名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