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中壘軍和德勝軍(1 / 2)

“我跟王黼,還有樞密院和戶部扯了半天皮,終於定下來。選調兩萬青壯和工匠,連同家屬七萬餘,編為中壘軍,專事工程。修河、築城、鋪路、架橋,駐紮在陳留到南京一帶。主要任務就是確保汴河暢通。

戶部摳摳索索劃撥出十五萬畝官田,作為中壘軍的口糧田。

分出二十萬百姓,以淮北亂民為主,編為長水軍,移駐泰、通州。曾應龍為權遣泰州知州,楚麟軒為通州通判,權勾管州事。長水軍去那裡,主職就是種棉花和造船。”

劉寶祥原姓曾,曾應龍是他的族孫,蔭補入仕,以迪功郎初任環州通遠縣主簿,機敏幹練、勇於任事,十餘年遷升朝奉大夫。

“種棉花?”有人好奇地問道。

造船知道,種棉花是什麼?

“對。去年我就叫捷順社和裕豐行,從河西、陝西、京畿以及福建、兩廣、瓊崖島等地,收集白疊子和吉貝的良種,嗯,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棉花。泰、通兩地,地廣人稀,適合種棉花。

而且靠著江東、浙東魚米之鄉,不擔心棉花種得多沒有糧食吃。”

看著大家不解的樣子,劉國璋簡單地解釋了一句:“棉花是個好東西。長水軍種出好棉花來,紡紗、織布,我大宋百姓就有又好又便宜的棉布穿,還有棉衣保暖,不再畏懼西北、燕雲和遼東的苦寒了。”

“其餘的二十餘萬百姓,都是疏浚汴河的原長水軍部眾,用功之臣。官家賜下新軍號,德勝軍。我爭取了一番,安置京西北路潁昌、汝州一帶。

可惜那裡的好地良田,都被楊戩這個王八蛋霸佔。只分得一些薄田瘠地。直娘賊的!”

劉國璋所指的,是楊戩所管的西城括田所,名義上是替官家掌管公田的機構,實際上透過“立法索民田契”等卑鄙手段,巧取豪奪,把百姓手裡的良田變為公田—名為公田,實為內侍把控的皇莊。

從汝州開始,橫行京西北路、京畿、京東東西路、河北路。

張愨暗地裡查過賬簿,估算出共得良田三萬四千三百餘頃,合計三百多萬畝,可以養活多少百姓,卻被廢棄了不少。

原因很簡單,括田所上下其手,層層盤剝,分派下來的田租太重,佃戶百姓紛紛逃走。到後來只好叫禁軍去義務耕種。可是各地禁軍空額嚴重,根本提供不了那麼多的人力。良田荒廢在那裡,找不到足夠的人手耕種。

括田所只知道收租,還各個都是大聰明,把荒廢良田的田租攤在有人耕種的田地上,使得那些佃戶的田租翻倍增加。佃戶們不堪重負,紛紛逃走。

更多的良田荒廢,括田所繼續分攤田租,惡性迴圈。造成的結果是地方上沒田種的流民一日比一日多,荒廢的良田卻一日多過一日。

就算如此,也不願分地給廂軍。

因為田地分給廂軍,“公田”就變成真正的公田,他們就一點好處佔不到。

所以寧可荒廢在那裡,也不讓你廂軍聞到味!

“千頭萬緒,事情要一一理順。所有的事情,都以赤心會為核心,紅纓黨積極引導...講習所的效果非常不錯,這幾個月來,培養了不少人才。從工匠到算學、會計、商業...讓我們的事業能夠穩步推進。

下月,6續進行進士科省試,以及武進士比試。我們要積極吸收人才,輸出人才。

吸收人才,主要從春闈落第者挑選。

輸出人才,把我們武備講習所優秀的人才,透過武進士比試,拿到官符,便於安排到重要又合適的崗位上去。”

會議開了一個多時辰,進入到尾聲時,張猛進來,在劉國璋耳邊輕語道:“哥哥,王叔和陳叔來了。”

劉國璋點點頭:“請他們在偏廳稍等一會。”

“是。”

“好了,新的戰略新的部署已經確定,大家也討論得差不多,今日的會議先到這裡。相應的細節,我再找你們分別細談。”

“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