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丟擲誘餌(1 / 2)

後世的長城,多以明長城為主,但自西周起,為防禦外敵,長城的修築就從未被停止過。

除了明朝花數百年時間,修築的從山海關到鴨綠江上千公里的遼東長城,在清兵入關後被拆除外,歷朝歷代關內的統治政權,包括鮮卑女真等外族,都是在不斷修建長城的。

漢末的長城,並沒有完全連起來,不僅遼東是不設防的,幽州和幷州之間,也有不少截斷之處,甚至很多後世的要塞都沒有開始修建。

尤其是包括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在內的內三關一線,都處於剛打下的黑山附近或境內。

至於外三關一線,因為漢末天下大亂的原因,不僅城牆多有殘缺,駐軍也依靠當地漢胡邊民,隨著漢廷再無薪俸,防務也是形同虛設。

修補長城花費巨大,袁熙目前沒有多餘的人力物力去填補這個空缺,但作為幽州之主,他又負有守土戍邊,保護百姓之責,所以只能去想辦法調動兵力戍邊,防備外族滲透。

但對於如今內部千瘡百孔的長城防線,袁熙也是信心不足,直到漁陽和右北平邊塞傳來訊息,趙雲和鮮于輔將滲透進來的數股鮮卑流寇打敗,其殘兵要麼逃亡塞外,要麼跑去遼西后,才放下心來。

而對遼東公孫度家族的採取什麼態度,則是讓袁熙有些遲疑未決。

公孫度家族在後世經營三代,割據遼東半島五十餘年,直到被司馬懿族滅為止,可以說是威名赫赫。

但放在此世,公孫家卻還處於展期,因為其於中平六年(189年)才開始控制遼東,距今不過七八年而已。

所以在袁熙看來,公孫度家族的勢力並不穩固,比自己在幽州經營也就早了幾年,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魏書公孫度傳》

因為三互法的存在,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其實是說不過去的,即使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公孫瓚,也不敢自領幽州牧,而是表段訓為幽州刺史。

而公孫度能這麼做,是因為其真正出身之地,乃是其家族並不是出遼東,而是改郡易望而來。

度父(公孫)延,避吏居玄菟。--《魏書公孫度傳》

所以公孫度的情況,和公孫瓚的情況有些相似,都是不受當地大族待見,所以上位之後,多親近寒門百姓,使用嚴刑峻法打壓當地士族豪強。

但又因為士族豪強把控著土地,又無法根除,所以這種方式,始終存在著隱患,就像公孫瓚敗亡前,其後方處處失火,舉州反叛一樣,公孫度其實也是有弱點可尋的。

這也是袁熙謀士們爭論的焦點,是趁公孫瓚立足未穩,逐步蠶食擊滅之,還是先行安撫,讓其為幽州所用,郭嘉沮授,乃至田豫6遜,皆是有不同看法。

袁熙之所以這麼慎重,就是他看得出來,要是自己調集所有實力,全力以赴,未必不能在三年之內,擊敗公孫度家族。

但其中得失,就很難說了。

全力投入攻略遼東,就意味著要放棄之後的圍剿袁術之戰,坐看曹操坐大。

當然,擊滅公孫家族的回報也很豐厚,能控制遼東,從樂浪南下朝鮮半島,將高句麗在內的屬國納入治下。

但理想很好,現實卻沒那麼容易,即使擊敗公孫度,袁熙也會元氣大傷,至少要休養生息數年,便會錯過最關鍵的幾次中原爭霸之戰。

而且到了遼東,北面是鮮卑,南面是朝鮮諸國,都不是能輕易對付的軟柿子,很容易便陷入無休止的戰爭泥潭,然後被漸漸拖垮。

所以最後袁熙表露了不想在五年內參與遼東爭霸的想法後,眾人也皆贊同,郭嘉最後道:“既然不能為敵,便要想法交好。”

“公孫度八成不會拒絕公子的好意,但放任其坐大,等到其在遼東的根基穩固,將來還是要費一番功夫。”

沮授也點頭同意,“所以如何與其交好,如何給其一定程度的支援,便需要好好思量。”

“本來兩邊交好,最好的方式便是聯姻,如今公子沒有女眷,倒是不好走這條路了。”

“但是還有一條藏的很深的關係,未必不能利用。”

眾人知道沮授對於天下士族關係極為了解,這在這點上遠勝於相對出身較低的郭嘉,不禁凝神靜聽。

沮授出聲道:“舉薦公孫度的已故中郎將徐榮,乃是董卓手下中郎將。”

“董卓手下中郎將威高權重,人數不多,除徐榮外,還有段煨牛輔等寥寥數人,皆是董卓最為得力的心腹。”

“李傕郭汜,樊稠張濟賈詡,彼時也不過是校尉,排在徐榮幾人之下。”

袁熙心道原來如此,怪不得段煨對李傕郭汜極為鄙視,原來段煨和名震天下的徐榮,是地位相近,自然看不起他人。

彼時天下,徐榮此人威名赫赫。一度過了漢末三傑。其打仗勇猛,先後打敗過曹操孫堅,差點將兩人逼上絕路。

擊敗曹操一戰中,打得曹操部下鮑信兄弟戰死,曹操中箭,騎了曹洪的馬才勉強逃生。

孫堅更是慘,被打得只剩數十騎,全靠和祖茂交換頭巾,才得以逃生。

兩戰之後,徐榮名震天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