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諸葛恪修築兩城惹爭議,司馬師洛陽朝堂議伐吳。(2 / 13)

小說:禁臠的讀音 作者:雲中燕

然未等尚書傅嘏話音落地,徵東將軍胡遵卻是即刻出列反駁:“我三路或者四路大軍,如同泰山壓頂之勢一路攻擊而去,難道沒有奇兵之策就不能一舉攻克諸葛恪嗎?”

胡遵卻是不同意尚書傅嘏的反駁,出列質問尚書傅嘏。

胡遵,安定臨涇人,其出身安定胡氏,公元249年,司馬懿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及其黨羽之時,胡遵一未參與曹爽高平陵之變,二在曹爽被司馬懿誅殺之時也未聲討司馬懿,司馬懿洛陽兵變奪權後便將胡遵晉升為徵東將軍。

司馬懿之於徵東將軍胡遵,可謂有知遇之恩。

尚書傅嘏反駁伐吳之時,胡遵第一個出列質問尚書傅嘏,也在情理之中。

而尚書傅嘏聽完胡遵質問,卻是並不著急依然緩緩反駁:“即便伐吳之策想定已有奇兵,然,我大魏於淮南鎮守自宣公以來已有三年有餘,其間所有兵力部署、各處軍情早已皆被東吳窺探的一清二楚,東吳豈能不防備?如此狀況之下,又如何能取勝?雖是三路或者四路,依次遞進進攻,東吳又如何不能應對?”

傅嘏的話確是實情。

“如今東吳確是孫權新亡,也正是因為孫權新亡,東吳朝野上下無不對我大魏心懷憂懼之色,唯恐我大魏伐吳,故自諸葛恪掌權以來,更是不斷修築工事,加強戒備,以望阻斷我大魏伐吳之路。此乃我大魏所知一面。然,我大魏所未知一面,卻是若果他們以精銳水軍佈設於江防要塞,依託地形堅守險要設定陷阱障礙,或者埋伏,或者引兵待戈,而我大魏部署在南線邊境的守軍卻是距離東吳頗遠,吳軍在邊境以及境內設定大量盤查哨所,對往來人員嚴加盤查,致使我軍細作難以混入其中,因此對吳軍的佈防情況知之甚少。如此情況下冒然大舉出兵伐吳無異於閉目前行,只得冒險求勝。諸位將軍還覺此為可行之策嗎?”

傅嘏不僅僅反問諸位將軍,更是越說越激昂:“臣以為,此時伐吳,非當其時。”

一句話,便就否了剛才朝堂之上諸位將軍的伐吳之策。

諸位將軍聽完傅嘏所言,一時間也頗覺傅嘏所言有理,不僅僅是實情,且傅嘏所言也皆為大魏軍士性命所慮,故,一時之間,卻再也沒有一位將軍出列反駁傅嘏。

天子曹芳見狀,便就看著傅嘏,緩緩問道:“若依傅愛卿之意,該當如何?”

天子曹芳所問,也正是司馬師想問之事:“既然伐不得,那又該當如何?總不能任由東吳侵佔大魏之地吧?”

傅嘏何嘗不知?

“陛下,依微臣之意,不是不伐吳,而是不是現在伐吳。”

傅嘏趕緊回稟天子曹芳:“當前最為穩妥之策乃是於邊境大規模駐軍、屯田。可讓王昶、胡遵等將軍於邊境選擇險要之地據守,互相交錯,遙相呼應,伺機向前推進,逐步蠶食,奪回我大魏疆土為妥。”

王昶奏完,司馬師也頻頻點頭:“徵南將軍所奏也頗為合乎兵法,仔細思來也是好策。”

司馬師不由也頻頻讚歎。

然司馬師話未落地,卻是見鎮南將軍毋丘儉出列:“兩位將軍所奏,末將也覺頗妥,無論三路抑或四路,如今大魏上下同仇敵愾,就此興兵,必能一舉攻克東吳,收我東興之地。”

毋丘儉,複姓毋丘,字仲恭,曹魏名將,同時也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可謂文武雙全。毋丘儉先後擔任過荊州刺史、幽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地方大員,曾隨司馬懿北征遼東,後來更是遠征高句麗,將朝鮮半島納入曹魏版圖。此時毋丘儉為豫州刺史、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

毋丘儉的話,一時間又激起朝堂之上一片憤慨之聲:“伐吳,伐吳…”

然群臣如何得知此時的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所想?

司馬兄弟二人確想興兵伐吳,以憑藉興兵伐吳好建功,一為鞏固司馬氏朝權,二為目前朝野上下仍暗藏許多反對司馬氏掌權的大臣,如果借伐東吳之機能讓這些大臣主動跳將出來,然後伺機打壓,以肅清反對者,此可謂是一舉多得。

就在群臣附議之時,司馬兄弟二人更是仔細觀察,哪位大臣附議?哪位大臣反對?

如意算盤打的啪啪響。

果不其然,正在群臣附議伐吳之策時,卻是見佇列之中一位老臣出列:“陛下,不可,萬萬不可就此興兵伐吳!”

反對之聲一響,群臣皆循聲望去,乃是尚書傅嘏。

只見尚書傅嘏抖一抖朝服,緩緩出列,看情勢,不僅僅要反對,更是有許多話要說。

果不其然,只見尚書傅嘏出列站定,便就洋洋灑灑反駁起來不可出兵伐吳的理由。

此時的朝堂之上,群臣皆都住口側目,想聽聽尚書傅嘏之論。

“陛下。”

傅嘏深吸一口氣,開始反駁:“剛諸位將軍所講,或者三路,或者四路,無論幾路出兵伐吳,皆為平常進軍之策,並無有奇兵。然無有奇兵之策又如何能瞬間擊退諸葛恪?”

尚書傅嘏竟然從出兵之策開始反駁。

然未等尚書傅嘏話音落地,徵東將軍胡遵卻是即刻出列反駁:“我三路或者四路大軍,如同泰山壓頂之勢一路攻擊而去,難道沒有奇兵之策就不能一舉攻克諸葛恪嗎?”

胡遵卻是不同意尚書傅嘏的反駁,出列質問尚書傅嘏。

胡遵,安定臨涇人,其出身安定胡氏,公元249年,司馬懿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及其黨羽之時,胡遵一未參與曹爽高平陵之變,二在曹爽被司馬懿誅殺之時也未聲討司馬懿,司馬懿洛陽兵變奪權後便將胡遵晉升為徵東將軍。

司馬懿之於徵東將軍胡遵,可謂有知遇之恩。

尚書傅嘏反駁伐吳之時,胡遵第一個出列質問尚書傅嘏,也在情理之中。

而尚書傅嘏聽完胡遵質問,卻是並不著急依然緩緩反駁:“即便伐吳之策想定已有奇兵,然,我大魏於淮南鎮守自宣公以來已有三年有餘,其間所有兵力部署、各處軍情早已皆被東吳窺探的一清二楚,東吳豈能不防備?如此狀況之下,又如何能取勝?雖是三路或者四路,依次遞進進攻,東吳又如何不能應對?”

傅嘏的話確是實情。

“如今東吳確是孫權新亡,也正是因為孫權新亡,東吳朝野上下無不對我大魏心懷憂懼之色,唯恐我大魏伐吳,故自諸葛恪掌權以來,更是不斷修築工事,加強戒備,以望阻斷我大魏伐吳之路。此乃我大魏所知一面。然,我大魏所未知一面,卻是若果他們以精銳水軍佈設於江防要塞,依託地形堅守險要設定陷阱障礙,或者埋伏,或者引兵待戈,而我大魏部署在南線邊境的守軍卻是距離東吳頗遠,吳軍在邊境以及境內設定大量盤查哨所,對往來人員嚴加盤查,致使我軍細作難以混入其中,因此對吳軍的佈防情況知之甚少。如此情況下冒然大舉出兵伐吳無異於閉目前行,只得冒險求勝。諸位將軍還覺此為可行之策嗎?”

傅嘏不僅僅反問諸位將軍,更是越說越激昂:“臣以為,此時伐吳,非當其時。”

一句話,便就否了剛才朝堂之上諸位將軍的伐吳之策。

諸位將軍聽完傅嘏所言,一時間也頗覺傅嘏所言有理,不僅僅是實情,且傅嘏所言也皆為大魏軍士性命所慮,故,一時之間,卻再也沒有一位將軍出列反駁傅嘏。

天子曹芳見狀,便就看著傅嘏,緩緩問道:“若依傅愛卿之意,該當如何?”

天子曹芳所問,也正是司馬師想問之事:“既然伐不得,那又該當如何?總不能任由東吳侵佔大魏之地吧?”

傅嘏何嘗不知?

“陛下,依微臣之意,不是不伐吳,而是不是現在伐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