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初稅畝1:魯國的初稅畝改革,初衷是為了解決國家財政問題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初,即開始。稅,即收稅。初稅畝的意思就是開始按農田的畝數收稅,也就是說,公元前594年冬,魯國開初實施按擁有田畝的數量收稅的制度。

難道以前不是按田畝的數量在收稅?是的,因為幾百年以來,列國諸侯實施的都是井田制。所謂井田,即用於耕作的農田,平均分成九塊,周圍八塊是屬於個人的,中間那一塊是屬於國家的。

春季,人們在這個井田上將種子播下去,到了秋季收割時,中間那塊地的產出要交給國家,這就是井田制下的賦稅制度。量化來講,就是九分之一的稅率。

這個九分之一的稅率,如果整片農田豐收,那國家得到的也多;如果歉收,那國家得到的就少。如果遇上災害,這片井田顆粒無收的話,那國家也只能得到個屁。

幾百年來,列國諸侯都這樣過來,貌似沒有什麼問題。但魯國現在碰上問題了,由於經常遭受災害,所以大部分的井田居然都顆粒無收了,能夠供奉給國家的當然少了,有時甚至一粒米都沒有!

想想前幾年,魯國太后敬贏去世時,魯國的國庫,居然連用於葬禮的麻繩都沒有,就是因為農田上可以產出的麻,因為災荒而沒有收成。

也就是說,隨著災害頻頻生,國家越來越窮,你魯宣公的財富越來越少。而魯國這些年之所以獲得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主要的就是靠賄賂或進貢齊國晉國這些大國得來的。

現在國家沒錢了,拿什麼去賄賂,去進貢?

那怎麼辦?怪老天?

但怪老天是沒有用的,但凡災荒年景,對老天非但不能怪,還得用上等的犧牲去祭祀。季孫行父親自下農田作調研,結果他現,國家雖然在災荒中過得很苦,但許多豪強地主,也就是世襲計程車大夫家族,並沒有因此而過不下去。他們雖然也因為遭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但或多或少是有著收成的。

他們為什麼有收成?因為他們有一些農田,是不需要向國家繳稅的!也就是說,這些不需要向國家繳納一粒米的農田,不是國家封賜給他們的井田,而是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土地!

由於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土地,所以這些土地就叫私田。所謂自己努力得來的,是這些農田不是國君賞賜的,而是自己開出來的。

私田不需要繳稅,這就意味著在同樣的災害年份,這些士大夫家族就把主要的精力用於保護好經營好自己的私田。如大旱之年,挑水澆灌的絕對不是井田,而是私田。

就這樣,儘管十分不容易,但至少保證了自己的私田是有一定產量的,而且這些產量,十足十都是屬於自己的,不需要繳納一粒米給國家。

那在豐收之年呢?豐收之年更不用說了,大家將主要的勞動力都用於自己的私田,同樣是豐收年,但私田的作物產量往往高於井田的作物產量。原因就在於,井田產出的九分之一要交給國家,而私田產出的一絲一粒都是自己的。

大家都會算這筆經濟帳,所以生產的積極性當然得用於完全屬於自己的那些農田上,相對的,對井田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就降低了。

季孫行父在調研中還現,其實魯國可用於產出作物的土地,早就過了原先統計冊上的井田了!也就是說,歷史演進到了這個時候,私田的數量越來越多!

季孫行父的調研工作非常紮實,他詳細分析了私田越來越多的原因。一句話,人們開農田的能力提升了,原來一些被認為不宜耕作的土地,到了現在,居然可以用於耕作了!

用現在的話講,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什麼叫原來不宜耕作的土地?我們前面講過,遠古時代,人們最先是靠採摘野果、草籽和狩獵,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到後來,人們現,捕獲來的一些獸禽可以人工養殖並馴化,於是就有了養殖業。一些野果草籽也可以種植,於是就有了種植業。

其中種植的要求是很高的,如至少要有光照和水源。於是,最早的文明,即以農業為基礎的遠古文明,就誕生於大江大河流域。如中華文明往往是源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源於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兩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源於尼羅河,古印度文明源於恆河流域等,甚至古印加文明也與亞馬遜流域有關,儘管那裡因為原始森林過於茂密導致光照成了問題。

也就是說,靠近水源對於農業生產很重要,這是夏商周以來人們都知道的。由於生產技術受到限制,所以大周王朝治下的列國諸侯,其農田最初基本都是靠近某條河流的。

而且,由於生產技術較為落後,要組織起農業生產,並非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實現的,這主要涉及到灌溉,需要修建阡陌相連的水渠。我們在說的井田,三縱三橫將一片土地給分割成九塊,這個分割線的基礎,就是一條一條的水渠。

當水能夠到達,那這塊農田是可以產出作物的有效土地,否則,就是一塊廢地,白送給你也沒用。

所以,千百年過來,大家都知道,井田制是最理想的土地制度。大家都覺得不錯,國家的農田分給士大夫貴族們,士大夫貴族們靠著其家族的雄厚人力財力物力,組織統一的農業生產勞動,產出的作物,拿出九分之一給國家。

國家得到了一部分稅收,士大夫貴族們得到了主要的收入,在土地上勞動的人們依附於士大夫貴族們也有一定的收入。井田收入就這樣被分成三部分,國家、地主、農民各得一部分。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展,人們現,那些本遠離水源不宜耕作的土地,居然也可以被開成可以耕作的農田了,這些技術包括灌溉技術的提升、打井技術的出現等。

甚至原本需要訴諸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大規模農業生產勞動也不需要了,因為鐵製農具的使用、畜力代替人力等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推廣,一戶家族、幾戶農民就可以實現耕作!

那還用多說什麼?將這些土地開起來啊。而且,由於這些土地不是國家封賞的,誰開了就屬於誰,而且不需要繳稅!於是,私田得到大面積的開,可用於耕作的土地越來越多!

大周王朝的天子,以及列國諸侯們原本只盯著自己手裡的井田帳冊,如魯國原來總以為自己只有一百個數量級的農田,但如果算上那些私田,至少有五百個數量級的農田。那如果那些私田都收一點稅,國家豈不是有錢了?

國家不但擴大了稅源,而且原來所謂的在井田上生產勞動積極性不如私田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這,就是魯國執政上卿季孫行父在經過詳盡調研的基礎上,最終正式向魯宣公提出實施初稅畝的來龍去脈!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國庫沒錢的問題,直接導火線就是最近幾年連續遇上災荒!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