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三桓全控:為什麼說公孫歸父落幕後,三桓才算控制了魯國政壇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但看來,公孫歸父的祈禱不夠虔誠,而季孫行父的祈禱非常虔誠,因為就在公孫歸父出使晉國回來的途中,魯宣公病逝了。

這是季孫行父苦苦等來的機會,既然國君薨了,你公孫歸父最強大的靠山倒了,那還不趁你病要你命?

執政上卿季孫行父立即召開了朝堂會議,按理這個會議的重點議題是魯國新君即位的事,然後就是由新國君主持國喪大事。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季孫行父好不容易等來的機會,需要第一時間實施他的重大舉措。這個重大舉措,當然是直接搞垮公孫歸父!

朝堂上,季孫行父沉著臉對群臣道“各位,國家不幸,權臣把持朝政,致使國政失當,導致如今巨大隱患。今先君病薨,按理應先立新君,以主持大局。但如果不先除去隱患,國家欲求安定必將又是井底撈月。今老夫主持國政,就是與大夫們商議如何處置東門氏禍國之罪!”

季孫行父說著,看了看臧孫許、叔孫僑如、仲孫蔑等人。見眾人皆不說話,季孫行父繼續道“想當年,正是東門遂殺嫡立庶,殘酷殺害先君文公兩位嫡子,逼得前君夫人不得不流亡,此事,至今國人們仍在議論,許多人因此而對東門氏憤恨不已。

東門遂欺上瞞下,一手遮天,使我等朝中大夫不得不按其命令列事,結果使國家失去了齊國血脈,使一直以來交好的兩國關係從根本上受到影響,這才有瞭如今齊國隨時準備對魯國起進攻。

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是東門氏在作惡,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可嘆的是東門遂死後,先君仍舊寵信東門氏,放任東門氏繼續把持朝政,為害國家。老夫決心已下,聲討東門氏之罪!”

大司寇臧孫許聽著季孫行父一番長篇大論,把手一擺,乾乾脆脆道“上卿大人不要多說了,東門氏殺嫡立庶之事,你我在內的朝中大夫,誰都有責任。反倒是現在的公孫歸父沒有任何責任,上卿大人何必將此事強加到公孫歸父身上呢?

所以,現在不是去追究這個責任的時候,而是如何維護國家安定的問題。國家安定,需要各卿大夫們思想高度統一,共同承擔如今的國家危難。既然您是執政上卿,你的命令辰不敢不聽,那就驅逐東門氏吧!”

可嘆公孫歸父,剛出使晉國,正帶著副使急急走在回魯國的路上,還沒回到魯國,就得到了魯宣公病逝以及自己的東門氏家族被驅逐的訊息。

公孫歸父淚流滿面,仰天長嘆。他的副手勸他趕快逃亡去其他國家,但公孫歸父沒有立即逃亡。他對副使道“不管如何,我帶著國君的命令出使他國,現在魯國不讓我回國,但我必須要向國家覆命!國君薨了,作為臣子,我必須要表示哀悼!作為魯國大夫,我必須堅守禮節!”

說罷,他築土為壇,將壇用布帛圍起來,讓副使面朝南方立於壇中,自己則手持玉圭,面朝副使,向副使說明此次赴晉國後他做了些什麼,晉國公卿大夫們以及晉侯的態度等。

這是在幹什麼?公孫歸父這是在覆命,由於自己已經被驅逐了,不能回到魯國覆命,但他的副使仍舊可以回魯國,所以他就按禮儀向他的副使覆命。

他的副使則要將公孫歸父對他講的事項,回到魯國後,向魯國先君魯宣公覆命。魯宣公不是死了嗎?怎麼覆命?按當時的做法,是這位副使要到魯宣公的靈前覆命。

誰給的任務,就要向誰彙報。

然後,公孫歸父解開左邊的外衣,露出內衣,用麻束,放聲大哭,然後跺腳三次。最後,公孫歸父與副使告別,孑然一身離開使團,流亡去了齊國。

從此,魯國政壇就少了公孫歸父這號人物,也不再有東門氏的聲音出。東門氏家族,一直以來代表著魯國公室,被認為是公室的重要力量,如今消亡,意味著魯國的這次權力鬥爭,命運之神沒有眷顧魯國公室,而是青睞了三桓!

自魯莊公以後,魯國政壇就出現了兩股勢力,即魯國公室的勢力和三桓勢力。其中魯國公室的勢力是魯莊公的嫡系、擔任魯國國君的勢力,三桓勢力即魯莊公的三位兄弟後代形成的勢力。

這兩個勢力都源於同一個人,即魯桓公。隨著一代代下來,這種同宗血緣關係慢慢疏遠,從一開始的兄弟關係,到後來的堂兄弟關係,再到後來形同陌路,直到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鬥爭。

魯國三桓與公室的鬥爭,從魯莊公去世後在魯國政壇開始慢慢形成,到現在已經是好幾代了,我們大致理一理這個鬥爭史吧。

魯莊公去世後,代表魯國公室力量的是他的四個兒子,即相繼即位的公子般、魯閔公、魯僖公和公子遂。四個兒子前三個都擔任過魯國國君,公子遂,即東門襄仲,雖然沒有擔任過國君,但卻是活得最長久、經歷最豐富的,出道後就成了卿大夫,到後來擔任了執政上卿。

代表三桓的力量則是慶父、季友、叔牙,這個時代雖然我們稱三桓,但三桓並非是一個團結的整體,而是存在嚴重分歧甚至互相鬥爭著的。其中慶父與叔牙交好,而季友則與魯國公室交好。所以這個時候,魯國的權力鬥爭,並非是三桓與公室之間的鬥爭,而是三桓中的孟氏、叔氏這兩氏,與季氏和公室的鬥爭。

一開始,季氏和公室受到了挫折,其中兩任國君即公子般和魯閔公被殺,季氏家族宗主季友逃亡到了國外,此時掌握魯國大權的是孟氏家族宗主慶父。

到了魯僖公時,形勢生了變化,季氏和魯國公室牢牢掌握了政權。即季友扶持了魯僖公,同時打壓了三桓中的慶氏,慶父被殺,叔氏家族的話語權也小了很多。

在季友的扶持下,魯國公室勢力得到了加強,東門氏宗主公子遂成上執政上卿,進一步打壓三桓中的慶氏家族,叔氏家族則在沉默中慢慢壯大勢力,並且還分化出一個叔仲氏家族。而季氏家族此時非常低調,季友之子早亡,其孫季孫行父憑著爺爺季友的影響,小心謹慎地維持著家族,並與魯國公室走得很近。

這個時候的魯國,可以說幾乎沒有三桓的勢力影響。

到了魯文公時,在東門氏宗主公子遂的鐵腕治理下,三桓的力量進一步弱化。季氏家族仍舊小心謹慎,而孟氏家族因為其宗主公孫敖自身不檢點導致家族迅衰落,倒是叔氏家族不斷壯大,成為三桓之。

這個時候的魯國,三桓仍舊沒形成團結統一的勢力,魯國公室力量強大,形成了東門氏大權獨攬的局面,而東門氏代表的,是魯國公室。所以,魯國公室面前,三桓沒有力量,只能說,三桓勢力隨著季氏家族力量削弱後,叔氏家族開始起來了。

但到了魯宣公時,東門氏宗主公子遂開始消弱三桓勢力最強的叔氏家族,在精心策劃的殺嫡立庶計劃中,將叔氏家族旁支叔仲氏家族給滅了,使叔氏家族勢力得到嚴重消弱。此時的孟氏家族繼續不敢出聲音,而季氏家族因為季孫行父的小心謹慎,根本不敢與東門氏叫板。

此時,三桓雖然還是沒有形成團結統一的勢力,但三桓中的季氏的勢力越來越大,主要原因是東門氏宗主東門襄仲去世後,季孫行父擔任了魯國執政上卿。只是,由於魯宣公的偏愛,東門氏仍舊得到重用,公孫歸父成了這個時期魯國露臉最多的卿大夫。

這當然引了三桓的不滿。所以,這個時候三桓雖然沒有形成明面上的團結統一,但季氏家族宗主季孫行父已經決定,必須團結孟氏和叔氏以對抗東門氏。

所以說,這個時候的魯國,以季氏為的三桓,開始形成了真正的勢力,以對抗以東門氏為的魯國公室,當然,這個魯國公室還包括國君的勢力。

但魯宣公一死,魯國的政壇形勢就生了重大變化。季孫行父一反原先的小心謹慎行事風格,趁魯宣公去世、東門氏宗主公孫歸父出使晉國之際,不但團結了叔氏、孟氏,還拉上了同樣是卿大夫的臧孫許,一舉驅逐了東門氏。

東門氏的倒臺,意味著魯國以國君為的公室,再也沒有其他倚重力量。沒了倚重力量的國君和公室,今後的命運就掌握在三桓手裡。

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三桓開始成為魯國真正輾壓一切政治勢力的力量。三桓的唯一對手,是國君!

僅國君而已!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